:::
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觀眾一看到,就會知道是假的;還有什麼比木偶更假的呢?」(Robyn Leigh Swart 攝 2014臺北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即將上場

從炭筆畫出走的戲劇場景

關於《烏布王》導演威廉.肯特里奇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臺北藝術節《烏布王》

8/15~16  19:30   8/17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25289580轉192

在認識《烏布王》Ubu and the Truth Commission導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之前,不少人也許更熟悉作為藝術家的威廉.肯特里奇。曾被《時代》雜誌選為二○○九年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早在二○○二年就以動畫作品《烏布道真相》Ubu Tells the Truth和台灣觀眾打過照面。想起肯特里奇這位南非人權律師之子,儘管才華洋溢跨領域,最掛心的始終是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等議題,如今竟也成為充滿巧合的呼應。

炭筆之下  畫出深刻生命

如果要抽絲剝繭地找出肯特里奇之創作核心,那或許是他自一九七○年代中期發展至今的炭筆畫作品。回憶起就讀於藝術學校的經歷,肯特里奇說:「我以前以為藝術家一定得畫油畫,可是我的油畫並不出色,後來發現了『素描』這項歷史更為悠久的藝術形式,才讓我鬆了一口氣。」事實上,在當時的南非,油畫顏料與畫布都是種奢侈品,炭筆畫倒成了藝術家們更能掌握的媒材。去除了顏色的干擾,黑白漸層色調反而顯得純粹深刻,在肯特里奇炭筆畫作品中,更時常可見德國表現主義與早期俄國電影的風格影響。

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炭筆素描後,肯特里奇觸角愈見寬廣。他將畫好的素描拍攝、修改、再重複拍攝,製作成動畫影片。以法國劇作家賈里(Alfred Jarry)作品《烏布王》Ubu Roi影射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烏布道真相》正是其中之一。二○○四年,肯特里奇將一九八九至二○○三年間製作的九部動畫集結而成一部卅五釐米的影片《九段素描投影》9 Drawings for Projection,於南非、歐洲、紐約各地播放,也再一次地讓世人們回味這位南非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究竟是如何將個人生命經驗、政治社會議題、國族傷痕,與取材自哲學、文學、早期電影等創作素材相連。

走進劇場  讓畫中人物活起來

肯特里奇炭筆畫、動畫中深刻流暢的故事性,更進一步被轉化為充滿魔力的劇場語言。這位跨域藝術家在一九七○年代與友人共同成立「路口大道劇團」(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其後又赴法國巴黎,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當代默劇訓練,返回約翰尼斯堡後與以《戰馬》一戰成名的翻筋斗偶劇團長期合作,參與《高原上的沃伊采克》Woyzeck on the Highveld(1992)、《非洲浮士德》(1995)、《烏布王》(1997)、《尤里西斯歸鄉記》Il Ritorno d’Ulisse(1998)等劇,藉由戲偶與動畫,遊走於改編文本與社會指涉之間,為觀眾拉開了既非身陷其中、卻又無法袖手旁觀的觀看距離。

從炭筆畫到劇場,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許多人常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肯特里奇的回應是:「我所感興趣的,是一種政治的藝術,那是一種充滿曖昧、矛盾、未完成、沒有明確結局的藝術。」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