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總編輯的話Editorial

老玩意 新生命

偶戲,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們著迷的劇種,起源甚早,而且一從開始,它就不是專屬於小朋友的玩意。若是要追溯起偶戲的歷史,大多和祭祀鬼神、宗教儀式等嚴肅的話題脫不了關係,到了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娛樂之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讓劇場技術愈加純熟,加上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也讓偶戲的世界,從原本的杖頭偶、袋偶、懸絲偶、影偶等傳統形式中跳脫出來,變得燦爛且多元。更有趣也更值得注意的是,偶戲隨著現代戲劇的演化,讓戲偶、操偶師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了質變,有些偶戲的演出,操偶師不再只是幕後的藏鏡人,他們也分飾劇中的角色,擔任演員。但無論如何,就如同本刊文中所述:「偶戲之所以吸引人,因為它是一個奇觀,是賦予死物生命的奇蹟。」就如同劇場一樣,如何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觀眾的想像力隨著燈光起伏、舉手投足而起舞,就端看每個劇團說故事的本領了。當然無庸置疑的,隨著本屆臺北藝術節而來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絕對是說故事的箇中好手。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從一九八一年的地方劇團起家,到二○○七年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戰馬》,可謂是一「戰」成名,絕非「偶」然。不管是在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柏林等地,都激起觀眾的熱烈回響。而且還得到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戲劇評論圈」戲劇獎、「奧立佛獎」、東尼獎等榮耀加持,據說中文版的《戰馬》,也預估在二○一五年時,於北京、上海等地現身。所以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就從《戰馬》開始,到即將來台演出的《烏布王》,帶您一窺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創作點滴。

一樣從古早走到現代,來自北亞大陸的「呼麥」,也在世界音樂的風潮中後來居上,為樂迷所關注。這飛揚在大草原流傳已久的喉間吟唱,似乎和爵士、即興、噪音音樂、前衛音樂、甚至是電音扯不上關係;而遙遠的唐努烏梁海、阿爾泰山、薩彥嶺甚至是圖瓦共和國這些地理名詞,相信對台灣的讀者也是一抹模糊且陌生的存在。從音樂到地理,這些又有什麼理不清的牽絆?別急,就讓我們跟著今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樂展,與來自圖瓦的跨界女高音珊蔻.娜赤婭克,一同追尋那來自亞洲中心、既古老且現代的人聲風景。

偶戲,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們著迷的劇種,起源甚早,而且一從開始,它就不是專屬於小朋友的玩意。若是要追溯起偶戲的歷史,大多和祭祀鬼神、宗教儀式等嚴肅的話題脫不了關係,到了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娛樂之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讓劇場技術愈加純熟,加上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也讓偶戲的世界,從原本的杖頭偶、袋偶、懸絲偶、影偶等傳統形式中跳脫出來,變得燦爛且多元。更有趣也更值得注意的是,偶戲隨著現代戲劇的演化,讓戲偶、操偶師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了質變,有些偶戲的演出,操偶師不再只是幕後的藏鏡人,他們也分飾劇中的角色,擔任演員。但無論如何,就如同本刊文中所述:「偶戲之所以吸引人,因為它是一個奇觀,是賦予死物生命的奇蹟。」就如同劇場一樣,如何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觀眾的想像力隨著燈光起伏、舉手投足而起舞,就端看每個劇團說故事的本領了。當然無庸置疑的,隨著本屆臺北藝術節而來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絕對是說故事的箇中好手。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從一九八一年的地方劇團起家,到二○○七年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戰馬》,可謂是一「戰」成名,絕非「偶」然。不管是在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柏林等地,都激起觀眾的熱烈回響。而且還得到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戲劇評論圈」戲劇獎、「奧立佛獎」、東尼獎等榮耀加持,據說中文版的《戰馬》,也預估在二○一五年時,於北京、上海等地現身。所以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就從《戰馬》開始,到即將來台演出的《烏布王》,帶您一窺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創作點滴。

一樣從古早走到現代,來自北亞大陸的「呼麥」,也在世界音樂的風潮中後來居上,為樂迷所關注。這飛揚在大草原流傳已久的喉間吟唱,似乎和爵士、即興、噪音音樂、前衛音樂、甚至是電音扯不上關係;而遙遠的唐努烏梁海、阿爾泰山、薩彥嶺甚至是圖瓦共和國這些地理名詞,相信對台灣的讀者也是一抹模糊且陌生的存在。從音樂到地理,這些又有什麼理不清的牽絆?別急,就讓我們跟著今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樂展,與來自圖瓦的跨界女高音珊蔻.娜赤婭克,一同追尋那來自亞洲中心、既古老且現代的人聲風景。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