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彬
-
音樂 《安魂曲》及《b小調彌撒》
歲末兩部曠世巨作 以合唱撫慰人心
2023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在終於擺脫疫情後,表演藝術團隊精銳盡出,也期待粉絲們能夠再度回到觀眾席中欣賞演出。時值歲末,威爾第的《安魂曲》及巴赫的《b小調彌撒》兩部伴隨合唱的巨著,將以溫暖的歌聲安慰惶惶不安的人心,增添人們安定的力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上)
在台北和溫哥華中間有9,568公里的汪洋。對於逃離中國國安法的上千名香港人來說,溫哥華是他們理想的目的地。我從西方的視角來看,太平洋並非一開始就被視為一座橋梁。西方的世界將台北,以及台灣,看作是遙遠的東方的一部分;它也將溫哥華,也就是加拿大,視為同樣遙遠的西方。也許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尤其當我們能在德國的杜塞道夫及其國際舞蹈大會中見證到兩大文化的相識:其中一個,西方世界憂心地認為正面臨著來自中國的威脅;另一個,則是被視為有潛力處理去殖民化、性別差距及來自南方的民主國家等議題的榜樣。 在歐洲為中心的地圖之左,加拿大是一個清楚知道殖民在其社會中所留下裂痕的批判者;而在世界地圖的右側則是台灣,儘管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別無選擇地向內靠攏這似乎是能修補社會中任何裂痕的方法。 我一直到了舞蹈博覽會時,才得以卸下上述觀看視角,看見加拿大與台灣皆是在原住民土地上所建立起的國家。在博覽會中,台灣以來自島嶼南端的屏東縣、距離前工業大城高雄有段距離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演出開啟序幕,他們由群山簇擁著的河邊小村山地門而來。舞者們交叉著雙臂,牽起彼此的手後圍成圈,唱著歌,跳起四步舞。舞步十分簡單,就像是台灣的獨立製作人許慈茵低聲跟我說的:「他們傳承部落的舞,部落中不論年紀,所有族人都會一同唱歌跳舞。」在這次的場合裡,與族人們一起唱歌跳舞的是前來德國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參與國際舞蹈博覽會的訪客們。 原住民舞團穿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服飾,邊吟唱,邊展開了跳舞的圓圈。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並不擔心西方賓客會趁這次邀請「挪用」台灣的原住民舞蹈,他與國際博覽會的賓客們展開了一段名為「斜坡上的Zemiyan四步舞」的對話。蒂摩爾古薪舞集所追求的並非原住民的舞蹈原型,人們來到這裡逛著、尋找著現代舞的蹤跡,而瑪迪霖與其舞團以《去排灣》一舞來滿足觀眾的渴望。對於排灣族的原住民來說,他們並不願意獨留在昔日的傳統模式裡。 台灣與加拿大在國際舞蹈博覽會裡,可以說是榮譽貴賓的角色。他們在兩年前受當時的博覽會總監耶尼克(Dieter Jaenicke)邀約參與,但博覽會因為疫情而並未如期舉行。在所有建立於原住民土地上的國家中,日本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要被提及,但在這之上,澳洲、美國及較少人知道的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俄羅斯和南非都是由原住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下)
重新定義自己,也創造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在這個廣大的圓圈裡,還有許多人。他們屬於不反對「現代舞」一詞,但又希望能在被視為遺失的歷史裡,重新定義自己文化的人們。像是艾佛倫.帕米拉坎(Efren Pamilacan Jr.),他是一位菲律賓人,居住在南澳洲庫林王國(Kulin Nation)裡屬於烏倫杰里族(Wurundjeri Woi Wurrung)和伯納翁族(Bunurong peoples)的土地上。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家聚集於此,他們都被民族主義者和拓墾者奪走了自己的文化,也都在現代的文化背景裡長大成人。人們也自然而然認為,這些藝術家會踏上尋找部分或全然迷失的自我認同的路程。 但對TAI身體劇場(直譯為:「看,身體劇場」)的瓦旦.督喜來說並非如此。相反地,這位來自台灣東岸花蓮縣的太魯閣族編舞家尋覓的是合作,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接觸。比如和印尼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的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合作的雙舞作《AriAri & Ita》。 其中,瓦旦.督喜作品《Ita》靈感來自於噹嘟樂。噹嘟以搖擺的四四拍演奏,是印尼殖民歷史中的卓越音樂,在有葡萄牙色彩的格朗章曲調上刷上了憂愁的哀悼,伴隨著印尼稱為裁彭甘的舞蹈,以及談論著愛情、痛苦和日常生活的歌詞,噹嘟早被視為流行樂,也被在自己國家之外、遠赴台灣討生活的印尼人視為民族樂。瓦旦.督喜對那些住在台灣的印尼社群非常感興趣。他從關注的「腳譜」入舞,這也是他稱呼舞蹈中踱步基礎的名字。他將之拆解開、專注其中,如同他在2017年從織布的動作中,研發並使用在《月球上的織流》。 透過藝術創作,去除歷史雜質 瓦旦.督喜也說自己著迷於「手勢的故事」。不只是在台灣傳承自祖先的舞蹈,包括太平洋區域從印度到夏威夷的所有原住民舞蹈,手勢是舞蹈中傳遞故事的工具,時常被嚴格地彙編成典,也時常充斥著對外人來說難以解讀的神話般的意義。基於長者奠下的基礎,人們可以把手勢蒐集並歸類,做成目錄後像植物標本一樣收藏。但人們也能觀察手勢,仔細的辨別,暫時不去探究其所隱含的意義,而是專注在欣賞動作的形成、變化時的速度、手指的雜技、手勢和舞者們的身體與
-
音樂
首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展現各世代創新樂想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辦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將從2022年開跑,邀請國際知名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擔任藝術總監,除了精選從18至21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外,更有專為本屆音樂節創作的全心作品。8檔共9場的演出,有個人、交響音樂會、電影、即時影像等演出形式,並且齊聚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澳門指揮廖國敏、國內中生代指揮楊智欽及新生代的楊書涵4大指揮,領軍多位頂尖音樂家與樂團,帶來經典至當代的各種面貌。
-
舞蹈空間✕海德堡舞蹈劇場《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台德舞者與交響樂團共演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重磅壓軸、台灣舞蹈空間舞團35週年鉅獻,與德國海德堡舞蹈劇場跨國共製《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再度合作編舞家伊凡.沛瑞茲(Ivan Prez),更聯手指揮家簡文彬、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展現音樂與舞蹈融合的震撼氣勢。本作於演出兩個月前完售,加開四樓亦旋即售磬,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很開心有這樣的票房表現,可見觀眾對精采作品的期待與渴望,也感謝團隊與兩廳院共同提供「口述影像」的共融服務,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更親身前往綠島國中參與舞蹈工作坊,支持「藝術零距離計畫」。
-
特別企畫 Feature N│NPAC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從過去到未來的硬、軟體強化 衛武營由於是大型單一屋頂綜合劇院,再加上營建過程的規畫,首先必須面對的是空調與燈光系統的盤點。特別是空調的節能,可以說是衛武營目前最積極進行的。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衛武營是國表藝三館中唯一設有「空調顧問」的場館,透過定期開會討論來調整系統。 整體來說,硬體設備的永續作為可分兩個面向,一是「汰換舊有設備」,另一則是「減低資源消耗」。汰換者包含舊有的投影設備、廳院與公共空間的燈具,陸續採用省電雷射投影機、LED燈具等節能設備。同時,也降低衛武營對內與對外的資源消耗,像是文宣使用環保用紙,並逐年朝無紙化目標前進;後續規劃會員卡全面無卡化;場館食堂停用免洗餐具、塑膠杯與塑膠袋;資訊展示架採用可重複使用設備材質等。這部分其實不只屬硬體的角度,也逐漸內化到營運思維,建置到軟體的運行模式與系統。並且,也評估於戶外燈箱裝設太陽能板、電梯儲能系統等,往能源再生與回收邁進。 進一步地,衛武營現階段致力於溫室氣體盤查,依ISO14064規範進行場館相關排放盤查,後續希望能取得ISO50001認證,以及美國綠建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認證。近期,臺灣證卷交易所甫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揭牌,也與之簽訂「綠色永續文化夥伴」的合作備忘錄,替衛武營的永續規劃更添未來性。
-
NSO開季音樂會 尤森兄弟檔帶來雙重饗宴
NSO國家交響樂團2023╱24樂季即將揭開序幕,在開季音樂會中,邀請來自荷蘭的鋼琴家兄弟檔盧卡斯.尤森(Lucas Jussen)與亞瑟.尤森(Arthur Jussen)前來。這是繼2019年兩兄弟到訪衛武營之後再度來台,他們這回會先在衛武營演出「春之祭」雙鋼琴音樂會,接著就參與NSO的開季演出「幻夢如海.雙鋼琴之夜」。
-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 9月9日起沿山起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2年推出「波麗露在高雄」,由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帶著舞者們跳出衛武營,用舞蹈拜訪高雄各區演出28場,演出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引起討論。今(2023)年則在衛武營支持下以「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轉戰高雄山區,9月9日起開始走訪高雄12個區域,從鳳山區出發共15場演出,邀請大家走出劇場跟著《波麗露》旋律,沿著美麗的山線翩翩起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接續挑戰4年任期,盼再創新高
早該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會任滿前半年,新接班董事會團隊就全數到列,沒想到名單遲遲未定,還滿溢出一堆攻擊與請願的流言,最後由藝文愛好者也是商界聞人高志尚點頭接下國表藝董事長任務;原3場館包括臺北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以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文彬3位藝術總監全部留任,某種程度似乎更落實了行政法人強調的「臂距原則」精神,但全無世代交替的藝術總監人選,也讓中生代藝術工作者覺得空虛覺得冷,落實更多元更開放納接不同世代藝文品味的希望暫時落空。 疫情影響,國表藝董事會選擇「一動不如一靜」 依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董監事任期4年,第3屆董監事任期將自2022年4月2日起至2026年4月1日止。可以理解,提名董事長人選的文化部必要考量疫情之後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需求,以及董事會略晚成軍壓縮尋覓藝術總監人才時間,這都讓全數留任有了必要性與正當性。 高志尚的概念是,國表藝已經進入下一個10年,台灣不能只有晶片與經濟,也要有文化。高志尚過去有過2次、8年擔任兩廳院及國表藝中心董事的經驗,雖然是全新一屆董事會,但他認為基礎很好,只要延續,讓台灣藝術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讓國際上更多國家和藝術家看到台灣的精采,透過藝術文化讓國際對台灣有更多的了解。 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親口證實,其實他一開始徵詢的對象就是企業界,「因為國表藝就是專業治理,董事會就是支持,我相信有專業,也結合企業、政府的資源,大家一起活絡表演藝術產業。」 李永得一開始找高志尚,高董並沒有答應,李永得轉而尋找藝文界人士,但報到行政院又有各界意見,最後他決定三顧茅廬,回頭拜託高志尚答應,這次,高董點頭了,也促成企業界擔任國表藝董事長的首例。開第一次董事會同一天,現場所有董事無異議通過所轄北中南三場館藝術總監由現任3名總監劉怡汝、邱瑗及簡文彬續任,繼續推動國家劇場成立目標。 國家三場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3名藝術總監第一次董事會的報告中,第一任4年3場館勉強維繫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這一任已經拋諸腦後,3場館藝術總監宛如爭先恐後往天空盛開的花朵,各自揮灑,既發展各自的強項,也在重要節目上仍可合作的競合關係。</p
-
台灣當代舞作《布蘭詩歌》30周年經典重現 詩、歌、樂、舞震撼交響巨作
首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台灣第一位舞蹈博士,現年97歲的現代舞先驅劉鳳學最受歡迎的經典舞碼之一《布蘭詩歌》,歷經1992年轟動首演及2006年復刻重現,2022年新古典舞團《布蘭詩歌》攜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台中藝術家兒童合唱團及星光兒童少年合唱團,集結舞蹈、中世紀吟遊詩歌及磅礡樂章,將於9月16日至18日三度重返國家戲劇院,重現聽覺與心靈交融的震撼交響巨作。
-
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世界首演 以臺北命名同慶北藝中心開幕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於8月7日演出《交響臺北2022─錢南章第五號交響曲》音樂會,由簡文彬擔任指揮,以音樂與影像結合一同慶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
-
音樂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窺見當代奧妙
以音樂為主體 以場館為基地
為推動當代音樂的前進輪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首度加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行列的今年,推出醞釀已久的「當代音樂平台」,除了開設工作坊培養人才,也建構國際連結以深遠發展,並推出三檔精采演出,跨界多元的音樂展演,探索表演藝術無窮的可能性。
-
舞蹈
從音樂看舞蹈
編舞家薛夫雷顯然熟稔馬勒的音樂,他精確地掌握此曲起承轉合的結構,以及解析作曲家的內心世界,使這個舞作能穿越作曲家的一生,浮光掠影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簡文彬指揮專注於樂曲鋪陳時,亦巧妙掌握舞者舞步的拍點,即使當日樂團似乎淪為配角,但是國臺交的演出,依然令人喝采,弘大的音樂格局,細膩的獨奏,一掃筆者過去對該樂團的印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五)
藝術總監的私密區域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三年,終於迎來開幕的這一刻,問簡文彬自己有什麼期待,他竟說:「希望衛武營是『隱形的』!」雖然是國家級場館,但他更期待衛武營是在地的、大家的,是「一個大家很自然地說『走吧!』就直接前往的地方。」
-
即將上場 Preview 「簡文彬與TCO」音樂會
從曲目出發 探尋國樂多種可能性
已與北市國合作過兩次,這次再度站上國樂團指揮台,簡文彬拋出雄心壯志:「我想開發國樂器各種演奏或組合的可能性,去尋找不一樣的國樂聲響。」在十一月的「簡文彬與TCO」音樂會中,除了以過去的創新作開場,簡文彬並委託作曲家創作新曲挑戰演奏形式,別出心裁的實驗,讓觀眾聽見、也看見國樂無限可能的未來。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部超越了自己的鉅作
《海神家族》交響曲固然是由陳玉慧的同名小說引起靈感,在曲中也刻意引用突顯小說人物時空背景的音樂(例如日本國歌、京劇片段、法文歌曲等),不過,這些都僅止於象徵的引用(quotation)。沒讀過小說的人,光用純音樂的角度來欣賞,照樣被交響曲的音樂內容感動。也許作曲家沒有強烈的自覺,但是,曲中反映出的難道不是作曲家自己一生的心境轉折嗎?
-
即將上場 Preview NTSO「海神家族與巨人」
馬勒與賴德和 「標題」交響曲的大膽相遇
馬勒在廿七歲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是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把這般宏偉的曲目,和另一首交響曲擺在同場音樂會一起演出,是相當新鮮而大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海神家族與巨人」,將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與台灣作曲家賴德和根據小說《海神家族》創作的同名交響曲同台演出,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場音樂會的重頭戲不是馬勒交響曲,而是一部真正的「標題交響曲」的世界首演。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臺交「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
詩與樂 共詠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藉中世紀傳說詠自身故事之作,也因革新了和聲的寫法,將調性音樂推展到極致後,打開一條崩潰的道路,成為新音樂的濫觴之作。國臺交新樂季在藝術顧問簡文彬的策劃與發想下,推出《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邀請詩人路寒袖為歌劇音樂會撰寫詩句串連歌劇選曲,並由作家楊照發聲朗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挑戰馬勒邁大步 台灣文學入樂來
新樂季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有「歌劇人聲」、「21世紀的馬勒」和「管樂會串」三個系列,依歌劇、交響樂和協奏作品三大主軸,增廣並加深此歷史悠久但成員年輕化的樂團,在傳統曲目方面的歷練。而樂團除了將挑戰五首馬勒的交響曲,也將在「臺灣的聲音」中演出分別從台灣作家陳玉慧與鍾肇政發展而來的樂曲:資深作曲家賴德和的《海神家族》與旅美作曲家黃思瑜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