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陸當紅歌劇指揮特林克斯將為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帶來開幕演出《愛情故事》。(Marco Borggreve 攝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音樂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亮點解析

回顧音樂史的時代之聲 「寧靜革命」中的綻放

2025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2025/4/11~2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我們希望藉由一個音樂節的形式,讓觀眾不只是聽到當代的作品,同時也可以聽到這些作品是怎麼來的。」這是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首屆音樂節提到的初衷。時至2025第四屆,藝術節總監陳銀淑繼續推動目標,並刻意聚焦歷史洪流中相對陌生的名字,期待從創作者們「寧靜的革命」(註),聽見時代風格變化間的幽微轉折。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四種氣質》由簡文彬擔綱指揮。(劉振祥 攝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開閉幕的「世紀末」,引發無限探索

在開幕與閉幕音樂會中,衛武營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陳銀淑分別安排了奧地利作曲家澤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給管弦樂團的幻想曲《小美人魚》(1903),和丹麥作曲家尼爾森(Carl August Nielsen)的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巧妙呈現出世紀末藝術常被遺忘的兩個切面。

面對跨入20世紀的不確定,歐洲各地都興起了對傳統藝術的顛覆。比如德布西等人在法國醞釀出奇特的異國之聲,帶領聽者超脫現實。而德奧地區的作曲家,受到「分離畫派」(Secession)影響,關注人類內心的焦慮與欲望,最終形成「表現主義」音樂。

澤姆林斯基是站在新舊風格之間的人物,他與學生荀貝格都嘗試要瓦解調性,為樂壇帶來更內在的表現。但澤姆林斯基在打破的同時,仍舊相信「調性」的力量與意義,因此其音樂聽起來經常是擺盪的、五味雜陳。即使是早期的《小美人魚》,其中仍有許多新穎和聲,刻畫出主角的愛、無助與恐懼。毫無疑問,其中的手法深刻影響荀白克,進而推動「第二維也納樂派」的出現。

反觀居住在丹麥的尼爾森,他受到當時流行於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的「生機論」(Vitalism)影響,筆下想呈現是工業革命前,人與自然的依存、活力與生機。因此其作品總有強烈的節奏,以及由固定音程「生長」出的旋律線,充滿對生命的熱情;這些特色都能在《四種氣質》中聽見。

鋼琴家汪奕聞(陳向詠 攝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多媒體展演回顧歷史上的魔術時刻

本次音樂節的複合式演出同樣令人驚豔。在鋼琴家汪奕聞擔綱的《月光艾菲爾》中,動畫家格果.龐(Grégoire Pont)將一邊聆聽德布西,一邊同步作畫。聽者彷彿回到印象派樂曲誕生時,捕捉光影的瞬間,同時又透過畫家「有節奏」的筆法,進一步感受樂曲律動。

而在「衛武營當代樂團」的兩場演出中,還會陸續聽到:約翰.凱吉(John Cage)在珍珠港事件後寫下的〈我們的(美國)信條〉。這是早於他著名的《4分33秒》的作品,編制除鋼琴與打擊外,還會播放收音機與黑膠唱盤機。此時,古典樂片段、即時新聞與機械聲會與樂器融為一體,一併「把聽眾拉回生活本身」(凱吉語)。

美國作曲家道赫悌(Michael Daugherty)在1993年寫作的《逝去的貓王》,同樣融合多種元素,包括搖滾、古典與民謠。他還建議獨奏者要換上貓王扮相,並以巨星獨特的肢體表現,帶出一則「為了追求財富名聲,而出賣自己靈魂」的故事。

以及捷克作曲家史莫卡(Martin Smolka)為經典默片《早餐前的幽靈》(1928)寫作的配樂。該片原始配樂由亨德密特操刀,可惜已經遺失,這促使後來許多創作者樂於補遺。為了搭配影像中的超現實場景、人體分身等劃時代拍攝手法,史莫卡也大幅改變了傳統的吉他與鋼琴彈奏方式,以創造出「具超能力」般的驚喜氛圍。

鋼琴家朗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作曲家與演奏家走自己的路

本屆邀請的駐節作曲家托瑪斯(Augusta Read Thomas)是美國當代樂壇要角,她在巴倫波因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期間,作為駐團作曲家長達9年。不同於美國主流的低限音樂與新浪漫主義風格,她的創作始終維持「自己的聲音」:她非常注重單音、和弦乃至各個聲部之間彼此的聯繫,並在設定好的曲式(form)中,讓所有素材「舞動」起來,形成「牽一髮動全身」的音響效果。這種不斷「生成」(becoming)的特色,讓其作品始終充滿力量和趣味,完全沒有當代作品中常出現的自溺。

3位受邀的演奏/唱家,同樣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質。匈牙利鋼琴家朗基(Dezsö Ranki)是席夫的同學,曾獲舒曼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其觸鍵俐落、充滿勁道,但又保有自然流暢的歌唱性,是當代重口味演奏中,非常難得聽到的醇厚之聲。另外,假聲男高音賈斯汀.金(Justin Kim)極具戲劇張力的歌喉,以及小提琴家梁仁模融合炫技與冥想的風格,都讓人非常確信,在現場將聽見經典作品被他們「寧靜革命」後的新風貌!

(註)衛武營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陳銀淑在策展理念使用的詞語,指稱作曲家較為隱晦的突破手法。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02 ~ 2025/07/02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