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上)
「洪堡進行中」(Humboldting!)是柏林當紅博物館「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註1)於2021年開始進行的5年計畫,配合柏林當地中學的學校行程,每半年邀請一組藝術家或團隊來和同一群30位中學生合作進行創造性藝術活動,在每年2月與6月底前後公開呈現。此計畫由洪堡論壇節目與活動部門發起,該部門策展人尼克爾(Julia Nickel)邀請曾來台展演的「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ammalian Diving Reflex)藝術暨研究總監多奈爾(Darren ODonnell)與長期合作夥伴澳洲獨立製作人佛萊明(Alice Fleming)策劃,期盼使這群家庭成員尚未成為定期博物館參觀者、來自多元背景的青少年,能因參與這個計畫讓他們與家人可以長期地與博物館產生對話與連結。 這個計畫概念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對美洲進行5年考察的啟發,相當程度地實踐洪堡論壇的精神:作為論壇開啟對話,深化連結,以開放動態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識系統,期盼為柏林注入新能量。如台灣策展人耿一偉在《報導者》文章(註2)中所述,位於博物館島的洪堡論壇在面對移民大量湧入的這個大都會,如何讓青年世代也能在這裡看到屬於他們祖先的文化,回應作為當代國際城市的多族群現況,是該博物館今日的重要使命。「洪堡進行中」不僅希望讓這群「青年研究員」進入博物館作為「藝術家」參與創作發展,也藉由表演藝術的高互動性,邀請其親友進入博物館,發揮「漣漪效應」,擴散計畫影響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下)
實際探訪「洪堡進行中」時,學生們私下聊天表示,比起其他課程,他們很開心在這堂課上自己的意見較受到重視,不論是老師或其他藝術家都相對願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從活動參與過程也可以看出部分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也相當熱中於動手DIY的活動。但有部分學生則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害羞,或是對媒介的不熟悉等,比如挑選派對音樂,並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體驗過的活動,藝術家需要學生參與時,就相對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引導。 僅管團隊野心勃勃,然而新建立的大型場館和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同樣具挑戰性。擁有豐沛資源人力的同時,洪堡論壇也是一個組織結構繁複的大型機器,如同其他德國文化體制,過度龐大而難以保有彈性。例如技術部門因為需要提早安排資源和人力,常在藝術家團隊還在和學生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確認技術需求,導致有些決定必須在學生參與前決定,有時也會引發學生的小小反彈。如2023年7月進行展演的「撼動計畫」,在場館的4個空間展出不同「氛圍」(vibes)的裝置展演,探索青少年眼中洪堡論壇所缺乏的氛圍。其中在2樓工作坊教室展出、已確認成為永久館藏的膠帶藝術,在創作初期由於是空間設計決定使用的材料,其中一名學生反應「雖然很有趣,但還是希望可以先獲得我們的同意。」不論是場館體制或青少年的意志,都考驗著受邀藝術家團隊的能力和經驗值。
-
日內瓦
劇場大師陸帕與日內瓦劇院衝突,導致新作《移民》取消演出
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遭遇創作生涯40年來的最大挫折。他的新作《移民》(Les migrants)在首演前一週突然喊卡,製作方日內瓦劇院因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之間的衝突,決定撤資,導致亞維儂藝術節不得不取消整檔演出。 將邁入耄耋之年的陸帕可說是歐陸當代劇場最重要的大師級導演,他不僅重視作品的文學性,也擅長在舞台上營造幽微的時間感。他多次挑戰艱澀的長篇小說,透過演員的即興表演,深入語言無法表述的感性氛圍,建構出長達5、6個小時的演出內容。 技術人員指出,《移民》創作期間,陸帕不僅完全沒有準備,數次提出超越原定計畫及預算的不合理要求,也用辱罵和訕笑的語言調侃工作夥伴,讓排練陷入緊繃的氣氛。首演前,他不斷更換技術需求,讓團隊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甚至大聲斥責長期合作的翻譯夥伴,導致她精神崩潰。團隊強調,即使陸帕貴為聞名國際的劇場大師,但無人能忍受這種狂妄又失格的工作態度。 風波之後,陸帕在法國媒體上表示歉意,說明自己因確診出現健康危機,在壓力下無法維持身心靈的平衡。但他也控訴日內瓦劇院完全不尊重受邀藝術家,對他集體霸凌;技術團隊墨守成規,無法適應他的工作方法,而且不顧演員的努力與意願,持續施壓館方,導致無法挽回的下場。 這場風暴突顯出不同世代劇場人對於藝術價值與工作認知的差異:「為藝術犧牲」是否成為壓榨勞動力的藉口?排練工作是否能跳脫倫理束縛和權力結構,促成平等共創的局面?館方如何協調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讓雙方齊力合作?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
柏林
弗里耶奇《致科學院的報告》 寓意當下歐陸難民議題
二月初在高爾基劇院演出、由弗里耶奇執導的《致科學院的報告》,改編自卡夫卡的短篇同名小說,劇中主角「紅彼得」講述自己如何遭狩獵隊捕抓,從黃金海岸被帶到歐洲;過程中為了求生,開始模仿船上水手的行為舉止,最終「融入」了人類社會之中。戲中暗指了德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殖民暴行,以及在本土極度歧視的「人種展」;他也控訴當前失敗的融合政策,並隱約點出,敗因正在於僅將移民與難民視作有用的勞動力。
-
倫敦
牙買加後裔重拾《九夜》傳統 移民家族故事登上商業舞台
表演遍及舞台、電視及電影牙買加裔英國演員娜塔夏.葛登,去年五月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她的首齣劇作《九夜》,正式成為劇作家,此劇演出後頗受好評,於去年十二月應邀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劇院上演。《九夜》講的是牙買加移民家族如何度過一個加勒比式的傳統喪禮哀悼過程,有別於一般非裔劇作強調的政治性,葛登透過親人間的爭鋒相對、喜劇趣味的介入,深刻呈現平凡人生背後的故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半鼓聲》首演之地 布萊希特發跡之城
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德國最重要劇院之一,和慕尼黑國家劇院、王宮劇院並列慕尼黑三大公立劇院。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藝術總監法肯貝格的領導下,打造了慕尼黑室內劇院的璀璨傳奇,而他也因緣巧合地讓布萊希特的劇作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讓此處成為後者劇作家生涯的起點。如今的慕尼黑室內劇院看似平和繁榮,卻也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動盪,現任總監利林塔爾的諸多改革,令人耳目一新也引發風波,導致其不被續聘,劇院未來的發展,也是德國劇場人的關注焦點。
-
柏林
《阿勒曼尼亞大舞廳》 德、土之間的移民愛恨
高爾基劇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亞大舞廳》,是一齣關於當代土耳其與德國之間愛恨糾纏的舞劇,透過歌舞劇形式,在極少的台詞中,描寫從過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觀眾,可直接接收到衝突狀況和舞劇形式堆砌的嘲諷與荒謬;熟悉歷史脈絡的觀眾,則能從精心設計的各種橋段中,看到微縮版的德國移民史演譯。
-
ARTalks
我們都是食譜的繼承人
這故事是為了和誰產生連結呢?是背著過去來到異鄉的移居者?是尋根者?還是一無所知的聽故事的人們?於是,我終究想到了那鍋散戲後人人有份的牛趴敷湯,想到了說不出泰緬滇的山啊河啊,卻能輕易喚起印象中泰緬滇料理酸辣滋味的大多數台灣人。在族譜的世界,以一翻兩瞪眼的血脈傳承;在食譜的世界,被我們消化的一切,讓我們也跟著成了記憶的繼承人。
-
巴黎
劇場創作以亞洲移民為題 認識亞裔族群的契機
今年,巴黎兩間國立劇院分別搬演了以亞洲移民為題材的作品新銳女導演恩桔妍的《西貢》,透過單一廚房場景,流轉於兩個時代與城市之間,重塑越南移民的辛酸史;曾來台創作的法國導演迪麥可《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則用充滿感官性的舞台效果跨越了文化藩籬,讓法國觀眾突破成見,認識華人的現實處境。透過劇場,讓法國觀眾有機會認識亞裔族群,讓劇場藝術體現跨種族的人性價值。
-
即將上場 Preview 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新作
《天堂動物園》 動物為引 思索移民議題
飛人集社劇團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繼「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推出全新製作《天堂動物園》,故事以動物為主角,描述一匹外來的野馬如何融入新的動物族群,藉此隱射外來者/本地人的移居議題。在製作上,這次也將有新的面貌,如大型偶與面具表演的加入,將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看飛人作品的美感體驗。
-
即將上場 Preview 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
《Holy Crab!異鄉記》 移民社會的異文化狂想
旅美編劇朱宜的《Holy Crab!異鄉記》以「大閘蟹警報」與紙紮「精品」侵權的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導演楊景翔為了突出黑色喜劇的調性,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全劇就像一場辦桌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