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
倫敦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愛的徒勞》 海島情境下探索莎劇當代意義
上個月是莎翁生日,其出生地史特拉福於4月20日那個週末舉行許多慶祝活動,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也同時於該週開演。劇團的新任聯合藝術總監哈薇( Tamara Harvey) 和艾文斯 (Daniel Evens)在 2023年 6月上任,年初宣布了今年一整年的劇碼,《愛的徒勞》作為新劇季的首檔節目,大家都拭目以待。 《愛的徒勞》是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也是其數一數二棘手的作品,因為通篇劇作都在玩弄語言,大部分喜劇元素都來自字彙的多重意義,有點類似台灣人喜愛的諧音哏,令人覺得慧黠而會心一笑。但這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品,許多文字現代人已不再使用,或現代人對這些文字的理解不同於伊莉莎白一世那個世代的民眾,因此要能讓現代觀眾理解這齣戲已不容易,要讓人「會心一笑」更是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
透過「新世代」開拓未來 為市場絞盡腦汁
疫情過後,一個優秀樂團的未來發展應如何定位? 從20世紀初期美國喊出「五大(Big Five)」的說法,這些樂團透過「聲譽」網羅更多優秀人才,並且透過商業錄音發行的全球行銷,建立國際聲望。但在進入21世紀以後,五大的說法不僅早就過時,甚至有更具體的數字分析。2021年一篇根據所有公開的財務公告進行的調查,美國「收入前20的管絃樂團」,顛覆許多人對以往對「知名度」的認知:排名前5依序是洛杉磯愛樂、費城管絃樂團、波士頓交響、舊金山交響和紐約愛樂;「五大」另外兩個樂團,芝加哥和克里夫蘭依序排在第6和第7。根據這篇報告,第一名的洛杉磯愛樂可運用的預算,是第5名紐約愛樂的兩倍。 美國頂尖樂團的定位,也隨不同的首席指揮率領,地位有所輪替改變。當年洛杉磯愛樂始終是最願意延攬相對年輕的首席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就任時未滿27歲,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就任時34歲,如今當紅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不滿30歲,加上20年前迪士尼音樂廳開幕,更多元化的演出曲目,包括如今國際不斷想複製的成功案例「電影音樂會」也是從洛杉磯開始,洛杉磯愛樂能成為如今北美洲商業市場影響力第一,定位和其他幾大樂團不同,自然也有關係。但杜達美將於2026年離開,下一任是誰還未知,另外,任職超過20年,將樂團推升成為目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的首席執行長查德.史密斯(Chad Smith)也將離職轉戰波士頓交響,查德曾歷任兩任首席指揮,從營運長到首席執行長,可以說洛杉磯愛樂近幾年最重要的計畫,都是在他手上推動,他的離職,包括「迪士尼音樂廳」的建築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都為此嘆惜。 如果洛杉磯愛樂是北美最積極和青年指揮家合作的樂團,在英國則是一個普遍的風氣,主要來自的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長期以來的音樂會轉播及透過「新世代(Next Generation)」計畫,對觀眾的潛移默化養成的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在這段疫情期間,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所受的打擊,更勝於其他產業,包括國會議員、產業業者都紛紛提出請願書,期盼政府出手,以避免英國表演藝術這個具全球代表性的產業因疫情而衰落。許多劇院、劇團在此中苦撐,甚至用去過半的儲備資源,而劇院產業的代表倫敦西區也積極尋求重啟,但最快要到八月才能開放。與此同時,業界人士不只為產業的生存忙碌奔波,創作上也不斷嘗試各種「遠距」的可能性,或製作廣播劇,或製作線上演出與線上藝術節,努力不懈,期盼度過難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取消小場所演出許可證 以活絡藝術表演
英國研議中的小型展演場所免許可證制度就是呼應活絡的現場演出而萌生的需求,不少藝文人士認為二○○三年制訂的許可證法令太過緊縮,不論是咖啡館、餐廳、唱片行等場所要舉辦現場演出都必須申請許可證。這個制度使得二○○七年的現場演出場次下降了百分之五,因此許多藝文觀眾、運動團體要求觀眾在一百人以下的小場所應該免除許可證的限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扭轉經濟頹勢 批判香火不斷
相較於百老匯的樂於冷飯重炒、老是挖經典老骨頭來保庇票房,英國的劇作生態就看起來活力生動多多,而且除了新製作不斷,劇作家也稟持著一脈傳承的社會批判,不論是銀髮級資深劇作家,或是年紀輕輕火氣正盛的新生代,皆不忘以劇作關懷世情。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深度觀察
看看英國 想想自己
談品牌應要有形象與內涵的一致性,如果政府關心台灣表演藝術品牌,應該要問台灣的品牌是什麼?要用多少投資去維護這個土壤裡南來北往的歷史、東西融合的文化養分,要用多少投資來反映台灣的鼓勵創新與冒險,好讓一代一代的藝術家在其間得以思考反芻,讓表演藝術是在台灣人文化生活的核心裡,而不是在消費市場的邊陲裡。
-
英國篇
保持距離? 英國政府「給」的藝術
倫敦,在一般遊客的眼中閃耀著的也許只是舊日帝國餘暉,但對於藝術老饕來說,它就像一個發出陳年酒香的老甕,醉人的藝術氣息不斷地自百年的酒吧、不起眼的紅磚劇院裡散發出來,飄散在街頭巷尾。每天上百場的演出,不論露天、室內,下午場到通宵達旦令人目不暇給,在外表灰暗的城市中隱藏著的文化熱力是英國人的驕傲,也因此英國人對加入歐市文化部的推動及開放藝術市場猶豫再三,「當一切都統一了,除了文化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留國家的特色?」
-
劇場偵測
景氣「紅燈區」 英倫小劇場危機重重
倫敦西區新上演的兩齣歌舞劇《爲你瘋狂》(Crazy for You),及《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再度掀起戲劇熱潮。隨著英鎊貶値,歐洲、美洲、亞洲觀光客大批湧入,倫敦大型歌舞劇戲票,更是一票難求。民間私人戲票經紀商(ticket agent),甚至賣出四倍高的黃牛票。反觀以純戲劇或實驗性爲主的小劇場(戲劇、舞蹈、音樂等小型表演場地)的命運,就不似以歌舞劇爲主的劇院幸運。根據英國政策硏究學院調査小組(Policy Studies Institute)最新報吿顯示:今年戲劇人口比一九九二年多出四分之一,但皆爲歌舞劇觀衆;現代劇(modern drama)及喜劇(comedy)的人口反而只是一九八七年同類型戲劇人口的一半。 面臨經濟蕭條、房租和物價上漲的影響,龐大的赤字與透支,小型劇場莫不自求出路,改變目前營運政策,來面對這不知還要承受多久的危機。 政府補助預算縮減 倫敦自治區補助金計劃處(London Boroughs Grants Scheme)是與倫敦地方政府局(London Local Authori-ty)及倫敦藝術局(London Arts Board)並列的三大主要劇場補助單位,也因其本身經費遭到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刪減,而凍結其補助經費長達四年之久。倫敦藝術局一位官員Robert Gordon說:「只靠我們補助生存的表演場地,是不可能挽回如此大量資金不足的局面,我們必須減少我們的補助金」,「我們也面臨極大的壓力,我們自國會得到的預算基金,明年也將削減。目前我們所發出的一英鎊等於是我們將來所需的十英鎊,所以刪減補助是勢在必行的!」 倫敦各地區政府,只有西敏寺市(Westminster)增加其預算,其它地區,已確定平均將削減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經費。 私人及基金會贊助熱情下降 私人贊助的比例也下降。依賴贊助及補助爲生的劇場不是縮減人員就是薪資凍結。以格林尼治少年劇團(Greenwich Young People's Theatre)爲例,由倫敦敎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補助的一百五十萬英鎊已降至十九萬英鎊,人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