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明罕市立交響新任首席指揮山田和樹。(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際篇 英美

透過「新世代」開拓未來 為市場絞盡腦汁

疫情過後,一個優秀樂團的未來發展應如何定位?

從20世紀初期美國喊出「五大(Big Five)」的說法,這些樂團透過「聲譽」網羅更多優秀人才,並且透過商業錄音發行的全球行銷,建立國際聲望。但在進入21世紀以後,五大的說法不僅早就過時,甚至有更具體的數字分析。2021年一篇根據所有公開的財務公告進行的調查,美國「收入前20的管絃樂團」,顛覆許多人對以往對「知名度」的認知:排名前5依序是洛杉磯愛樂、費城管絃樂團、波士頓交響、舊金山交響和紐約愛樂;「五大」另外兩個樂團,芝加哥和克里夫蘭依序排在第6和第7。根據這篇報告,第一名的洛杉磯愛樂可運用的預算,是第5名紐約愛樂的兩倍。

美國頂尖樂團的定位,也隨不同的首席指揮率領,地位有所輪替改變。當年洛杉磯愛樂始終是最願意延攬相對年輕的首席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就任時未滿27歲,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就任時34歲,如今當紅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不滿30歲,加上20年前迪士尼音樂廳開幕,更多元化的演出曲目,包括如今國際不斷想複製的成功案例「電影音樂會」也是從洛杉磯開始,洛杉磯愛樂能成為如今北美洲商業市場影響力第一,定位和其他幾大樂團不同,自然也有關係。但杜達美將於2026年離開,下一任是誰還未知,另外,任職超過20年,將樂團推升成為目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的首席執行長查德.史密斯(Chad Smith)也將離職轉戰波士頓交響,查德曾歷任兩任首席指揮,從營運長到首席執行長,可以說洛杉磯愛樂近幾年最重要的計畫,都是在他手上推動,他的離職,包括「迪士尼音樂廳」的建築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都為此嘆惜。

如果洛杉磯愛樂是北美最積極和青年指揮家合作的樂團,在英國則是一個普遍的風氣,主要來自的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長期以來的音樂會轉播及透過「新世代(Next Generation)」計畫,對觀眾的潛移默化養成的習慣,更容易接受相對年輕的指揮家、演奏家與新作曲家。

不過其中最積極的,無非是伯明罕市立交響(CBSO),從賽門.拉圖25歲接任首席指揮,芬蘭指揮歐拉莫(Sakari Oramo)33歲、拉脫維亞指揮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30歲、立陶宛女指揮葛拉吉尼特-提拉(Mirga Gražinytė-Tyla)30歲,似乎已經成為「慣例」,不過,2023新上任的山田和樹(Kazuki Yamada)「罕見」地超過標準:44歲,對於觀眾是否能持續維持樂團的吸引力,值得觀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趨勢觀察

開發節目企畫能力不足  市場考量明顯

英美各大樂團客席的青年女指揮(40歲以下),比例提高許多,走在「正確性」的路上,但指揮家自己能否崛起,仍須經歷票房及口碑的考驗。

疫情期間卸任舊金山愛樂首席指揮的邁克.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雖然當時連告別音樂會都不得不取消,但是疫情過後反而因為自由身成為空中飛人,英美各大樂團新樂季包括倫敦交響、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幾乎都有他的名字,曾是愛樂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現任舊金山首席指揮的沙隆,也在多個樂團樂季中出現,80歲以上的老一輩指揮祖賓.梅塔以馬勒第1號交響曲行走江湖,布隆斯泰特則以布拉姆斯和貝多芬在各樂團上陣,證明有實力的音樂家需要「主場」但非必須。但英美各樂團營運單位,開發節目企畫能力不足,市場考量太明顯,可見一斑。

幾位作曲家包括馬勒、理察.史特勞斯、蕭士塔高維契反覆在各大樂團新樂季清單上出現,部分作品在英美各大樂季幾乎輪番上陣,如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另外連正在走紅或是病癒復出的獨奏家,都有許多雷同。

美國樂團的「教育」功能,和英國樂團的「推廣」活動,這些非商業活動,明明占據一個樂季中不少分量,但卻在網路上縮到最小版面。而「電影音樂會」等明顯是「商業」而不能提升「口碑」的宣傳,版面卻愈來愈多,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各樂團下個樂季網頁,很多「新」開發出來的電影音樂會,是否有足夠音樂分量都讓人質疑,但卻出現了,例如:漫威的《黑豹》。可以判斷,過去十多年「電影音樂會」的發展,不但能吸引非傳統觀眾,而且是可行可複製的成功獲利方向。

英國著名樂評理察.莫里森(Richard Morrison)提出,在英國歷史上,表演藝術多次經歷「經濟危機」,但都能「逼」出更豐富多元及具有創意的表現,但是在如今COVID-19的「後」疫情時代,是否真的能如此樂觀?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王世強)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