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戲曲編劇

相關文章 11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代戲曲之本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成為市場新寵兒,無論是京劇、歌仔戲、豫劇或崑曲,都力求改革創新。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遂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編制:編劇、導演、演員,乃至作曲編腔、舞台美術、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皆配套而來,一應俱全。然而,攸關一齣戲好看與否的關鍵因素,還是劇本。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劇本的寫作,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編劇的要求門檻更高,培養亦更不易。 放眼國內戲曲界,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分析,不論資深或新進,台灣的戲曲編劇大抵分為三種養成管道:一是從演員晉身編劇,二是為劇團而編,三是應邀編劇。若要觀察戲曲編劇人才及作品動向,就得與國內現存戲曲生態、劇團作連結,「因為,不僅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固定自主創作、作品待價而沽的戲曲編劇,更因為劇本的實踐脫離不了舞台,沒有劇團奧援與製作,提供資源與實踐平台,根本很難誕生、養成成熟的編劇與作品。」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自二○○二年上任以來,便意識到戲曲編劇人才荒的問題。十三年來,王安祈一方面修編舊戲,一方面創作新戲,同時邀請劇場老將紀蔚然、周慧玲,新秀趙雪君、林建華等人,一同打造國光的文學京劇新美學。王安祈說:「演員還有戲曲學校可以供給,但編劇、導演人才呢?」她除了在任教的台大戲劇系開設「戲曲編劇」課程,也提供國光的資源提攜有潛力的新秀。今年國光廿周年,更找來風格另類的戲曲編劇劉建幗,兩人合作新編《十八羅漢圖》。 戲曲編劇也有學院、民間的派別之分,前者多能引用中西編劇手法,融鑄一爐,講求文學性;後者說故事功夫一流,謹守藝術感動觀眾的天生守則,講求戲劇性。因為面對的觀眾不同,高低優劣,毋須定論。不過,跨劇種的資深編劇施如芳提醒,編劇一定不能忘記「人」,「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她自許幫「編劇」的角色在當代戲曲立個位置,「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特別邀來五位備受關注的新世代戲曲編劇:以跨劇種、跨文化、跨現代與傳統為創作路線的劉建幗;擅長賦予傳統老戲新觀點的李季紋;半路出家,重視表演工法與古典劇作精神的邢本寧;演而優則編導,大玩戲曲元素的拼貼、解構的許栢昂;出身明華園家族,外台戲歷練豐富

    文字|黎家齊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十八羅漢圖》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劉建幗為一心戲劇團寫的《Mackie踹共沒?!》。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文字|紀慧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王安祈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文字|李玉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施如芳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編劇經驗談

    施如芳: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

    施如芳說:「當一名戲曲編劇下筆前不妨先自問,是要當一個給演員打本子的編劇?或是當一個寫自己想看的戲的編劇?」對施如芳而言,編劇不是只寫對白唱詞舞台指示,還要寫出人心底層的味兒,「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編劇若不自我要求或需求,篇幅難免傾向向己擅長的那一塊,「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劉建幗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劉建幗 承繼衣缽弄潮兒 「混」出一片天

    身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女兒,從小在劇團長大的劉建幗,對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身為「奇巧劇團」的團長,她對劇團、演員都有著一份責任感,總是想方設法把推戲的行銷工作做好,而筆下一齣齣跨文化/跨劇種/跨現代與傳統,混搭風格多樣化、號稱「胡撇仔劇場」的作品,更是讓觀眾對她的奇想創意驚喜不已。

    文字|賴廷恆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李季紋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李季紋 新觀點翻寫老故事 跨劇種組出新形式

    在李季紋筆下,傳統老戲老故事,都會「翻轉」一番,翻出亮眼新觀點如改編自《宋宮秘史》的歌仔戲《金水橋畔》,讓向來「很壞」的劉妃也流露出人性與無奈;如最近的作品《石秀》,讓「蕩婦」宋巧雲成為有主見、戀愛中的女人。李季紋不只翻轉劇情,也翻轉形式,《石秀》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文字|賴廷恆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邢本寧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邢本寧 找到夥伴 一起用戲曲說想說的話

    因《賣鬼狂想》備受矚目的邢本寧,因高中時的崑曲初體驗而啟蒙了對傳統戲曲的愛好,因大學修習「戲曲編劇」課程而找到唱演之外、參與戲曲的方式。深深體會到:「傳統存於戲曲演員的肉身之中。戲曲演員的身體和表演體系,就是歷史的顯現。」成立了「本事劇團」的她說:「戲曲一直有量身設計的傳統。我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核心演員,我們有共同想說的話,可以互動,一起用戲曲這個形式來說。」

    文字|朱安如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許栢昂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許栢昂 戲曲為底玩拼貼 為「滑世代」而寫

    戲曲學校科班出身,演過上千場孫悟空猴戲的許栢昂,創立栢優座劇團以來,就打算以京劇打底,調和傳統與現代,探索京劇在當代的未來性。創作常拆解京劇元素,以拼貼方式構築劇本,他就是為了當下愛滑手機的「滑世代」而寫,以「編寫原創劇本+以導演劇場為主+非線性敘事手法」的方式,啟動與年輕世代觀眾的共鳴。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孫富叡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孫富叡 站在巨人肩膀 看得更遠

    出身戲曲世家,滿滿的戲曲DNA,讓孫富叡走上編劇一途,看似順利成章,但重要的是他有兩位師父陳勝在、陳勝國,帶領他看到歌仔戲更高更美的風景。孫富叡不甘於只講教忠教孝、男尊女卑、怪力亂神的劇情,他把文學名著《浮士德》改編為《狂魂》、以傳統戲曲挑戰同志議題的《斷袖》、將作家張曼娟小說〈芙蓉歌〉搬上舞台,這些突破性的作品像閃爍的星星,照亮歌仔戲曲的可能性。

    文字|陳淑英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施如芳寫劇本不是任由想像力恣意飛奔,而是「為人設戲」或接受「命題作文」,她說:「作為戲曲編劇,我樂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
    藝號人物 People 跨劇種編劇

    施如芳 大雞雖慢啼 靈筆為翼自在飛

    若問近年來哪位戲曲編劇最受矚目、質量均豐?「施如芳」絕對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名字。除了歌仔戲,她也跨足京劇、豫劇、實驗崑曲,甚至音樂劇與舞台劇,光今年臺灣國際藝術節就有兩齣作品《孽子》與《狐公子綺譚》接連上演,讓人驚歎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施如芳表示,雖然從小愛好文學,但她的創作自覺啟動甚晚;而作為戲曲編劇,程式語言限制明確,她卻樂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但「也要自己創造生命,寫出自己的故事。」

    文字|李玉玲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