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編劇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代戲曲之本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成為市場新寵兒,無論是京劇、歌仔戲、豫劇或崑曲,都力求改革創新。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遂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編制:編劇、導演、演員,乃至作曲編腔、舞台美術、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皆配套而來,一應俱全。然而,攸關一齣戲好看與否的關鍵因素,還是劇本。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劇本的寫作,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編劇的要求門檻更高,培養亦更不易。 放眼國內戲曲界,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分析,不論資深或新進,台灣的戲曲編劇大抵分為三種養成管道:一是從演員晉身編劇,二是為劇團而編,三是應邀編劇。若要觀察戲曲編劇人才及作品動向,就得與國內現存戲曲生態、劇團作連結,「因為,不僅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固定自主創作、作品待價而沽的戲曲編劇,更因為劇本的實踐脫離不了舞台,沒有劇團奧援與製作,提供資源與實踐平台,根本很難誕生、養成成熟的編劇與作品。」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自二○○二年上任以來,便意識到戲曲編劇人才荒的問題。十三年來,王安祈一方面修編舊戲,一方面創作新戲,同時邀請劇場老將紀蔚然、周慧玲,新秀趙雪君、林建華等人,一同打造國光的文學京劇新美學。王安祈說:「演員還有戲曲學校可以供給,但編劇、導演人才呢?」她除了在任教的台大戲劇系開設「戲曲編劇」課程,也提供國光的資源提攜有潛力的新秀。今年國光廿周年,更找來風格另類的戲曲編劇劉建幗,兩人合作新編《十八羅漢圖》。 戲曲編劇也有學院、民間的派別之分,前者多能引用中西編劇手法,融鑄一爐,講求文學性;後者說故事功夫一流,謹守藝術感動觀眾的天生守則,講求戲劇性。因為面對的觀眾不同,高低優劣,毋須定論。不過,跨劇種的資深編劇施如芳提醒,編劇一定不能忘記「人」,「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她自許幫「編劇」的角色在當代戲曲立個位置,「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特別邀來五位備受關注的新世代戲曲編劇:以跨劇種、跨文化、跨現代與傳統為創作路線的劉建幗;擅長賦予傳統老戲新觀點的李季紋;半路出家,重視表演工法與古典劇作精神的邢本寧;演而優則編導,大玩戲曲元素的拼貼、解構的許栢昂;出身明華園家族,外台戲歷練豐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編劇經驗談
施如芳: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
施如芳說:「當一名戲曲編劇下筆前不妨先自問,是要當一個給演員打本子的編劇?或是當一個寫自己想看的戲的編劇?」對施如芳而言,編劇不是只寫對白唱詞舞台指示,還要寫出人心底層的味兒,「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編劇若不自我要求或需求,篇幅難免傾向向己擅長的那一塊,「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劉建幗 承繼衣缽弄潮兒 「混」出一片天
身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女兒,從小在劇團長大的劉建幗,對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身為「奇巧劇團」的團長,她對劇團、演員都有著一份責任感,總是想方設法把推戲的行銷工作做好,而筆下一齣齣跨文化/跨劇種/跨現代與傳統,混搭風格多樣化、號稱「胡撇仔劇場」的作品,更是讓觀眾對她的奇想創意驚喜不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李季紋 新觀點翻寫老故事 跨劇種組出新形式
在李季紋筆下,傳統老戲老故事,都會「翻轉」一番,翻出亮眼新觀點如改編自《宋宮秘史》的歌仔戲《金水橋畔》,讓向來「很壞」的劉妃也流露出人性與無奈;如最近的作品《石秀》,讓「蕩婦」宋巧雲成為有主見、戀愛中的女人。李季紋不只翻轉劇情,也翻轉形式,《石秀》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邢本寧 找到夥伴 一起用戲曲說想說的話
因《賣鬼狂想》備受矚目的邢本寧,因高中時的崑曲初體驗而啟蒙了對傳統戲曲的愛好,因大學修習「戲曲編劇」課程而找到唱演之外、參與戲曲的方式。深深體會到:「傳統存於戲曲演員的肉身之中。戲曲演員的身體和表演體系,就是歷史的顯現。」成立了「本事劇團」的她說:「戲曲一直有量身設計的傳統。我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核心演員,我們有共同想說的話,可以互動,一起用戲曲這個形式來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許栢昂 戲曲為底玩拼貼 為「滑世代」而寫
戲曲學校科班出身,演過上千場孫悟空猴戲的許栢昂,創立栢優座劇團以來,就打算以京劇打底,調和傳統與現代,探索京劇在當代的未來性。創作常拆解京劇元素,以拼貼方式構築劇本,他就是為了當下愛滑手機的「滑世代」而寫,以「編寫原創劇本+以導演劇場為主+非線性敘事手法」的方式,啟動與年輕世代觀眾的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孫富叡 站在巨人肩膀 看得更遠
出身戲曲世家,滿滿的戲曲DNA,讓孫富叡走上編劇一途,看似順利成章,但重要的是他有兩位師父陳勝在、陳勝國,帶領他看到歌仔戲更高更美的風景。孫富叡不甘於只講教忠教孝、男尊女卑、怪力亂神的劇情,他把文學名著《浮士德》改編為《狂魂》、以傳統戲曲挑戰同志議題的《斷袖》、將作家張曼娟小說〈芙蓉歌〉搬上舞台,這些突破性的作品像閃爍的星星,照亮歌仔戲曲的可能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跨劇種編劇
施如芳 大雞雖慢啼 靈筆為翼自在飛
若問近年來哪位戲曲編劇最受矚目、質量均豐?「施如芳」絕對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名字。除了歌仔戲,她也跨足京劇、豫劇、實驗崑曲,甚至音樂劇與舞台劇,光今年臺灣國際藝術節就有兩齣作品《孽子》與《狐公子綺譚》接連上演,讓人驚歎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施如芳表示,雖然從小愛好文學,但她的創作自覺啟動甚晚;而作為戲曲編劇,程式語言限制明確,她卻樂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但「也要自己創造生命,寫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