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光豫劇隊

相關文章 10 篇
  • 「豫見包青天」將演出《包公誤》,以包公自詡的公義,遭對手逆勢操作,形成「公正反被公正誤」的反諷。
    戲曲新訊

    情、理、法的衝突與試煉

    清廉公正、執法不阿的「包青天」,會屈服於來自「高層」的人情壓力嗎?會犯下嚴重的誤判嗎?為民申冤,反抗強權壓迫,代表司法普世價值的千年審判長,也會面臨「情、理、法」的衝突與試煉嗎?自宋元以來,「包公」便不斷在演義小說、說唱話本、劇種戲文中,被賦予正義使者的角色,但國光豫劇隊「豫見包青天」卻要在戲曲舞台上,打破「法界神衹」的冰冷形象,讓包公以更人性的角度,面對審判桌上各色品類的「人的問題」。 「豫見包青天」集合了《秦香蓮》、《包公坐監》、《包公誤》三齣膾炙人口的戲碼,劇本修編劉慧芬說,背上了正義十字架的包青天,可以是軟弱、無助、痛苦、感傷的,更是敏銳、智慧、慈悲與勇敢的,這三齣戲的包公原型,各自呈現了不同面向的人性思考與行動方式:《秦香蓮》中的包公,面對老太后的蠻橫施壓,無計可施,一度心灰意冷,感慨良多,但禁不住秦香蓮的尖銳反詰;《包公坐監》中的包拯為查明下屬的貪贓枉法,不惜紆尊降貴,改扮算命先生,深入現場,掌握犯罪事證;《包公誤》則緊扣人物個性特徵,以包公自詡的公義,遭對手逆勢操作,形成「公正反被公正誤」的反諷。(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打瓜園》
    戲曲 「第一家庭」犯錯,古今皆然?

    國光劇團封箱戲,「戲裡帝王家」諷時政

    國光劇團今年歲末封箱戲以「戲裡帝王家」為主題,搬演第一家庭形形色色,戲裡從皇帝囚禁儒生、錯殺功臣、皇孫殺人、到駙馬重婚,犯錯指數不一。看戲可以鑑古知今,這正是最好的證明。

    文字|廖俊逞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孩子的可能性,就像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圖為台灣戲專所辦的「傳統藝術生活體驗營」。
    專題

    從教學做起,開發事業新視野

    正規體制内藝術教育的不足,造就了劇團在體制外發展教育事業的空間。無論是著眼當下的經濟利益,或是懷抱著推動全民美育、為表演藝術培養未來觀衆的理想,劇團兼做教育之事,已然是大勢所趨。

    文字|施如芳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國内著名梅派青衣魏海敏曾參加「梅劇團」在大陸的巡演。圖為魏海敏(左)與梅葆玖(右)同台接受觀衆掌聲。
    特別企畫 Feature

    鞭長莫及?還是悔不當初?

    台灣是大陸戲曲最熱的海外市場,然而台灣傳統戲曲的登「陸」情形,完全感受不到相同的熱度;台灣傳統戲曲凋蔽多年,難與大陸水準抗衡,如果不能拿出具有獨特與代表的佳作,前進大陸市場恐怕仍是一廂情願想法。

    文字|紀慧玲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戲曲

    大和解下的蒼白對話

    原本期待能看到兩個女人之間精采的對話與過招,卻因在人物刻劃上不夠平均而深入,以致對話空間不足,讓武后大大地強過婉兒,導致在空泛的對話之後,隨即轉入令人措手不及的大和解結局,實乃全劇的缺憾。

    文字|陳慧玲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王海玲與王柏森跨界攜手。
    台前幕後

    新豫劇主義

    本土豫劇版的「杜蘭朶」除了有傳統梆子聲腔的優勢,也有像是鬆弛程式性身段、龍套宮女不再是僵化的道具、舞台場面調度等全新面貌的綜合處理,以適應現代人觀劇意識的需求。

    文字|李翠芝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紙風車劇團的「生肖系列」,抽取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橋段新編而成的《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孫悟空七十二變的神通成了重點。
    親子

    四月天,好個親子看戲天!

    四月,兒童是劇場裡的主角。 為了把這個屬於兒童的節日妝點得繽紛絢爛,每年表演團體無不挖空心思,製作出比電視更具吸引力、比電玩更炫的題材,吸引這群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充滿各式聲色娛樂的「吞世代」走入劇場。 紙風車「搬猴戲」,神話主角大玩變變變 紙風車兒童劇團的「生肖系列」每回推出新戲碼,總是帶給小朋友意想不到的驚喜,像是《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中劉備、關公、張飛三人大戰黃金賊,台上台下炮火隆隆、萬箭齊發的「械鬥場面」;《唐吉訶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盤踞劇院上空的四頭巨龍,小朋友看得比電影《侏儸紀公園》還震撼;《白蛇傳》巨型花燈造型搶眼,特別是〈水漫金山寺〉一段,觀眾席一片浩瀚汪洋淹沒了大人小孩陣陣的驚嘆聲。 「生肖系列」來到猴年,紙風車創意總監李永豐還有什麼鬼點子?抽取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橋段新編而成的《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孫悟空七十二變的神通成了重點。如何讓孫悟空大顯身手,時而頂天立地、時而變成小飛蟲,與牛魔王上山下海鬥法,展現神話的想像空間?紙風車團長任建誠透露,運用舞台佈景及劇場燈光變化所創造出的火焰山暗藏玄機,演員利用溜滑梯式的軌道瞬間移動,上山下海飛天遁地一眨眼就辦到;隱藏其中的暗門,則可讓演員大玩超級變變變,創造物換星移的神話想像。 《新龜兔賽跑》變成兒童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同一時間,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也推出一齣輕鬆熱鬧的兒童歌舞劇。由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延伸改編的《新龜兔賽跑》,將龜兔賽跑的故事延續到十年後,上一代的積怨延續到下一代的競爭,反而造成了孩子們沈重的負擔和壓力。導演單承矩認為,故事架構近似兒童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劇中兩大家族──「龜家族」及「兔家族」的設定反映著現今的家庭結構,隱喻兩代之間的對立與互動,他想藉此以全新的角度透視現代父母、兒女相處時面臨的問題。 《新龜兔賽跑》全劇數十首歌曲,全由北藝大主修作曲畢業的高大偉創作,王柏森、洪瑞襄、車炎江等參與演出,龜兔家族的團體大戲則由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團員擔綱,舞台設計黎仕祺屆時將音樂廳佈置出夢幻童話情境,陪伴小朋

    文字|廖俊逞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在現代劇場中「去豫劇化」?

    台灣的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王海玲」三字的意義,直等於「台灣豫劇」。在劇隊熟習於操作現代劇場的編導制度,以大場面大製作的新作行銷豫劇多年之後,作者提出「王海玲價值」的視角,期待「現代劇場」與「王海玲價值」的關係,能以「相得益彰」代替「互相的妥協與犧牲」。

    文字|郭君柔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試妻!弒妻!》從女性觀點出發,思考在愛情的原罪中,何謂忠貞?又何謂背叛?
    戲劇 發現小劇場的新點子

    2004新點子劇展「戰慄」登場

    在小劇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新點子劇展」,每年入選的團隊均可被視為小劇場多元發展的樣貌取樣。今年四個入選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團體,四個編導都不約而同推出媲美電影恐怖大師希區考克、充滿恐怖氛圍的作品,讓寂靜的實驗劇場,今年掀起詭譎的驚駭風暴。 四齣作品包括國光豫劇隊與現代劇場導演合作,強調取材傳統豫劇,融合現代音樂的聲音劇場《試妻!弒妻!》;重現老藝人丰采,賦予歌仔戲新貌的歡喜扮戲團《看不見的朋友》;河床劇團郭文泰以意象風格再現二十世紀劇場大師心靈的《羅伯.威爾森的生平時代》;以及王墨林取材自民國八十八年沸騰一時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軍史館殺人事件》。

    文字|廖俊逞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少年齊桓公傳奇》以齊桓公,即姜小白少年時期的一段傳奇故事為藍本,織構出兄弟、君臣、情人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情感衝突。
    戲曲

    鉅資打造錦衣華服 就是要你看見「豫劇」

    為了讓這齣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的戲更具看頭,國光豫劇隊隊長韋國泰不惜砸下鉅資,延攬國內著名服裝設計師康延齡打造三十四套、耗資兩百五十萬的戲服。韋國泰說,位居邊緣處境的豫劇要努力行銷自己,要在京劇、歌仔戲等主流劇種中「殺」出一條新路,被「看見」是最基本的目標。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