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洪千惠

相關文章 13 篇
  • 《木蘭》宣告演出記者會現場。
    音樂 浴火之後,擊樂劇場昂然出發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由詩歌而來的「木蘭」傳說,無論是電影、動畫、繪本、音樂劇等,在藝術上各具有無限創意。然而,以打擊樂所詮釋的《木蘭》擊樂劇場,從表演的型態、聲響的選擇,乃至劇場中各種藝術的深度融合上,都可說是表演藝術中獨特的形式。參與的藝術家皆為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並非各自獨立分工,而是與作品一同生成。經過砥礪,《木蘭》已成為「擊樂劇場」的重要典範。然而朱宗慶打擊樂團卻不因此自滿,在2021至2022跨年之際做了精修,並於全台巡演。雖然口碑反應熱烈,但囿於疫情無法盡情發揮。因此,在《木蘭》定版10年的2023年,團隊決定再度搬演,以饗更多樂迷。 《木蘭》在創作過程中,不斷以「砍掉重練」的精神打磨,不料在去年底意外遭受祝融之災,像是給予一記重擊。然而朱團卻坦然將此當作浴火重生的機會,並且堅持「從制高點再出發」。藝術總監朱宗慶堅定表示:「我們就像木蘭,在劇變時局中懷著『不得不勇敢』的堅韌心境。」 對於重演,駐團作曲家洪千惠認為:「一部作品從創作、成熟到經典,看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演出者詮釋與演出的過程。就像演奏貝多芬的經典作品一樣,不同的演繹就有不同的生命。」舞台設計王孟超則說:「在劇場這麼久,沒有遇過災難後這麼快就再演的。」他幽默地透露:「我喜歡在看演出時幻想,如果那是我來做會如何?沒想到這次居然有實現改進的機會。考量演出的樂器、動作都很複雜,所以我會以簡約為主,給一個乾淨的舞台。」 以舞台表象之外,藝術家們也讓《木蘭》傳遞深刻的內在。燈光設計車克謙回憶在2013年應邀改版,在首演一個多月前母親意外離世,為此他持續用這個作品檢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他感性地說:「木蘭的故事除了代父從軍、爭戰沙場外,最重要的就是家與家的連結。就像尾聲返鄉最希望是牽起阿娘跟阿爹的手,轉身一起迎向幸福團圓的時光,那就是《木蘭》的核心價值。」多媒體設計王奕盛則說:「火災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還好有《木蘭》』。很多時候,自己做其他設計但不知怎麼進行時,我常想到《木蘭》。因為許多我想突破的嘗試都成功地在這個製作中得到映證,所以《木蘭》對我來說像是奠基石一樣的存在。」 2023年的最新版本,同樣以兩版卡司呈現不同世代與風格,尤其在「馬伕」角色中,在原有久經沙場的老手之外,新增年輕的卡司高瀚諺。導演李小平說明:「不像何鴻棋那樣渾然天成,新世代的高瀚諺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13
  • 「俠 飛 春 光」宣告記者會現場。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製作

    7段主題設計 揮擊出蔣渭水一生的「俠 飛 春 光」

    當時人稱他是「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生於1888年的蔣渭水,是醫師,也是社會運動者,他以「醫」的角度,提出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尤其是作為「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民報》等共同創辦者及重要領導人物,不但是台灣啟蒙運動的先驅,更為這塊土地留下承先啟後的珍貴印記。為了傳遞蔣渭水一生的精神與正向能量,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擊樂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俠 飛 春 光晨鐘暮鼓蔣渭水」音樂會,將自10月起,陸續在台中、台北、高雄演出。 「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認識超過30年的朱宗慶透露:「4年前,在1通電話中談起這項製作後,我就一直放在心裡。兩年多前坐下來喝咖啡,藝術的狂熱由衷而來。」就這樣「1杯咖啡變成1場音樂會」,「俠 飛 春 光」的製作於是誕生。 雖是音樂會形式,但朱團卻一點也不馬虎,不僅邀請李小平擔任導演、施如芳擔任劇本撰寫、委託作曲家創作新曲,更請蔣理容親自為藝術家們述說蔣渭水的故事,作為創意的發想基礎。幕後卡司還包含了燈光設計車克謙、服裝設計林秉豪與舞台設計陳慧,以及合唱指揮陳麗芬等。為了讓歌唱咬字符合蔣渭水的故鄉,還請來台語老師許澤耀指導演員的宜蘭腔。以最高規格來對待這場表演,朱宗慶果決地說:「要做就做到最好,像蔣渭水的精神一樣『蹽落去』(liu--lo̍h-kh)。」 李小平說:「以蔣渭水生平來敘事,已經有很多表演藝術投入過了。打擊樂這個載體,僅止於敘事是不能滿足的。」因此在施如芳的爬梳後,擷取7段典故與事蹟,造就音樂上的主題感與氛圍。音樂會主題「俠 飛 春 光」的4個字,即用來表現蔣渭水的多個面向。7個段落由洪千惠、櫻井弘二、楊祖垚與蔡昀恬4位作曲家的創作組成,表現各自不同的觀點與詮釋。洪千惠分享〈獄中即景〉一曲的構思:「因為場景在監獄,所以我用了大量的鼓,立起四面鼓牆,讓視覺上有想像。再擷取蔣渭水名篇《古董大會》為語言節奏作為反諷。」 身為製作人,也是音樂教育家的蔣理容,卻堅持不看排練,放手讓作品成長,期待與觀眾一起見證首演品嚐感動。她感慨:「1920年代是蔣渭水短暫生命中的最後10年,也是生命的精華,他的人生就燃燒殆盡。」她特地帶來1925年《臺灣民報》新年特大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16
  • 朱宗慶打擊樂團
    即將上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一九九八歲末鉅獻「古典新奏」音樂會

    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度突破過去的演出方式,將古典樂曲中協奏曲的部分改編爲打擊樂,除以木琴、鐵琴旋律性的打擊樂器爲主奏樂器外,再輔以的節奏樂器加以潤飾。 此次演出的五首古典曲目均改編自一般大衆熟悉、旋律優美的古典經典作品,以德弗乍克的《弦樂四重奏》爲例,這首曲子在該團作曲家洪千惠的改編下,演出時將以四部木琴同奏的方式呈現。此外還有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此首曲目由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黃儼改編,加進打擊樂的輕韻呈現出古典樂的浪漫溫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場音樂會將呈現新風貌。
    即將上場 Preview 既創新又古典的「擊躍台灣」生命力

    擊樂與交響 奏出澎湃樂章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聯袂合奏,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無論是人數、形式、配器、音樂風格的安排,乃至從一個人的協奏、兩個人、三個人的重奏,到六個人作結尾,一場「擊躍台灣」的音樂會,您將聽見國臺交的彈性,還有朱團的另一番面貌。

    文字|李秋玫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再度與國光劇團跨界同台,以擊樂劇場「木蘭」探索新的音色與木蘭的人物詮釋。
    即將上場 Preview

    擊樂劇場「木蘭」 探討女性角色演變

    源自去年與國光劇團首次的合作,「披京展擊」裡十分鐘的曲目撞擊,讓駐團作曲家洪千惠體會到,這個方式其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再次的跨界合作,朱團特別邀請了導演李小平,舞台燈光設計林克華及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共同打造一場現代的「擊樂劇場」,在這次的「木蘭」中,將嘗試探討女性角色的演變,試圖將古代與現代相互串連。

    文字|李秋玫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團員已由他們的二、三代徒弟們接班,承襲了六位師父做音樂的嚴謹與默契,繼續擦亮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的金字招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聽覺世界的拓荒者!

    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是現代音樂浪潮頂端的第一支先鋒隊伍,他們大膽將打擊樂化為舞台主角,強烈的節奏、鮮明的音色,為觀眾的聽覺世界投下一顆震撼彈,亦從此開創了「打擊樂團」演出形式的先例。

    文字|盧家珍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吳思珊認為打擊樂是 讓孩子了解所有音樂必要的元素,之後也鼓勵他們學習其他的 樂器。
    專題

    「玩」出一場藝術教育革命

    雲門舞蹈教室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都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對聲音與身體的敏銳度,培養兒童欣賞藝術的能力,他們的教學方式,成為台灣非正規藝術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本刊藉此機會安排雲門舞蹈教室的何曉玫、朱光娟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的吳思珊、洪千惠,以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進行對談與激盪,並在對談前先行前往對方教室觀看教學實況。

    文字|楊莉玲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鋼鼓非常具有獨特性,幾乎沒有兩套鋼鼓長得一模一樣,演奏家們也不可能不經過練習,馬上就可以借用別人的樂器演奏。
    即將上場 Preview

    「Play鋼鼓」 敲響加勒比海歡愉樂音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Play鋼鼓」音樂會,將帶著加勒比海的風情,以鋼鼓的原形「汽油桶」製作,「熱鬧」登場。有《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Hungarian Rhspsody No.2,也有耳熟的鋼鼓經典曲目《生日派對》Birthday Party,更有咆哮爵士名曲的《突尼西亞之夜》A night in Tunisia的重新演譯。為了本次的演出,駐團作曲家洪千惠也突發奇想,以歌仔戲的精神、吟唱及片段旋律作為元素創作了《白馬狂想》。

    文字|李秋玫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陽明》交響曲作曲家張昊
    音樂

    聲音啟動了,聽眾在哪裡?

    現代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時間遠遠短於現代音樂,但是現代劇場已經培養出廣大的觀眾群,反觀台灣的現代音樂即便同在音樂圈,也仍是極小眾藝術。「啟動台灣的聲音」雖然票房不盡理想,仍然「啟動」了些許人的聽覺,值得再接再厲。

    文字|林芳宜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

    2002台北國際打撃樂節

    繼九三、九六與九九年擊樂節後,朱宗慶打擊樂團與擊樂文教基金會將再次舉行「2002年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此次活動,主辦單位除邀請加拿大、法國、日本、荷蘭、美國、伊朗、菲律賓以及史蒂夫.豪頓爵士三重奏等十二個國家知名的打擊樂家與樂團,首度齊聚台灣巡迴演出外,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灣作曲家洪千惠與法國作曲家馬許(Francois Marche)爲打擊樂團寫作的《蛇年的十二個陰晴圓缺》,將由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與台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聯手演出,此作是近年來少數由不同國籍作曲家合作的跨國作品。另外,台灣傳統的打擊樂家、漢唐樂府與鴻勝醒獅團也將參與這次國際性的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小魚大冒險》將創下朱宗慶打擊樂團兒童音樂會有史以來巡演最多場的紀錄。
    親子

    親子節目新訊

    親子大戲,九月持續HOT! 真奇怪,暑假明明已經過完了,為什麼兒童藝文活動還像九月的氣溫一樣,Hot得要命呢?家長們請別因為暑假結束而鬆懈,因為許多劇團的年度大戲才要推出呢!例如新舞臺的「親子系列」邀集了朱宗慶打擊樂團、如果兒童劇團和蘭陽舞蹈團輪番上陣,看來今年下半年小朋友真要樂壞了。

    文字|盧家珍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這一次朱宗慶打擊樂團春季公演所打出的旗幟,已經很清楚地標示出這一場音樂會的主題:「觀看」的音樂。
    音樂

    不只聆聽,更要觀看

    《火誡》以三位演奏者席地而坐的吟唱拉開序幕,這個開場不管是在作品的設計上或是演出的實踐上,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而《擊樂畫像》所使用的視覺素材,大部分為純粹的視覺素材,與聽覺的結合只佔了極小的比例。

    文字|林芳宜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國臺交將演出游昌發新作《榮耀台灣》。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八:國人作品

    累積創作力量 期待更多新樂章

    透過創作,才能累積屬於我們的音樂文化!各大樂團每年樂季節目中推出的委約創作質量,自然也是觀察在地音樂發展的的指標。新樂季中,NSO與國臺交都推出二至三首的國人作品首演,北市國也以新作首演慶祝十月。令人期待未來各團能在這部分加把勁,展演更多國人的樂章。

    文字|李秋玫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