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思珊認為打擊樂是 讓孩子了解所有音樂必要的元素,之後也鼓勵他們學習其他的 樂器。(林鑠齊 攝)
專題 專題/才藝教學的另類潮流/對談篇

「玩」出一場藝術教育革命

雲門舞蹈教室vs.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

雲門舞蹈教室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都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對聲音與身體的敏銳度,培養兒童欣賞藝術的能力,他們的教學方式,成為台灣非正規藝術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本刊藉此機會安排雲門舞蹈教室的何曉玫、朱光娟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的吳思珊、洪千惠,以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進行對談與激盪,並在對談前先行前往對方教室觀看教學實況。

雲門舞蹈教室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都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對聲音與身體的敏銳度,培養兒童欣賞藝術的能力,他們的教學方式,成為台灣非正規藝術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本刊藉此機會安排雲門舞蹈教室的何曉玫、朱光娟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的吳思珊、洪千惠,以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進行對談與激盪,並在對談前先行前往對方教室觀看教學實況。

對談者:吳思珊(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

洪千惠(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教學總監)

何曉玫(雲門舞蹈教室教案研發總顧問)

朱光娟(雲門舞蹈教室資深教師)

地 點:表演藝術雜誌社

記錄整理:楊莉玲(本刊編輯)

何曉玫(以下簡稱何):這次去看過了你們的課之後,其實發現我們有很多相似性與共同的理想,可以了解彼此應該都做得滿辛苦的(笑)。你們比我們早(洪千惠一旁補充:我們是第十一年),我們算是才剛開始,一開始也有參考你們的模式。我們的課程像是在革舞蹈的命,因爲傳統學舞,家長帶孩子來都以爲要穿紗裙、褲襪、跳芭蕾舞,結果來了之後好像都有點失望,紗裙穿不到,在教室裡面也好像不知道在做什麼……。我相信你們也是跟傳統的音樂教育不同,我們不只是舞蹈教育,而是藝術教育,不是要孩子將來變成舞蹈家,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開啓孩子的創造力,對藝術有鑑賞力。特別是在這樣一個走向科技、物質化的時代,我覺得藝術教育可以減少暴力,我舉個例子,昨天我女兒跟我說她寫日記,主題是音樂,最棒的一句話是:我很喜歡音樂,每次聽到音樂就不會生氣,聽到音樂會想跳舞。所以我覺得這是在生活裡面很需要的精神支援。

朱光娟(以下簡稱朱):其實我們遇到很多問題很相似,上次千惠老師跟我說到她去中南部跟一位計程車司機討論說,爲什麼很多台北的家長可以認同「玩」的理念,可是中南部的家長比較不能認同。

洪千惠(以下簡稱洪):結果計程車司機回過頭來說,因爲中南部的小孩本來就很快樂了,所以他們不需要學……,(笑)很有趣。(朱補充:跟我們在中南部遇到的問題一樣。)

:不過我覺得他們沒有察覺到那個快樂本身,因爲他們覺得快樂不是那麼重要,所以要學技能,但其實你可以快樂地認眞學習,並不是快樂就不需要認眞學習了。

:這是一種傳統觀念──要在壓力下學習。當然我覺得成爲一個音樂家的過程是需要push的,但我們現在的理念是希望全民都能欣賞音樂,是整個藝術的提升,所以在推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跟家長溝通,這部分是比較難的。

全人教育的培養 在分享中學習

吳思珊(以下簡稱吳):其實上次去看雲門的課是滿感動的,我覺得是在培養一個「全人」,是藝術生活的訓練培養。這跟朱宗慶老師提出的教學理念是一樣的,他希望每個教室不只是教室,而是成爲當地的藝文中心、資訊站。像我們的教室,在中南部辦很多藝術文化之旅,帶家長孩子北上看表演。其實我覺得很多學音樂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比較沒有自信,(朱:不過我們對音樂也比較沒自信……)(眾笑)那天看你們的課,我很感動的是小朋友跟老師的互動,比如像是擁抱、分享……(何、朱:這是我們課程中很重要的),因爲我們的合奏、團隊精神、創意很重要,除了專業的音樂訓練,我們每年都有針對兒童舉辦的音樂會,設計不同主題讓小朋友很容易融入,我猜可能我們大部分的家長比較能接受小朋友來「玩」。

:你們的音樂感染力很強,我記得我帶我女兒去聽過,我女兒就說明年我還要來!因爲你們的音樂很容易抓住孩子的心,讓小孩很享受,而且你們會把作品帶到課程中。

:可能是自己有小孩子吧,所以比較能了解什麼年齡層的孩子有什麼需要。其實很神奇的是,孩子眞的是你給他什麼,他就會有什麼樣的東西出來,所以我們會分階段設計教材。當然我們會以音樂的要素爲主,但呈現的方式會有很多種,比如肢體律動、音樂欣賞、說說唱唱、聽音樂說故事……等;不過在看你們的課之後,我滿感動那個分享的部分,因爲我們通常「給」的比較多,反而從小孩子那邊回饋的比較少,所以也許可以透過分享,比較清楚我們給出去的,孩子吸收到多少。

:其實我們那天做的活動,小朋友會去說他喜歡自己一個人自己做,還是很多人,因爲小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喜歡跟人合作,有的喜歡自己做,比較自由,不用去配合別人。

:我們比較是給孩子音樂,較少講到個人的想法,因爲合奏也是一種音樂的分享,但比較少用語言去分享。

平等學習 引導啓發

:因爲像從小我們在學校,也大部分是一直在吸收,很少能跟老師站在同等的地位,所以我捫在設計這套教案時,就很希望能聽到孩子的聲音,比如我們老師會蹲下來跟孩子擁抱,希望老師平等面對孩子,是引導者而不是指導者。所以我們會遇到的困難是,因爲一般傳統舞蹈教育是一種模仿式的學習,你進來,我做動作,你跟著做,那你做得好不好變成是一種對錯的要求,但我們是打破這樣的傳統,用啓發性的方法,讓孩子做出自己想要的動作。我們不講「舞蹈」,而是用身體去敘述、表達情感,借用美術、音樂、戲劇、詩詞等不同元素,用身體去表達;用音樂去找到身體的呼吸、肢體的律動。

:所以像千惠老師剛講的,我們最難的是要教育家長。我們的教室是半開放式的,很多家長剛來的第一個質疑是:爲什麼看起來都像在「玩」?所以我們都要不斷教育家長說:如果你看起來像在玩,請給那個老師鼓勵,因爲那是最難的。

:不過可能是在我們的教材裡面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音樂要素、基礎(例如五線譜的概念)是可以被檢驗的,所以還是有技巧。

:我捫是有兩套課程,一套是專業舞蹈,一套是生活律動。但我們要求走專業課程的一定要搭配一堂生活律動,因爲兩者同等重要。

:我們是比較中和的,就是說孩子可以在玩中學習,但如果將來他要成爲一個音樂家,他還是有這些訓練。

:我們並沒有分成兩套,因爲我們其實是藉由打擊樂讓孩子了解所有音樂必要的元素,讓他喜歡了解之後,鼓勵他去學習其他的器樂。

如何安家長的心?

:我們有分先修(基礎)、專修(進階)課程,上完之後還有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民間社團性質,類似Band),樂團接受邀約,也定期舉辦音樂會,這樣孩子有個目標,也有表現機會,家長也可以看見自己孩子的成長。

:其實這樣的方式也間接培養職業的表演者,不過目前我們課程不做表演,原因跟音樂比較不一樣,一來是因爲演出會有「位置」,怕孩子會受傷(眾笑),大家小時候都有這種經驗……本來很想學,被老師排到旁邊去就不想學了……(吳:我們會很有技巧地讓他有表現機會……)孩子其實很敏感,我們不鼓勵家長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所以我們設計開放教室讓家長看到上課情形,每十堂課有一次統整課讓家長進來一起參與。兩年有一次大統整,不同的班合併在大的場地做呈現,這個呈現不是演出,而是讓孩子之間互相觀摩,家長也可以看到別班。幾年下來,家長也慢慢能接受自己的小孩不見得要站在舞台當一個表演者。

:而且我覺得孩子的教育不一定要在當下看到那個結果,可是將來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你會發現那些就累積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有很多家長回饋給我們的是,某一次他的孩子在學校上台,變得大方多了,這就是無形的成長。

:我們的困難是必須用樂器來展現。

:其實上次我們去看你們的課,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打擊,這就很有創意。

:還有你們的小朋友自己回家作曲,帶到課堂上,很好玩。

秘技公開──靜坐與遊戲

:其實我們講舞蹈,不只是身體,教舞蹈技巧,而是身心合一,讓孩子覺察自己、傾聽自己、同理別人,了解彼此的需求,跟別人和平相處,所以我們的課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林懷民老師特別要求的靜坐,這大概沒有其他課程會這樣。一開始我們也很懷疑要一個四歳的小孩靜坐會不會很困難?林老師就說:你就讓他看著自己的大拇指,就這樣安靜片刻。這跟原本課程設計傾聽呼吸與身體動作有連結,所以我們就很自然地加進去,後來發生一個很奇妙的變化是,很多小孩子能坐了,而且還很愛坐,最後不只孩子靜坐,家長也跟著一起坐,這幫助很多從一個喧鬧的環境進來教室的學生轉換心境。

:我們是比較像音樂會,所以孩子一進來是唱唱跳跳,讓他們暖身、肢體活動起來,把身體打開,課程裡面也安排很多遊戲,透過遊戲訓練技巧。

:我們也是透過遊戲學習,所以才會有很多家長以爲孩子都在玩。另外也是用語的問題,我記得林老師叫我們不能跟孩子說:「來上課!」他說:「才四歲的囝仔你說來上課要把他嚇死啊!」所以我們都跟孩子說:「來玩遊戲!」

:其實我們的理念是相通的。不過我們還是有顧到家長,所以我們有課本、作業本、聯絡簿,清楚告訴家長我們做了些什麼事,孩子學習到什麼。

:我們兒童律動課程裡面有本親子手冊,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部分是我們有評量,這個評量是學生自己評量,親子手冊則增進親子溝通。

:我們是每堂課都有老師評量,大多是鼓勵的話。聯絡簿裡有家長的話,也鼓勵家長帶孩子看表演、看畫展啦,促進親子互動。

:老師你們簿子回來的時候會跟家長做分享嗎?

:我們當然會跟家長聯絡,也會利用課堂中間的時間跟家長分享,例如我們第一、四、七堂課歡迎家長進來參觀,甚至也會請家長協助老師,有家長在,小朋友會變得很乖。

:而且你讓他進來參與,對家長來說會比較容易認同。

:會比你講破嘴有效。

:對!看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有很多家長在外面看,以爲動作很簡單,比如說跑步、聽鼓聲走路,等他自己進來做,喔!發現很難。慢慢地,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能做到這樣很不簡單。

陶冶性情 適性發展

:我們這邊最常遇到的是過動兒。因爲通常家長的第一個反應是:孩子過動,就讓他去動。另外有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因爲國內藝術治療的管道很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所以很多家長聽了醫師的建議,會把孩子帶到教室;不過我要強調我們不是治療課程,但它會對孩子有某種程度的幫助。我會看孩子的狀況,有些孩子會出現侵犯別人的狀況,我會請家長來看課,讓他了解並不適合,有些則是輕度,不會侵犯別的孩子,甚至有的家長根本沒有注意到孩子有失調,上這樣的課會發現,會好轉。其實這要歸功到藝術本來就有幫助孩子表達、合作,讓身體得到滿足的功能,幫助孩子學習跟別人相處。

:音樂這方面遇到這樣的情形比較少,大概是因爲如果孩子本身有狀況,就比較難繼續學習下去。不過就像你們說的藝術本身就有陶冶孩子性情的功能,藉由團體課程,透過合奏,孩子學習如何跟別人合作,互相影響,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我們男生很多,學打擊樂可以發洩孩子的精力,(笑)甚至女生也會被影響,個性有改變,這是老師跟家長都有發現到的。聲音是有表情的,樂曲風格也很不同,每個班都會有每個班的特質。

:你們有沒有遇過對聲音或音高特別不敏感的孩子?該怎麼辦?

:其實,因爲我們是合奏,有些孩子如果眞的沒辦法,我們老師就會技巧性的在樂器或曲目的選擇上調整,讓他也有學習表現的機會,比如說演奏沙鈴,讓他慢慢導入,比較不會有挫折感;我們會針對不同的孩子選擇他適合的樂器,比如說鍵盤不行,那就換節奏樂器,那家長如果有疑問,我們會當場示範,讓他聽聽看,嗯,如果拿掉這項樂器,整個合奏會變得很空,他就會知道自己孩子的演奏是很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學習,不要有比賽的競爭心理,這樣很容易不是自卑就是自傲。其實我們很驕傲我們的課程能夠藉由這麼多樂器,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哪些部分可以補足跟成長,透過這樣的課程,讓他們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音樂的選擇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