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藝術節
今年夏天,歐洲最重要的兩個藝術節一起步入五十週年。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國際藝術節以外聘節目爲主,可以測知全世界表演藝術的風向;法國南部的亞維儂藝術節則有四分之三爲自製節目,總預算高達兩億四千萬台幣。這兩個國際級的藝術節,在今年推出了豐盛的藝術饗宴。本刊分就兩地爲讀者做現場一手報導。
今年夏天,歐洲最重要的兩個藝術節一起步入五十週年。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國際藝術節以外聘節目爲主,可以測知全世界表演藝術的風向;法國南部的亞維儂藝術節則有四分之三爲自製節目,總預算高達兩億四千萬台幣。這兩個國際級的藝術節,在今年推出了豐盛的藝術饗宴。本刊分就兩地爲讀者做現場一手報導。
六月的莫斯科,天氣說不上炎熱,走在艷陽高照人潮熙攘的街頭,居然還會讓人喘著氣、透些微汗。只有在入夜或清晨沒有陽光時,才會隨著風、沁著股涼意。也唯有在那時,才會微微拉近了一點以往我對「鐵幕蘇聯」一貫地白藹藹、冷冰冰的刻板印象。但在二○○七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尤其是在白晝長達二十個小時的夏日,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凜冽的凍氣與昔日的封閉。正因為如此,如今莫斯科的六月,儼然已成為各方旅人的最佳焦點與季節。 這個十五年前被戲稱為「落難的貴族」、而現在被喻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有著相當於四百七十二個台灣大小,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國土。一九九一年,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告獨立,蘇維埃聯邦瓦解,當時全國陷入一片蕭條,但在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俄羅斯仍靠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重新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經濟強權。 可是經濟的突飛猛進易求,文化的累積卻是不易。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問,他們是否忽略了固有的藝術與文化的寶藏?而這個頂著《天鵝湖》、杜斯妥也夫斯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諾貝爾獎得主全球第二多的桂冠之國,如今,又是該如何讓世界的人們,再次認識紅場、石油、伏特加、與歷史光榮之外的俄羅斯藝術? 筆者有幸趁著參訪俄羅斯政府長期支持、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同時,獨家專訪到曾任莫斯科市共青團第一書記及文化局長,並獲法國政府頒授學術棕櫚(Academic Palm)中最高榮譽勳章,如今擔任戲劇節總監的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一談現在俄羅斯政府對當代表演藝術的推廣與政策。 Q:「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戲劇節)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可否簡述一下當時創立的背景、動機與宗旨? A:戲劇節成立的時候,是俄羅斯剛發生劇烈變動後的一年,不論政治或經濟的政策與走向,都有著大幅度的改變,正處於蛻變的初期。當時很多建設也才準備起步,可是俄羅斯在經過長期與外界隔離之後,我們認為尤其重要的,就是有必要帶領國人去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戲劇節就是背負著這個使命:帶領俄羅斯的人民與國際接軌。讓我們的人民發現,
相對於胥坦的古典與節制,貝耶多的《哈姆雷特》顯得大膽又顛覆,兩人堪稱代表了歐洲導演詮釋經典劇作的兩種極端風格。胥坦忠於原著的傳統,作品散發古典紮實的魅力;貝耶多具顛覆創新的精神,大膽翻新演出形式和改編原典,作品犀利直指原著核心。
這個製作與目前絕大多數的「指環系列」一樣,把時代設在今日,演員穿著現代服裝。這個「現代化」的導演構思須付重大代價,那就是華格納樂劇的原本故事放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免有格格不入的感覺。這四齣樂劇的人物,大多是天神、精靈、巨人、惡龍;它的場景也往往是河底、天宮、雲端、地底之類的想像空間,若是將他們現代化了,有時未免不倫不類。
通常論及邊緣與主流,總是凸顯兩者的拉鋸抗衡。談小劇場和主流戲劇,吾人也慣以前者對後者的挑釁顚覆撥撩為論述重點。然而,在此時的大西洋彼岸,這似乎並非恆常不變。事實上,當實驗性質的演出和主流戲劇的主要區別在於彼此資源不同,而非風格企圖的迥異時,筆者反而看到一個飽滿充實的戲劇/表演文化的存在與滋生。
〔台灣〕 屛風表演班招募二軍團 成立邁入第十五年的屏風表演班,即將於二〇〇一年七月成立「屏風二軍團」,同時並招募三男三女六名全職演員。 「屏風二軍團」的演員招募,預計於今年三月開放報名,五月底至六月初進行甄試。報名者須是戲劇或舞蹈相關科系畢業,或有相關演出經驗者,年齡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青年男女。入選者將參與劇團規劃為期半年之專業劇場演員訓練課程,並於簽約期間給予月薪資,保障培訓及演出機會。 報名日期從三月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簡章及報名表備索,有興趣者可至屏風表演班網站下載(http://www.pingfong.com.tw)或向屏風表演班索取簡章及報名表。詳洽屏風表演班(02)29382005轉301。 (編輯室) 公視首播《水月》紀錄片 雲門舞集結合太極導引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舞作《水月》,去年九月應倫敦RM藝術錄影帶公司之邀,於法國尼斯片場,以一週時間為《水月》拍攝紀錄式的舞蹈影片。 執導此片者為英籍的羅斯.麥克吉波恩;他導演舞蹈影片的經驗豐富,曾為紐約市立芭蕾、英國皇家芭蕾執導巴蘭欽、麥克.米蘭等大師舞作的錄影,並曾多次獲獎。 這部舞蹈影片,公視已取得世界首映權,將於四月十五日晚九點至十一點半播出。除播出《水月》外,也將同時放映同樣由RM公司製作的雲門舞作《流浪者之歌》。《水月》也將在四月二十二日晚上十一點半,在公視經典藝術廳節目中重播。 (編輯室) 〔英國〕 二〇〇一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二〇〇一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將於八月十二日起展開為期三週的活動,至九月一日為止,預計將有音樂、戲劇、舞蹈等數十個演出節目陸續登場。 音樂部分有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
史坦在每一幕啓時,皆以震耳欲聾的警訊來吿知觀衆們,這絕非一齣僅供消遣娛樂、打發夜晚時光的戲而已,如何從身處在不斷傳來訊號符碼的漩渦中,突破外在硬被加諸相似的框臼裡,找出自己特異於他人、社會之外存在的眞義,是劇中另一個未被察覺到、在上面的聲音所召喚的啓示。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身為創造「愛丁堡經驗」功不可沒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在策展方向(藝術性)、藝術教育提倡(教育性)以及蘇格蘭文化推廣(身分認同)三個面向不斷地做策略上的修正,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成功,不單單只是找到重量級藝術家/節目,打出名聲而已,更因應時代的變化,修正藝術節在不同時代下的使命與定位。而新任總監就任後所帶來的轉變,也可以看出藝術節正視其組織身負的社會責任,積極地塑造下一個階段的定位。
〔法國〕 巴黎劇場的文學風 除去在餐廳和咖啡廳表演的那些較小的劇團劇目外,每天,巴黎至少有一百七、八十個在正式劇院演出的戲劇節目可供選擇觀賞。 在現、當代戲劇大師或文學名家方面,可以看到法國霍曼(Jules Romains, 1885-1972)的《克諾克醫生或醫學的勝利》,沙特的《無路可出》,尤湼斯柯的《禿頭女高音》、《課程》和《國王死去》,新小說名家薩侯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的《靜默》和《她在那裏》,名詩人塔廸厄(Jean Tardieu, 1903-)的《只有他們知道》,德國布萊希特的《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 1944-)的《她的婚姻信函》,以及日本三島由紀夫的《沙德夫人》等劇目。 在自小說改編成的戲劇方面,則有茨威格的《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和聖.艾克徐貝希久演不衰的《小王子》等劇目。 自散文改編成的戲劇,除盧騷之外,可以瑞典達格曼(stig Dager-man, 1923-1954)的《我們對安慰的渴求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爲代表。有些演出綜合改編幾位文學名家的作品之精采片段編綴而成,如法國奎諾(Queneau, 1903-1976)、裴外(Prvert, 1900-1977)和將頌(Jeanson)之作品改編成的《路過》,以及由維昻(Boris Vian, 1920-1959)和裴外之作品改編成的《巴黎的顏色》。 値得一提的是,法國劇壇對改編詩人名作爲戲劇特別熱衷。這方面的努力,最近有由墨西哥十七世紀著名女詩人克魯絲(Juana Ins de la Cruz, 1648-1695)的詩作改編成的《新世界的不死鳥》,由葡萄牙當代詩聖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1888-1935)的詩作改編成的《水手》和《香菸店》,由法國大詩人米修之名詩《衆陰影的空間》改編成的同名戲劇,以及由另一位大詩人裴外的詩作改編成的《話語的故事》等饒富文學氣質的劇目。 (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