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ㄞ國party》 回應台灣當下政治亂象
繼南非偶戲版《烏布王》八月在台北演出,嘉義在地的阮劇團也挑上此劇,改編為《ㄞ國party》,透過劇中荒謬的人物性格與行為,回應台灣當下的政治亂象。全劇場景設定在在一間五金行,演員操著「非官方語」的閩南方言,運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物件入戲,用三歲小孩玩耍的方式使用「暴力」,用嬉鬧的氣質演繹「獨裁」。
繼南非偶戲版《烏布王》八月在台北演出,嘉義在地的阮劇團也挑上此劇,改編為《ㄞ國party》,透過劇中荒謬的人物性格與行為,回應台灣當下的政治亂象。全劇場景設定在在一間五金行,演員操著「非官方語」的閩南方言,運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物件入戲,用三歲小孩玩耍的方式使用「暴力」,用嬉鬧的氣質演繹「獨裁」。
《烏布王》導演與編劇都選擇採取距離的「疏離」,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但這一段南非於一九七六年因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所引發的動亂,而遭致軍警、特務血腥鎮壓的暴行,卻因為時空的距離,和表現手法的陌生化,讓觀眾離得更遠。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同樣讓觀眾置身於旁觀他人無關自身痛癢的痛苦,也如加害者一樣無感?
因為《戰馬》中活靈活現的戲偶而備受矚目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創立迄今超過卅年,除了有過人的戲偶製作與操偶技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團對政治議題的關注投入,這次訪台演出的《烏布王》就是箇中代表作。近來當紅的他們廣受邀約,所以舊作重製紛紛上場,連帶也帶動了世人對非洲表演藝術的關注。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烏布王》,巧用偶戲元素,讓演出更貼近對於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證詞與關係詮釋。真人扮演的烏布王,還有用老舊物件延伸製作的奇幻動物角色,以及演出證人角色、以原色呈現雕刻線條樸拙的木製戲偶,讓歷史的辯證,創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延伸出深沉的省思。
從馬康多到南非,偽善的統治者一再斷言:「這裡沒有任何人死亡」,彷彿只要真心相信著,歷史就能被抹淨;創作者們卻也一再帶著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論是文件記錄式的、魔幻寫實的、指桑罵槐的、引經據典的,都為我們貼補了被撕開的那頁歷史,讓我們保留了一絲「和解」的可能性。
近來在法國劇壇發展順遂的英籍旅法導演丹.傑梅特,十月底推出新作《烏布囚》,邀來曾是當紅足球明星的演員艾瑞克.坎托納,演出劇中自囚當奴隸的獨裁者「烏布王」,大家對於從頭到尾被拴住、難以動彈的坎托納到底如何展現「巨石般的存在感」以詮釋不朽的烏布充滿好奇。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