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鐵枝幫作品《Ibu伊母》宣傳海報。
檳城

喬治市藝術節7月實體重返

過去兩年因疫情轉為線上活動的「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終於在今年7月重返實體活動。作為慶祝檳城喬治市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慶典,今年共有25項涵蓋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電影、展覽的節目,從7月9日至24日與民眾分享。回歸實體的藝術節以本地表演團體為主,剛從德國演出歸來的「人人人鼓劇場」將以《浪(lang x 4)x Lepak》帶出疫情期間的創作,結合擊鼓與民間樂器和演唱的形式拉開序幕,Noise Performance House將呈現香港劇場鬼才詹瑞文創作的兒童劇《不得了,巫婆靚靚不見啦!》,把去年線上的濃縮版還原互動性質的實體演出。 「鐵枝幫」(Iron Gang Puppet Theatre)成團作品《Ibu伊母》首次把傳統鐵枝偶融入當代劇場美學,由檳城著名潮劇演員吳慧玲領軍,邀請劇場導演鄧壹齡和視覺藝術家趙少傑合作,花了兩年半創作,取材家喻戶曉的東南亞民間傳說,操偶師配合新晉獨立樂團FAZZ的現場原創音樂,多語演出和多媒體投影,將瀕臨失傳的潮州鐵枝偶戲賦予全新面貌,在劇場內栩栩如生地重現。 每年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島嶼島」(ISLE to ISLE)活動,今年仍由檳城城視報攜手台灣單位,繼去年人文紀錄片展和快閃書店之後,這次帶來《不只是美麗台灣設計周》,長達9天的展覽會和6場設計論壇,以及超過100件台灣設計界傑出作品,從公共建設到流行文化,完整梳理台灣美學發展的脈絡。經歷疫情洗禮後的喬治市藝術節,雖然規模縮小但初衷不變,在後疫情時代第一時間回歸實體,讓這個7月的檳城重現藝術氛圍。

文字|陳偉光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北京

傳統鄉愁與烏托邦想像並存的北京舞台

北京表演藝術的繁榮多元,創作力充沛,曾讓人希望無窮。可見的繁榮多元是野蠻生長的生態,專業、不專業的人雜處,各種出乎想像的商業模式,亂則亂矣,但讓人身處於活蹦亂跳的生命力之中。青年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多是幼稚無章法的原創作品,但你面前的是無窮盡的年輕想法。表演藝術在北京是一個產業,有創作、製作、演出產業鏈中的各色人等,而且人力財力不斷投入。但疫情之前思想控制加嚴,再經過這3年疫情的折騰,現況已可謂一籌莫展。 位於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是北京戲劇傳統的基石,是表演藝術永遠的鄉愁。2021年9月,人藝所在的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啟幕,說是首都劇場的延伸擴建,但一古典,一現代,頗有繼往開來,開拓新路之意。今年逢北京人藝70周年,期待新館新意,但仍只有線上直播經典,劇本朗讀這些引不起關心的活動,稍顯特別的是6月12日院慶日晚上直播70周年紀念版《茶館》。 相對於人藝保守再保守的鄉愁氛圍,離北京不到300公里海邊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孟京輝30多年來堅持的先鋒戲劇和自由精神在這裡得到無礙的展示:藍天大海的風景線,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白色禮堂,遊輪劇場,中外導演多部劇目,環境戲劇演讀,與生態環境結合的「候鳥300」計畫一種生活與表演藝術未知結合的想像。可惜的是,因為疫情,6月13日宣布取消了今年的活動。 傳統的鄉愁與烏托邦的想像並存北京,不違和,因為生活裡就需要不同的心境。可惜的是,今年的北京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讓我們想像太多。

文字|王泊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澳門

表演團體持續耕耘錄製、線上演出

在深圳、上海等地的疫情影響下,官方機構從中國內地邀來的表演節目大量取消,但本地劇場的演出在截稿前仍未被波及。在現場演出相對穩定下來的同時,過去一兩年間因疫情而興起的各種線上、錄製演出,仍然有所進展。劇場團體「小城實驗劇團」和「足跡」先後將原為劇場演出的創作《少年逆流歸旅》、《題目待定》等拍成影片,脫離「記錄式」的拍攝方式,並直接以「劇場錄像」或「戲劇電影」命名。 而對線上演出最積極者要算是「零距離合作社」及「石頭公社」。「零距離」的Online Playback Theatre(網上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透過ZOOM程式作為即興、互動的平台,策劃了從4月至10月共6場以《框框》為題的網上演出,各場次分別探討「窺探」、「安全感」、「網路消費」、「存在感」、「性別」及「身體」等當代關鍵詞,並為非粵語觀眾提供即時普通話同步傳譯,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英國和荷蘭的觀眾參與。 石頭公社繼去年以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出發,緊貼疫情帶來的改變,發表5部錄像創作於網上發表後,今年7月則推出由莫倩婷與李銳俊聯手執導的《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以《美麗新世界》和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的《我們》出發,進一步探索線上即時劇場演出,並與5位身處澳門與外地的劇場、影像創作者進行集體創作,回應書中提出的詰問。 在過去兩年疫情及社會變動的衝擊下,澳門劇場創作者除了「穩定」、「恢復」以外,亦希望開發新的發表、交流空間,迎接更多不可預知的挑戰。

文字|莫兆忠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香港

香港首個「科藝藝術節」7月登場

觀眾對舞台製作較容易切入的是故事情節,繼而是表演者,主要的討論是針對編導演,然而作品能夠順利呈現,靠得是複雜的集體展現,舞台科技藝術(Technical Arts)的創作和支援者往往隱藏在他們的黑衣後,但沒有了他們在執行上的創造和能耐,又如何成就作品?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在「藝能發展資助計畫」的資助下,將在7月舉行首個以科技藝術(以下簡稱科藝)為策展核心的「科藝藝術節」,以「模稜與並置」為主題延伸多個展演、幕後導覽、演後分享會、講座和工作坊等項目。聯合策展人李浩賢和徐碩朋是資深劇場工作者,前者是製作經理、後者是舞台設計師,但這次他們也給了自己很大的挑戰,就是穿針引線邀約14位來自不同科藝崗位、擁有不同專長,而且成長於不同年代的科藝藝術家,跨出創意的想像,在從未有機會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就特定的主題一起進行創作,最後組成6個不同組合創作展演作品,在西九自由空間內演出。 這些作品可能是一組結合舞台機械和化妝造型元素的裝置,亦可能是一次在燈光氛圍下以聲音導航的旅行,或可能是重構設計師過往的燈光設計並以NFT的方式賣出「燈光」,也有用不同物料在舞台上建構城市森林的未來。不同內容的展演其實都是一場藝術家與觀眾的實驗之旅,難得有這樣開放的空間,何不以開放的心進入科藝的新想像?

文字|陳國慧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英國舞團AΦE的VR舞蹈演出《WHIST》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15
上海

「一個人的劇場」在疫情中異軍突起

一場突如其來的Omicron新冠病毒傳染,重創了3、4月的演出季。繼深圳後,上海也相繼封城,整個南方演藝市場幾乎全倒。奇特的是,有一項演出卻率先突圍,在4月底5月初上演,並將在各城市巡演,目前已是一票難求。這項演出就是「一個人的劇場」的實驗戲劇《存在與時間2.0》,某種意義上,它也非常符合文化部門有關疫情期間上座率的要求。

文字|李翠芝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北京

鼓樓西劇場不畏疫情培育小劇場人才

疫情的迭宕起伏,讓表演藝術吃足苦頭,創作力與演出活力大受打擊。稍好的時候,因為國際團隊進不來,市場對國內節目的需求大增,舞台表演似乎又見燎原之勢,可惜好景不常。按目前情況看來,今年能夠維持低度的演出質與量就不容易了。隷屬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今年4月雖仍照常推出主題定為「歌詠華章」的歌劇節,很明顯地是以中國歌劇為主,開幕大戲是10年前的舊作、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可以想見此次舊作新演居多。

文字|王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曼谷

台泰藝術家共同探索二次大戰影響

位於曼谷市中心、去年11月新落成的「金湯普森藝術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的展覽著重於當代藝術,去年落成後的第一個展覽為「冷戰展覽系列」(Cold War Exhibition Series),第一部曲由館方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藝術家,以影像、照片或印刷品的方式,展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持續影響各國的社會發展。

文字|呂小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文字|梁海彬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東京

政府鼓勵已接種疫苗者參與藝文體育活動

日本經濟產業省為了喚醒因受疫情影響而大幅減少的文化藝術及體育活動需求,預計於今年5月推出「活動WaKuWaKu折扣」(イベントワクワク割)的振興方案,投入日幣388億元的預算規模,鼓勵已施打第三劑疫苗或能提出陰性證明的觀眾積極參與演出活動。活動對象包含電影、表演藝術、演唱會、體育競賽、展覽、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水族館、時裝秀、遊樂園等項目,每人1次購買的票券上限5張,可獲得每張票券金額20%(上限日幣2,000元)的購票補助。補助對象及金額雖然與前兩年執行的「Go To Event」相同,但本次「活動WaKuWaKu折扣」進一步要求參與者提供疫苗接種記錄或陰性證明。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首爾

歌劇慶典睽違兩年熱烈揭幕

韓國疫情雖大幅升溫,全國已有逾1,500萬人染疫,但重症確診率持續降低,當局研擬下修新冠病毒危險警示,將其視為「風土病」(或稱地方性流行病)處理,因此「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逐步推動中。隨著春天來臨,近日在韓國街頭,已可見大批民眾四處奔走,除了仍需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合,一般作息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日常。藝文界也終於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因應防疫採取的各項限制陸續鬆綁之下,各類室內及戶外節目接連展開,其中又以歌劇類大型公演率先回歸舞台。

文字|許景涵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倫敦

Punchdrunk在新家推出新作《被燒毀的城市》

20年前,英國劇團 Punchdrunk 創辦人巴雷特(Felix Barret)在倫敦向各區所詢問表演場地使用的可能性。他和共同創辦者朵莉(Maxine Doyle)正在為劇團找個家,期望能在此進行為期兩週,具有體驗式、場地共感特性(site-sympathetic)作品《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實驗工作坊,這是他們的創團首作。

文字|林大貂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柏林

在劇場中討論平權也「拯救世界」

「世界還能得救嗎?」這是Nicola Bramkamp(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 Andrea Tietz(劇場策展人、製作人)於2014年開啟「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計畫時的第一個提問。一開始這只是個在波恩-波耶爾地區(Bonn-Beuel)一個廢棄工廠表演空間舉辦的「跨領域藝術節」,針對如氣候變遷等未來課題,撮合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規劃戲劇演出、主題式工作坊與論壇等,邀請在科學機構、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獨立藝術家及觀眾一起加入。

文字|陳成婷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兄弟》揭露體制之惡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2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跨性別藝術家斐雅.美娜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文字|詹育杰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5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少年Pi在舞台上的奇幻漂流

倫敦舞台版《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2001年,楊.馬泰爾(Yann Martel)在他的國際暢銷小說《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裡提問:如果1個10幾歲的男孩和1隻兩百多公斤的老虎,被困在救生艇上227天,會發生什麼事?2019年,1齣改編馬泰爾小說的劇場作品則試圖回答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把這樣的故事搬上舞台?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2
柏林

「戲劇盛會」年度十選名單出爐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文字|陳成婷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東京

本多集團獲「讀賣戲劇大賞」藝術榮譽獎

由讀賣新聞主辦、日本現代戲劇指標性獎項之一的「讀賣戲劇大賞」,於2月份公布了第29屆(2021)的獲獎名單。最優秀作品獎由NODA.MAP劇團以《FAKESPEARE》拿下,該劇以Fake+Shakespeare作為概念,延續導演野田秀樹取材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理查三世》等劇的創作脈絡,進行拿手的語言遊戲與台詞轉換。同劇男演員高橋一生並以此作品獲得最優秀男演員獎。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