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梓洁
-
艺@书
冷眼静观满地琐碎
身分多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在戏剧的实践上别有见地,透过香港戏剧学者方梓勋以对话问答,让高行健道出他的戏剧理念与创作观。他指出,如果戏剧家有种社会职能,最多只能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揭示者,艺术家要有一双冷眼,一双把自我尽量排除的中性的眼睛,当然也排除掉盲目的自恋,做一个冷静清醒的观察者,对世界的认知才会开始。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乘载少年启蒙 包容涤净人生
亚洲文学中的河流书写
在亚洲文学里,很有趣的是,尽管地域与语言不同,许多作家以河流为书写题材时,都选择回到一个少年的视角。藉著少年的依河生活,仿佛也随著河水历经生命的启蒙,生命无论悲喜浊净,却也在文学家如大河般细腻多样的笔下,得到大河广阔无私的包容洗涤。
-
艺@书
回顾二○○九 不能错过的华文小说
近几年,往翻译小说一面倒的文学书市,在二○○九年有了华文新势力。因为华文老作家、新作家皆有新作品面世,且题材各异,如毕飞宇、黎紫书、梁文道。而台湾作家也献上佳作,沉潜十年的蔡素芬、新生代的家甘耀明,皆展现亮眼成绩。
-
艺@书
艺术作为社会战斗
近日出版的两本艺术家传记,让世人在关注其作品之外,更能贴近其创作灵魂。安藤忠雄的《建筑家安藤忠雄》,说出目前已成建筑时尚的清水混凝土工法,原来表达的是与时尚潮流无关、意欲保留「时间累积的富饶」的企图;而蔡国强自述传记《我是这样想的》,则更见其作品的震撼炫奇之下,他的关怀与企图。
-
专题
爱情瓷器,皆易破碎
正当评论家赞誉《海神家族》为陈玉慧创作以来高峰代表作之时,陈玉慧又默默地转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领域瓷器与爱情。费时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说《China》探讨工艺、政治、秘密、爱情、真伪,陈玉慧突破她以往惯用的女性视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写作。
-
艺@书
越流浪,越有力量
「流浪」、「壮游」是近几年崛起的新话题,由此衍生出的概念是:人生可以不必是单一笔直的线,脱离「正轨」的流浪,有时反倒成为更正面的生命力量。云门流浪者计划参与者的访谈录《趁著年轻去流浪》与刘轩的《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范例,提供对于「流浪」更深沈的思考。
-
艺@书
先看电影,还是先看小说?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不是要来一较长短,而是提供给读者/观众,不同媒材的阅读/观赏乐趣。只是,先看电影还是先看小说好呢?最近,读者们可能又要面对好几次这样的抉择,因为,奥斯卡多部大片都改编自经典文学。
-
艺@书
悲剧让你成名 ? 恰克.帕拉尼克的《恶搞研习营》
从「逃离你现在的生活」为出发点,《斗阵俱乐部》原著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推出新作《恶搞研习营》,描述一群想成名的人,不惜折磨自己,创造悲剧,以换取更有卖点的故事廿三个骇人听闻、荒谬怪诞、但让人读来又忍不住窃笑的故事。
-
艺@书
跑趴的与搞艺术的如何相遇?
文创产业与时尚派对有关吗?《安迪沃荷经济学》这本书告诉你,在纽约,这两者息息相关、如胶似漆。为什么?因为有纽约有许多咖啡馆、酒吧和舞厅,让艺术、文化、时尚充分交流,社交,让创意无限迸发。
-
艺@书
如果你老是商业不成、艺术不就
对搞创作的人而言,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一直都是个课题,要嘛你完全不鸟这事,要嘛就得好好被它纠缠。剧作家纪蔚然的新书《误解莎士比亚》就大剌剌地找「商业也成,艺术也就」的剧坛前辈莎士比亚麻烦,一路Kuso出一本言之有物的捧腹佳作;而看来艺术商业两得宜的设计家叶锦添,却是在《神思陌路》中道出创作心路,原来诀窍就在两个字:放空。
-
艺@书
美是和谐自在
蒋勋曾送给林青霞一本笔记本,扉页写著:「谢谢妳为人世间带来的美。」林青霞受宠若惊,而蒋勋亦慈悲地说:「林青霞很累,她不断得在美这件功课上修行。」或许出版社可开始企画题目,邀这师徒二人合写一本书,那就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了:美到不行。
-
艺@书
按下快门的瞬间
战地摄影师拍下的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为了激起同情、良知、对和平的捍卫,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媒体的邪淫趣味?战地摄影记者成就的,是个人风格艺术、新闻报导奖杯,还是时代的影像见证?英国战地摄影记者唐.麦库林的自传《不合理的行为》与西班牙作家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的小说《战争画师》,都直接站到第一线,思索战地摄影记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