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迪沃荷经济学:纽约夜店引爆的亿万创意生产线》(伊莉莎白.裘芮著 李佳纯译 原点出版)
艺@书

跑趴的与搞艺术的如何相遇?

《安迪沃荷经济学》

文创产业与时尚派对有关吗?《安迪沃荷经济学》这本书告诉你,在纽约,这两者息息相关、如胶似漆。为什么?因为有纽约有许多咖啡馆、酒吧和舞厅,让艺术、文化、时尚充分交流,社交,让创意无限迸发……。

文创产业与时尚派对有关吗?《安迪沃荷经济学》这本书告诉你,在纽约,这两者息息相关、如胶似漆。为什么?因为有纽约有许多咖啡馆、酒吧和舞厅,让艺术、文化、时尚充分交流,社交,让创意无限迸发……。

「文化创意产业」与「时尚派对」,这两个名词与概念,是近年媒体最常出现的热门关键字,他们各自延伸出不同的小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会被与公共艺术、政府扶植、企业赞助,甚至,苦哈哈的一群艺术家、到处找钱的策展人,联想在一起,而上述题目,通常只会零星而瑟缩地出现在文化艺术版──正如实际情况──一小群人窝在一起取暖;但「时尚派对」则衍伸出流行品味、名模名媛、夜店轰趴、娱乐圈八卦,一双网袜,一只名牌包,动辄占据大半个影视版。

这两个看似距离遥远的「圈子」,在世界上有个地方,却是如胶似漆地相依相存,它们联手创造出所谓的「创意经济」,这个地方叫纽约。

纽约让所有的艺术、文化和创意发生

美国文化经济学者伊莉莎白.裘芮(Elizabeth Currid)在著作《安迪沃荷经济学:纽约夜店引爆的亿万创意生产线》里,提出了这项独到的见解:如何快速带动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产业?答案既不是政府规划,也不是文化政策,而是,让这城市多一点咖啡馆、酒吧和舞厅吧!

这本书抛出的问题与答案颇具哲学意味。问题是:为何大部分的艺术、文化和创意都发生在纽约?答案是:因为纽约让所有的艺术、文化和创意发生。

纽约是如何办到的?《安迪沃荷经济学》开宗明义就指出,一切从网袜开始。一个时尚派对,几十双名牌网袜穿在瘦得挑衅的女神身上,派对结束之后,它们变成闪闪发亮的时尚杂志特刊,弥漫著酷炫与狂欢。但是,事实上,在这些华丽而轻佻的外表下,有著社会与经济机制,负载了成千上万个工作,以及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为何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为「安迪沃荷经济学」?因为叱咤一时的艺术家安迪‧沃荷,是解释这一切的最好例子。他创办的工作室「工厂」,容纳了创意的共通本质,将时尚、电影、艺术、音乐和设计融合,互动分享概念与资源,将艺术与商品互相转译,可以说它是「商业艺术」,也可说是「创意经济」。

接著,作者回顾纽约的文化发展史,从一九一○年代的达达运动、二○年代的爵士乐,到六○年代的嬉皮艺术村、七○年代的地下摇滚酒吧、九○年代的嘻哈与涂鸦,说明各年代里,纽约形成的文化艺术圈子,以及在这之中创造出的产业。尽管年代不同,同样的图像却是,一间灯光昏暗、气氛热络的酒吧里,有艺术家、媒体人、经纪人、艺评人,所有的创意与生意,就如音乐一样,流泄开来。

社交,让艺术、文化、时尚充分交流

作者提出,纽约除了具备高包容度、自由度等性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纽约人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步行」,走在路上,遇见人的机会,当然比坐在自家车里,大上太多。而这也代表著,要让艺术、文化、时尚充分交流,其实最需要的是——社交。

这本书最后提出「纽约教给我们的四堂课」,其中有两点非常值得台北借镜。第一是,文化艺术对经济成长具有重要性,不要把它当作金融业(在台湾或许可再加上科技业)的小妹妹,作为这些产业的赞助项目或福利设施,文化艺术能提供娱乐,创造出丰富的观光吸引力;第二,艺术与文化的本质是社交的,不要对夜生活抱持苛刻态度。若要跑趴的与搞艺术的混在一起,恐怕不只要多一点舞厅与酒吧,艺术家们,也要改变一下「越穷越有风格,越低调越显独特」的心态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