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传统面对科技 另辟当代蹊径 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陈皇宝、云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剧团陈文哲
以民戏为主要市场的掌中剧团,面对现代剧场的冲击,坦言「推票压力很大」,特别是如何吸引已习惯在庙会看戏的民众。于是,形式、题材等的推陈出新,成为掌中剧团的课题。位于高雄的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以电视木偶结合3D投影技术,打造视觉体验;而在布袋戏重镇云林的云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剧团,则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找寻创新的艺术性。
以民戏为主要市场的掌中剧团,面对现代剧场的冲击,坦言「推票压力很大」,特别是如何吸引已习惯在庙会看戏的民众。于是,形式、题材等的推陈出新,成为掌中剧团的课题。位于高雄的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以电视木偶结合3D投影技术,打造视觉体验;而在布袋戏重镇云林的云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剧团,则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找寻创新的艺术性。
台湾传统布袋戏班大多是家族经营,然而面对现下生态,不再只是单纯的接班,或传承、或转型都是课题。在嘉义,有两个创立70年左右的掌中剧团义兴阁掌中剧团(1953-)、长义阁掌中剧团(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头的王凯生(1989-)与高鸣纬(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从他们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将至的掌中戏未来?
老牌外台歌仔戏班民权歌剧团为纪念创团五十周年,规划了「竹韵新音.经典传承」演出,选取《陈三五娘》和《三伯英台》经典折子呈现,并加入剧作家角色穿梭其中,以戏中戏的方式开启对话。演出采「音乐.剧」形式,整体音乐风格会有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三种,其实是内台时期就有的音乐运用,也是创办人、文场乐师林竹岸的绝活。如此安排,即是团长林金泉向传统致敬的用心。
今年「十六岁正青春」艺术节的「青少年扮戏计划」,由影响.新剧场与参与学员共同呈现了作品《出脱》。台语「出脱」的意思是指出息、出头或成就。对青少年来说,长大后有没有「出脱」,是对自己的期许,是家人的期待,更多是来自社会上的认同。演出以学员的生命经验或田野调查资料,利用剧场美学转化成每段演出的主题,最后孩子们以现实状态说出「青春宣言」,剧场在此时成为他们心灵的归属,来自社会的歧视、压迫与不被理解,通通被抛诸脑后。
在郭春美的现实人生中,她是一位母亲、妻子,上了台又是让戏迷为之疯狂的俊俏小生;而担任团长的她同时要处理剧团大小事务,维持剧团营运,忙里忙外,所以不演戏时,她就是标准窝在家的「宅女」。出身歌仔戏世家的她,坦承之所以选择演戏,是为了能与家人有「做阵」的时间。而从小在父亲严格训练下长大的春美,如今有女儿孙凯琳继承衣钵,严格督促之外,也透过沟通与信任,与女儿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谊
出身舞蹈系却因缘际会被传统戏曲吸引,又踏入梨园戏的林雅岚,曾演出江之翠剧场《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学习过日本舞踏、印尼宫廷舞,也与欧丁剧场大师尤金诺.芭芭合作。对林雅岚来说,这些过程让她进一步思考亚洲国家在传统表演上的通则,也使她反思在梨园戏或舞蹈的表演问题,试图去找到动作方法;重要的是,从中学习传统素材如何在当代剧场里应用。
二○二○年即将到来,由台湾戏曲中心策画的第三届「台湾戏曲艺术节」将于明年三月正式登场。自二○一八年起,台湾戏曲中心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题,邀请国内外优秀团队和重量级国宝艺师共襄盛举。二○二○台湾戏曲艺术节以「出走.女子图鉴」为主题,演出聚焦「跨领域合作」及「女性意识探索」两大特色,期望展现丰富多元的台湾当代戏曲样貌。
让文化参与成为国民共享的权利,是文化平权的目标,随著「文化基本法」的正式公布,文化部也展开积极推广,鼓励全国场馆与表演团体,在软、硬体部分灌注「共融」思维,让不同族群、年龄、地域、性别和身心障碍的民众都能共享文化艺术。从「剧场共融」和「共融艺术」两面向观察,从相关科技的运用、节目设计的思维、创作参与者的多元,都可见到鲜明的成果。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办、表演艺术联盟承办的「2019文化领导力论坛」于八月廿二、廿三日举行,邀请国内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经验,探索如何以文化领导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从来自德国、日本与埃及的三位国际艺术工作者的经验分享,让人理解:好的文化设施,可以丰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领导力则带动趋势发展,展现不同思维,或许初期执行不尽如人意,但只要目标清楚,总有拨云见日之时,进而为经济与广大社会带来活力。
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执行长杜奕瑾指出,如果没有艺术文化的蕴含,其实科技产业无法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开发的AI软体「雅婷逐字稿」与「雅婷钢琴师」,即是透过辨识学习,而能融入日常生活运用。而透过深度的学习,「雅婷」也将加入两厅院,提供各种艺术推广的无障碍服务。
二○一三年发起「美感细胞教科书再造计划」的陈慕天,在台北市文化局推动下,与台北市内几处重要文化场馆合作,制作各场馆专属的易读本,将教育设计的理念带进易读领域。透过设计,将复杂资讯或艰涩文字,转换为容易阅读理解的内容,让智能障碍者更能接收到讯息,是易读本计划的目的,陈慕天更期待透过娱乐性与故事性的内容,让智青借由易读本与场馆互动,让他们觉得有趣,借此将文化场馆打造成文化游乐场。
看演出,可以不正襟危坐,随时起身走动、自在舒展吗?国家两厅院在「艺术共融工作坊」举办的同一天晚上,也导入国际间行之有年的「轻松自在场」演出,邀请来自瑞典的Ringmasters男生四重奏与台湾的拉纤人男声合唱团,呈现两团合作的「从理发厅走出来的拉纤人」精采片段,以更开放、人性化的场馆服务,让所有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欣赏表演艺术。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每年举办的「看家戏再现」剧展,是资深戏迷不想错过、入门戏迷见识经典的大好良机,今年剧展由戏曲学者蔡欣欣教授策划,以「再现看家戏精华」为题,除了入选的六支歌仔戏与布袋戏团队将带来各自的看家好戏外,还特别规划「精选站头专场」,邀请洪明雪、洪明秀两位国宝级歌仔戏艺人与明德少女歌剧团合作,展现作为「活戏」艺术之基础的「站头」传统。
长期投入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戏曲研究的民俗学者林茂贤,经常带学生到各地参与民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台湾传统文化与精神。刚结束九天八夜大甲妈祖遶境进香的他,趁著北上开会空档,应本刊之邀受访,来和大家聊一聊,传统戏曲在早期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外台戏究竟在演什么?是演给谁看?随著现代生活型态的转变,传统戏曲的发展和外台戏文化,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与影响。
位于台北大龙峒的保安宫,是当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中心,除了建筑已被列为国定古迹,庙方每年举办的盛事保生文化祭,更是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其中为期一个月的家姓戏汇演,全台知名剧团汇聚于此,堪称传统戏曲演出的年度盛事,更是戏迷蜂拥追随的戏曲嘉年华。
以《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好汉武松》、《人面桃花》等「小剧场京剧」带起年轻人看戏「时尚」的李卓群,认为,小剧场京剧的特性可以用「小、深、精、广」来概括:「小是小在规模,小在切入的视角;深是深在演员表演的层次,精则是强调所有的服装、化妆、道具,要达到精致、精细、精到的标准;而广则是要流传广、宣传广。」
由布袋戏女演师江赐美女士创办的真快乐掌中剧团,这回在台湾戏曲艺术节中,联手偶戏编导薛美华,编创了新作《一丈青》,以台湾早期布袋戏卖药团的演出形式为背景,借由搬演「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以「离家门,入江湖」的个人际遇,映照外台戏班冲州撞府的江湖生活。而除了《一丈青》,还有陈锡煌传统掌中剧团《年羹尧传奇》与同党剧团《白色说书人》的精采呈现,三档演出,有传统、有创新,呈现当代布袋戏多元、丰富的剧场美学。
跨界脚步不停歇,国光剧院继去年与能剧合作的《绣襦梦》后,今年则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作,搬演以希腊神话故事为底的《费特儿》,由擅长解构戏曲表演的戴君芳担任导演,国光当家花旦朱胜丽主演。演出形式结合了京剧、南管、现代舞,在表现理性与欲望抵触的道德考验中,牵引出个人情欲与群体生存的冲突与纠葛。
继去年《月夜情愁》后,「台湾戏曲艺术节」再度推出旗舰制作《当迷雾渐散》,找来编创才女施如芳与鬼才导演李小平再度合作,以台湾中部风土人文为题材,故事以林献堂家族为轴心,时序跨越清领、日治及战后,辐射出大时代下仕绅家族、知识分子与台湾电影人的命运流徙与处境抉择。虚、实交织,非线性叙事的结构,戏中戏的穿插映照,挑战著剧组的制作诠释功力,也让观众藉著林献堂的心路历程,在堆叠中渐次穿透,听见台湾人心中的声音。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