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杰
钢琴家
-
延长音
写于魏乐富老师70岁大寿前
「想要出人头地吗?练琴是唯一的法子阿!」(节录自《小红帽与大黑琴》中钢琴老师与大黑琴肚子里的妈妈的对话) 不论是30年前(1994),魏乐富自编自导的钢琴剧场《小红帽与大黑琴》,抑或是2020摘下金曲奖「最佳作曲奖」之《暗夜的螃蟹》,魏老师的思潮有如今年巴黎奥运开幕式,在讽刺、幽默与创新之间震撼、启发世人,更不经意地将历史、文化的深度、广度融入其中。 一路走来,老师们好像开启不同宇宙的领航者。对于每一位老师,我心中永怀无限感激,也是因为每一位老师,让我能够成为现在的我。魏乐富老师是我于师大附中国中部音乐班时期的恩师。犹记第一次踏入魏老师家,我的目光立刻停在餐厅墙边的两扇大红门板,斑驳的红色门板上彩绘著威武门神,岁月的印记仿佛承载著古老的故事与守护的力量,连同阳台小假山水旁成群的尿壶,使得这满载异国风调的居所瞬间可爱了起来。 钢琴家,醒醒来做梦! 魏老师问我:「你觉得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效果比较重要,还是把音弹对比较重要?」对于当时国一,比赛考试都力求完美的我,因为魏老师的一席话,就这么懵懵懂懂开始透过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阿格丽希等名家的魔法「效果」探索技巧与音乐诠释的可能性。魏老师总是要求我,尝试以至少10种以上不同的方法诠释同一乐段,当然很多诠释不一定适合,但是却开启了我无限的想像空间与实验精神,更探究出诗意与氛围的概念。国一每周上课的功课便是背完贝多芬奏鸣曲的一个乐章。很快地,在国二前,贝多芬第一册16首奏鸣曲就弹完了,这般训练好比背了一首首唐诗般,使我对音乐语言的感受功力大增。 怎样暗算钢琴家 1998年3月,魏老师带著国二的我登上台北国家音乐厅舞台,演奏柴科夫斯基与浦罗柯菲夫第1号钢琴协奏曲。上半场则为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李斯特《巴赫幻想与赋格》、柴科夫斯基《悲歌》及巴拉基雷夫的《伊斯拉美》。此场演出打破国家两厅院当年最年轻演奏者纪录,不仅是笔者甫于1997圣彼得堡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赛获奖铜牌的得奖音乐会,也是当时第一位由台湾本土音乐教育栽培出的国际得奖者亮相典礼。不过这一切最要感谢的还是魏乐富老师与叶绿娜老师。魏老师不仅担当世界职业乐团与我协
-
延长音
三体人
「识『食物』者为俊杰」,就因为名字中有俊杰两字,常有朋友传来令人会心一笑的餐厅照片。溯本追源,识时务者为俊杰,本喻认清时代潮流者,方可为英雄豪杰。而下一句「此间自有卧龙、凤雏。」更是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写照。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作为「识时务者」,肯定会由自身的历练、阅历替孩子选择心中最好的职涯发展。这或许也是台湾音乐班招生愈益困难的原因。殊不知,物以稀为贵,这些天之骄子不仅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部分家长的各种要求及由学生评鉴老师的新制度,也使得教师们逐渐从「教育业」专业人员沦为「服务业」。 然而,由莫札特或贝多芬的例子来看,艺术的学习或许有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与相逼?但绝不仅于此。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不仅要能够洞悉未来,把握当下,更能要同时享受过去。在台上的任何瞬间,屏气凝神都能是时间轴上任一点的永恒,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演奏家不仅要已通晓整曲的声音想像、结构脉络,更要知道如何操控身体化想像为现实。当下身体的力学及肌肉记忆或许在有意识之前就已完结。但最难的则是在创造后的瞬间,不仅要以观众的角度检视,还要能享受自身的实现而计划未来的发展。若能在不偏离自身原始规划的同时,注入舞台上乍现的灵感,那真的是有如神助! 简而言之,一位音乐家是同时活在未来、现在与过去的。在演奏前即已看到(未来),感知,继而听到,内心的声音,最后才是实际的演奏(当下),而验证自己的理想,享受(过去)。这等思绪与时间的赋格,不断地循环演绎一直到演奏终止。最近才在网飞(Netflix)上映的科幻小说《三体》,即讨论同时存在3个太阳的星系,3太阳距离星球的远近及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随机的。当星球靠近两个太阳时,气候会被扰乱,导致混乱纪元。如果它靠近所有3个太阳,则会发生全球的火噬风暴。而远离3个太阳时,则进入冰河时代。三体人的文明因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经历了近两百次的毁灭与新生,而进化出脱水休眠能力,以待温和时期再浸泡复苏,以及心灵感应之脑电波交流,因此有了无法说谎的优点(缺陷?)。 就如音乐演奏是直接的心灵感应与脑波交流一般,无法说谎,心灵的广阔与狭窄一听便知。而如此心境不是童贞的赤子之心,便是经过刻苦铭心的磨难而保持善念的灵魂。巴赫在其清唱剧《哭泣、控诉、担心、忧虑》(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中每个乐段的歌词
-
延长音
站在时代之上
在音乐的宇宙里,几乎每20年即新星辈出,兴奋地诉说著属于自己的语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应该很难想像如今的王羽佳(1987-)在自己150周年马拉松纪念音乐会中,一口气演完所有协奏曲,穿著无比性感的礼服甚至举行了一场大型实验,记录台上乐手及台下部分观众的心率,证实音乐的流动真能同步所有人的心跳!而贝多芬(1770-1827)、舒伯特(1797-1828)应该也很难想像在不到约莫20年后的萧邦(1810-1849)于音乐上的想像是如此截然不同。花腔的迷人纹理成为可由钢琴如诗似梦投射出来的歌唱,这在当时还与大键琴、击弦键琴(Clavichord)相仿的早期钢琴(Period Piano)音色上真的是判若云泥,无法在同一个维度想像。 今年3月,一代宗师义大利钢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永远地离开我们。他的骤逝,不仅令人错愕、惋惜,更提醒著我们另一个时代的消逝。波里尼是1960年第6届萧邦大赛的冠军,也是萧邦大赛第一位非斯拉夫裔得奖者。他的得奖不仅轰动一时,得奖后的归隐沉潜更是传为佳话!因其沉淀修炼后录制的萧邦练习曲全集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典范。然而,就如人工智慧ChatGPT,Sora的光速发展,钢琴界人才代代辈出,我猜许多年轻学子可能已经不认识这位一代宗师波里尼,而更熟悉七、八、九年级代表生,甚至是千禧后的Z世代。如纪辛(1971-)、朗朗(1982-)、赵成珍(1994-)、任奫灿(2004-)等。 我时常在想,电影中预测的场景其实一一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苹果于今年新推出的第一部空间运算设备Apple Vision Pro即还原了阿汤哥(Tom Cruise)在2002年电影《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中诸多场景,也让人联想起漫威的《黑豹》(Black Panther),在电影中人人高科技化地对著只存在于视线中却在空间中不真实存在的萤幕点击操作著复杂的程式。想到如此,不禁产生巨大疑惑,为何阿诺的《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电影,或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2004年的《机械公敌》(I, Robot)还不能带给我们足够深刻的警惕?现下人工智慧已能够写出比很多人更无错误的文章、甚至作曲、下西洋棋、创造影片,而这项技术还继续飞驶发展中。若人们将同等的注意
-
焦点专题 Focus
严俊杰 分享音乐是我动力的来源
从少年起,严俊杰就开始散发自身光芒。无论是获得国际大奖,或是以钢琴家的身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魅力。在拥有极高评价的同时,他也一再突破自我。不仅演奏广泛的曲目,也于萧邦音乐节巡演萧邦全套练习曲,并在台首演柴科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等,都为人津津乐道。担任教职后更创立「大师艺术钢琴艺术节」,培育新生代。然而舞台仍是他的最爱,继6年前「一日三响」音乐会后,今年他再以「一日三情」为题挑战1天演奏3场音乐会的不可能任务。不过,台下的他除了练琴、教学外,还主持节目、下厨料理、运动健身开朗的严俊杰亲和力十足,对于粉丝的问题,他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
延长音
在你的身后
故事要回到近30年前,在圣彼得堡旁的芬兰湾中,看著渐行渐远的冬宫,船只很快地没入了没有陆地的水世界。当时13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人们对于陆地的依赖,从最后一丝陆地离开视线那分焦虑惊恐至一望无际的蔚蓝,那分无可形容的自由壮阔,碧海金光无数灼眼宝石在太阳的照耀下起升起灭,心情从前一刻无可依靠的骇怕升华为沐浴世界中的翱翔奔驰!这艘由冬宫航向夏宫的小船载著初出茅庐,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我。而命运的编织如带著魔法的蛛网,同行游船者居然还有《PAR表演艺术》杂志的创刊者胡耀恒教授。忆起胡教授筚路蓝缕开创台湾艺文事业时,心中总是这么一揪。而这番偶遇也被胡教授化为一篇可爱小文刊载于报纸副刊,叙述著一位台湾教育的国中生于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赛获得季军的发迹奇遇。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在开启国际舞台大门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更多现实面,8年后我再次回到圣彼得堡于浦罗科菲夫大赛夺得季军。相较于8年前金碧辉煌的夏日回忆与母亲陪伴,8年后的圣彼得堡冰封于冷冽的2月。独自走在零下20度的涅瓦河旁,冻结的河面不时伴随著黏稠流不动的黑色岩浆,如哭音般流窜在俄国音乐中,而我的血液也随之凝结。最后我的手指在象征著荣耀的圣彼得堡爱乐厅得奖者音乐会上与乐团演出浦罗科菲夫钢琴协奏曲时还是禁不住乾冷,指肉分离,鲜血直流。但是看著座无虚席的满堂喝采,心中的感谢与感动还是无法自已。 30年恍如一瞬,各大赛事间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仿若前世。话虽如此,走完这一遭让我深刻察觉于古典乐坛决策潮流中,竞争是无比残酷的当然实力是必要的。小时候最爱的读物之一便是日本钢琴家中村纮子所写的《柴科夫斯基大赛见闻录》,书里不仅记载著许多赛事秘辛,更提到大赛日、韩、中评审的代表权。不仅于此,千禧年前后的日、韩经纪人更是影响决定了新科得奖者的演奏版图。 2002年俄国柴科夫斯基大赛时,日本YAMAHA基金会便倾全力协助赛事,当年,上原彩子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更是第一位亚裔柴科夫斯基大赛冠军得主。另外,韩国钢琴家林东赫也因为韩国三星企业的支持在各大赛事中相继崭露头角。这些非凡的钢琴家绝对有技压群雄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强大的后盾带给参赛者的加持与能量。 台湾的古典音乐教育发展甚具规模,人才实力坚强,并不亚于日、韩、中,台湾古典音乐人应团结集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创建自我
-
延长音
音乐教我的人生观
美的表现有好多种,一样东西发挥到极致,便开始拥有特别的光泽及魅力,令人著迷。有自然的美、对称的美、秩序的美、荒诞的美、惊悚的美、危险的美、亲情的美、情爱的美;在这里用美形容似乎已经有些不恰当,艺术形象或许更精确,但是这样又太绕口,姑且还是用美这个字吧。生命中这般的美不胜收,但却不是各种美都能引起共鸣,每个人的审美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种美却总是催泪,不论在电影、音乐中,每当主角历经风霜矛盾,饱受人生的磨练摧残,不得不妥协低头,心里伤痕累累,灵魂疲惫不堪。这时不论谁感叹起主角纯真的过往,都好像面对自己一块被封尘的灵魂结晶,或已经死亡的美好童年,流下泪来;那没有背负成长中所承载过的懊悔与错误,没有因为现实的磨练而变得残酷,那个曾经至情至性,对生命充满热情与关怀的赤子。 这等美丽,一再被复制,而人们也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似乎是灵魂能够继续发光的食粮及必需品。《铁达尼号》中,最后萝丝回到她记忆中的巨轮,恢复到17岁的模样,在昔日的主楼梯上与杰克重逢。《阿凡达》中,苏杰克透过新的身体再次拥抱大自然的温暖与初心。而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醉人的第18变奏也在前17个变奏《末日经》与世纪末碎片的喧嚣中升华,于《似曾相识》中找到世人的留恋与景仰。2023年为拉赫玛尼诺夫150年诞辰纪念,拉氏对于美好年代的嗟叹,铁幕渐下中自由的幻灭与身为文化高层人士对自身安危的隐忧,一战、二战间的巨浪,大时代下的悲剧与20世纪初命运的巨轮都替拉氏的一生写下了最精采的剧本。这令人热泪盈眶的剧本不仅在拉氏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中立下典范,更在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中达到高峰。两首40多分钟的协奏曲都在黑暗及乡愁中揭开序幕,犹如生命中无尽的苦难与磨练,而第二主题及曲子最后的高潮总是穿破一切看到曙光,在真情的暖洋中回到内心最柔软的那处。 在现代人的速食文化中,为了更快地治愈自己,割舍许多的我们到了30岁早就情感破产,麻木不仁。在亚洲,从小朝九晚五,加上补习文化,一路时间被填满到出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时间感受生命的美好。这也难怪当拉氏为了人们的赤子之心立起墓碑,供众人瞻仰自己曾经的美好,大家是多么地流连垂泪而忘返。在这音乐会的两个小时中,心灵似乎真的可以有伸展的时间,有可以疗伤的片刻。不仅拉氏如此,同期的拉威尔也对美好年代感叹万千。拉威尔不仅在《圆舞曲》中透露他对旧时代
-
延长音
禁忌的真相?!
在飞机上漫不经心地滑著电影选单时,一部传记型电影《禁忌的画像:卡拉瓦乔之影》(Caravaggios Shadow,2022)赫然于《蜘蛛人》,《玩命关头》等片中吸引了我的目光。剧情描述人称「被魔鬼附身的天使」,才华横溢的画家,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生死逃亡。看过卡拉瓦乔的画作一定都会为之震慑,他的名画《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1601-1606),大胆以卖身女子充当圣母形象绘制,狂妄叛逆的行径无疑剧烈地挑衅著罗马教廷,卡拉瓦乔被认为是魔鬼邪佞而将受到教廷严厉制裁。同时,他却也是最悲悯的天使,借由卖身女子亲身体验人间百态的悲苦表达圣母对于世人的怜悯。对弱者的关怀展现了绘画中最真实的生命力。《圣母之死》现今仍展示于巴黎罗浮宫中。 虽然其画作被当时的教廷贴上「伤风败俗」的标签,却依然大受贵族和民众的拥戴,连红衣主教都为他倾倒。以现代的角度来看,网路上的风向有如教廷的评判一般,无远弗届。许多演出并没有如此地神奇动人,却在网路上造成轰动;反过来说,许多深刻而富含艺术性的演出,却乏人问津。因此,一次性现场演出的真相永远存在网路的声浪中,而YouTube平台及新媒社群犹如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墙面展示一般我们不可否认,2000年后,王羽佳、阿格丽希、郎朗等的名声于YouTube上的演奏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际演出或实体录音的触及率。不过,有讨论热度总是好事,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都必须面对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艺术的角色不断受到质疑。有些人质疑艺术存在的必要性,而更多人担忧自己对艺术的外行「音乐会?我听不懂啦!」 但是你能够想像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舞蹈与绘画的世界吗?艺术允许我们审视什么是人类,将人们的思想聚集在一起。在艰难时刻,抚慰心灵,使我们理解所经历的一切。但是它的确有一定的门槛,作为一位艺术家必须清楚认知自身想表达的意念或美感,而作为一位进阶的「评论型」欣赏者,则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辨认不同风格的典范,借以判别其中的好恶,其中的创新及其是否具有说服力。当然,作为纯粹的欣赏者其实只要将心灵敞开,感受艺术中的美即可。就如卡拉瓦乔的画作一般,任何人都可感受到其中强大的力量。但在
-
延长音
米其林与卤肉饭
在欧洲演奏音乐会穿梭之际,偶然于罗马机场听到熟悉的乡音,一位大叔拿著电话嚷嚷:「吼,我们这次出来超赞的,每天都吃米其林。但是吼,我吃得好累,我现在只想吃一碗台湾的卤肉饭。」 别人的一句闲话家常,把我秒从演奏旅途拉回教学现场。因为米其林与卤肉饭刚好是我教学上最常提到的比喻。说到审美,可能很难懂,但是说到评论美食,应该是连3岁小孩都能理解的。面对艺术家的养成教育,我常常会问:「你认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我想,当我还是学生时应该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卤肉饭是在地文化,米其林则是一种标准。当然,《米其林指南》是一种迷思,我绝对不会说它等于艺术,或许更多是行销。但是大家一定听过「哎呀,我那天吃米其林真是永生难忘,快感动死」,我想,每个表演者一定都希望观众看完他们的表演后「永生难忘,感动到不行」!米其林给人的印象或标准便是将在地食材或烹煮文化精致化,甚至赋予诗意,或取其意象加入个人创作理念,经过反复尝试、练习后升华为自己作品,这即是文化成为艺术的过程。 马厝卡舞曲也是同样的例子,真正的马厝卡舞蹈与舞曲是波兰各个地区所孕育的「文化」。萧邦所写的马厝卡舞曲却是「艺术」的展现,不仅敏感的萧氏和声为其注入诗意、技法如对位,赋格等更是彻底改变了马厝卡的结构与织度。而其画龙点睛之处在于记忆和情感的连结听到萧邦的马厝卡便使得某个铭心的回忆浮现,那才是对萧邦自身及对听众最珍贵的。换言之,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在米其林指南上,而是在记忆与情感连结的那一刻。食物对味蕾的刺激使得大脑中某个美好回忆重演,那才是令你感动鼻(ㄉㄠˋ)酸(ㄙˇ)的食物。 而这份感动就是在艺术呈现或欣赏中的瑰宝。身为观众或是艺术家,若不了解什么是艺术,要如何领略它的美好?我所知的许多学生与观众都还是著力在表演有没有完美地照著SOP进行,也就是著重于每个音或每句台词、舞步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在有要求的SOP中,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精致度、诗意与理想。面对学生弹完一首曲子后的迷茫眼神,我还是会再问一次,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艺术即是文化经过高度萃取的产物,在文化中加入自身理念,使精致,使升华,使高尚,使纯净,使简单。而在追求艺术的自我实践中也提升了自我。若每日台湾的日常是文化,那么齐柏林的《看见台湾》便是艺术。 由此可见
-
延长音
从比赛看民风
国际音乐大赛如奥运,不需要语言解释就人人看得懂,更自带高度关注度。钢琴家阿格丽希、齐玛曼、范克莱本,至近年的李云迪、刘晓禹、任奫灿等均透过大赛一夕成名。有一次,我与2015年柴科夫斯基大赛得主马斯烈夫的老师一同在欧洲音乐节任教时,他就感慨提到:「(马斯烈夫)前一天还是莫斯科音乐院里的一名学生,隔一天突然就成为国际巨星,人要突然适应自己的新身分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是在1997年俄国圣彼得堡的第三届国际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赛。当初是因为看到第二届小柴冠军郎朗的演奏惊为天人,跃跃欲试,没想到居然得了第三名,也从此展开演奏生涯。当时盛况至今仍觉得不可置信,得奖回台后,不仅众多电视台争相访问,关于我的小书《少年俊杰》也随即出版。1998年3月,14岁的我在国家音乐厅及各地举行第一次大型独奏会巡演,并紧接著于1999年日本滨松钢琴学院比赛获颁第一名。 1978年老柴大赛得主普雷特涅夫曾说:「比赛是必要的恶魔。」任何想要出头的青年音乐家都终将被大赛吸引。这恶魔不仅捉摸不定,有时更不分是非公平;青年音乐家为了讨好恶魔还得研究各地比赛或评审的喜好,不能把持者可能就此抹灭自身的艺术特质。最后,为了呈现最拿手的曲目,许多青年沉溺於单一作品而耽误了真正的成长。 1999年秋天赴德深造同时,也踏上征战各大比赛的路途。16岁的我在南征北讨后心中偷偷给至今仍是国际间最大比赛的四大赛事下了副标:(虽因俄国战争于今受抵制,却不能否认其昔日荣光的)柴科夫斯基大赛血溅沙场派;华沙萧邦大赛原汁保守派;伊莉莎白大赛学院端庄派;范克莱本大赛头发飞扬派。现在看来当然是童言童语可笑之至,加上近25年间国际潮流变化多端,但却可从中感到各国对音乐的不同品味及其历史民风的影响。 老柴大赛毕竟是冷战下的产物,萧斯塔科维契在当时的音乐屡屡刻画著前苏联人民在高压监控下连哭笑都得心惊胆颤之痛。大赛最后一轮要求决赛者一次弹奏两首大型协奏曲,通常大家最后都选柴一与拉三(编按1)两首超级史诗巨作,除了表现钢琴家的超强能力,若能血溅沙场,音乐中语带哭音,在经历过真正的伤痛丑恶后却还愿意相信美好,绝对能博得俄国大众的喜爱。当时我在俄国普罗科
-
延长音
你喜乐(ㄌㄜˋ?ㄩㄝˋ?)了吗?
在上下台换场的按铃声及比赛考试舞台上形形色色的表演中,脑海里突然响起了歌德(J. W. von Goethe, 1749-1832)的诗在所有的峰顶上是静。 在所有的峰顶上 是静, 在所有的树冠上 感应 几乎没有一丝气息; 鸟儿于森林中沉匿。 稍等!很快地 你也将静谧。(注) 这是歌德最有名的诗,几乎每一位德国人皆耳熟能详。诗的视角由远至近,由天地至动物而于人,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心境。一种于静谧中通体舒畅的喜乐抑或是安静中,心如明镜台,五感六识随著心灵驰骋超绽放的体悟。 2023年疫情后,表演艺术需要什么?在探讨这个问题前,还需回溯创作及表演的根源理想!艺术家为理想而活,进而产生克服现实障碍的动力;巴赫因深知大键琴的缺陷而于写给儿子们的教材创意曲内页写上除了要清楚地弹奏二声部与三声部,更重要地莫过于寻找一种如歌的弹法。贝多芬当年的早期钢琴还无法做出如此极端的音量对比,他却写下了心中的理想:ppp极弱或fff极强使得精神永留至今。 然而,在每日大量的社群、新型态表演,甚至是吸收庞大资料库而对答如流的ChatGPT前,要能够厘清心中理想,不随波逐流著实非常困难。唯有内心真正的宁静,方能听见自己的理想,因此,歌德的诗突然浮现于我心中在所有的峰顶上是静。这诸多不同理想的擦撞,使得艺术的领空有著最绚烂的火花。如19世纪中叶,布拉姆斯与李斯特、华格纳等所开展之浪漫的战争(War of the Romantics)所见。布拉姆斯眼看恩人舒曼所创《新音乐杂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r Musik)于舒曼逝世后沦为抨击他们所坚信美学的工具,揭开与李斯特及华格纳等新德国学派(New German School)主力之信念之战。李斯特在布拉姆斯眼中几乎摒弃了传统的曲式,如他的交响诗;离经叛道的和声进行加上使音乐通俗化的标题音乐如《浮士德交响曲》等,一再挑战布拉姆斯对美学理想的底线。 但这百年来的思辨却孕育了欧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更培育了人民的气质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严俊杰:我将我的未来与台湾托付于你的手中
亲爱的俊杰, 想到要写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我手中的笔顿时像满载责任似地变得异常地沉重。意外的,在短暂地被横行于前、湿黏浑沌的未来迷雾震慑后,我的思维却开始如脱缰野马一般兴奋地乱窜,恨不得我能够直接与你对谈:你会是那发光发热、我深切期盼认识的音乐家吗?住在哪儿呢?你那可爱的出生地台北、台湾是什么样子? 狂想曲 记得多年前在台北师大附中的乐教馆里,众多恩师中的魏乐富老师问你,如果你的人生是一种曲式,你会如何选择?当时蒙懂无知国二生的回答似乎使魏老师感到很意外:狂想曲!回首过去,你的人生果然是一首狂想曲:十三岁在圣彼得堡惊喜得奖;十五岁旋即决意开始旅欧在德国展开求学之旅,途中八年曲风发展终于成型;廿四岁时却于德国沉潜谧静中乍然现身搬迁到以阳光、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洛杉矶;廿七岁的你(亦即现在的我)于台湾服兵役,度过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首狂想曲技巧最艰难的部分,咬著牙根撑著头皮一边牙牙学语似地抱起一点也不懂的萨克斯风于服役期间弹完了萧邦全套练习曲是否十年后,你所唱的生命之歌,还是国二时的你所选择的狂想曲吗? 或许不然,或许随著年龄的沉淀你会舍弃绚丽夺目的狂想曲式,将其转化为身后结构庞大的奏鸣曲式之第一乐章霎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贝多芬巨人般的Hammerklavier奏鸣曲,李斯特其天人、魔鬼与爱紧扣撕裂灵魂式的奏鸣曲,舒曼热情奔放毫不掩饰之如奏鸣曲般的幻想曲,其眼界之远大、恢弘倾诉世间。这也是我要在此提醒你,希望你眼光更加远大,犹如前人的伟大杰作般;没有忘记这廿七年来你在甜美成果的收成前做的所有努力,犹如音乐中不断的堆叠转调而最后达到的高潮一般;虽然容易受伤,但请你放胆积极地爱你的世界,美化它,犹如贝多芬、舒曼、李斯特般的无私。十年后的你,是如何谱写你的第二乐章呢? 光阴如梭,记忆犹新 十年,似乎是一段很长的光阴,但回眸一盼,十年前所走过的一切却似乎都像昨日云烟一般,历历在目。两年前,是我于一九九九年第一次国家音乐厅登台之十周年纪念,今年的我,手握著环球发行的两张CD,甫演奏完萧邦全套练习曲,而十年后的你,想必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