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其林与卤肉饭
(Norman Normal 绘)

在欧洲演奏音乐会穿梭之际,偶然于罗马机场听到熟悉的乡音,一位大叔拿著电话嚷嚷:「吼,我们这次出来超赞的,每天都吃米其林。但是吼,我吃得好累,我现在只想吃一碗台湾的卤肉饭。」

别人的一句闲话家常,把我秒从演奏旅途拉回教学现场。因为米其林与卤肉饭刚好是我教学上最常提到的比喻。说到审美,可能很难懂,但是说到评论美食,应该是连3岁小孩都能理解的。面对艺术家的养成教育,我常常会问:「你认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我想,当我还是学生时应该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卤肉饭是在地文化,米其林则是一种标准。当然,《米其林指南》是一种迷思,我绝对不会说它等于艺术,或许更多是行销。但是大家一定听过「哎呀,我那天吃米其林真是永生难忘,快感动死」,我想,每个表演者一定都希望观众看完他们的表演后「永生难忘,感动到不行」!米其林给人的印象或标准便是将在地食材或烹煮文化精致化,甚至赋予诗意,或取其意象加入个人创作理念,经过反复尝试、练习后升华为自己作品,这即是文化成为艺术的过程。

马厝卡舞曲也是同样的例子,真正的马厝卡舞蹈与舞曲是波兰各个地区所孕育的「文化」。萧邦所写的马厝卡舞曲却是「艺术」的展现,不仅敏感的萧氏和声为其注入诗意、技法如对位,赋格等更是彻底改变了马厝卡的结构与织度。而其画龙点睛之处在于记忆和情感的连结——听到萧邦的马厝卡便使得某个铭心的回忆浮现,那才是对萧邦自身及对听众最珍贵的。换言之,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在米其林指南上,而是在记忆与情感连结的那一刻。食物对味蕾的刺激使得大脑中某个美好回忆重演,那才是令你感动鼻(ㄉㄠˋ)酸(ㄙˇ)的食物。

而这份感动就是在艺术呈现或欣赏中的瑰宝。身为观众或是艺术家,若不了解什么是艺术,要如何领略它的美好?我所知的许多学生与观众都还是著力在表演有没有完美地照著SOP进行,也就是著重于每个音或每句台词、舞步的正确性,却忽略了在有要求的SOP中,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精致度、诗意与理想。面对学生弹完一首曲子后的迷茫眼神,我还是会再问一次,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艺术即是文化经过高度萃取的产物,在文化中加入自身理念,使精致,使升华,使高尚,使纯净,使简单。而在追求艺术的自我实践中也提升了自我。若每日台湾的日常是文化,那么齐柏林的《看见台湾》便是艺术。

由此可见,将文化精炼为艺术才是真正不朽的传承。法国文化从太阳王路易十四奠基以来,经由百年的孕育讨论,马拉美星期二聚会中,诗词、绘画、音乐高度洗炼著他们认同的法国精神,而开创了大家熟悉的法国文化。日本高度辨识性的文化也在百年来的精致过程中成为大和民族的最佳代言,举凡繁复手续礼节的日本茶道,或是讲究至极的怀石料理都是不可否认的例子。此刻,当文化部积极推广台湾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更鼓励艺术家们淬炼在地文化的艺术性?而在如此的思维下,有如米其林是一种国际认可或行销包装。对于在世界共同文化,如古典音乐、舞蹈戏剧等中已崭露头角获得国际认可的台湾艺术家们,是否也应该给予更多肯定呢?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