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芸
-
台湾行脚
打桩筑梦再造文化城 记一群文化工作者
三月,衞尔康餐厅的一把火让「台中」在报纸上从社会要闻版烧到了政治版,不仅烧「红」了台中的政经生态问题,也烧出了台中人文化生活的空洞──「台中的文化就是消费文化、色情文化」,在台中耕耘数十年的文化工作者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供了他们的观察。然而,这个向来有「文化城」之称的城市,除了「气候宜人、山明水秀」之外,难道如今只是个「贞节牌坊」凭人追悼?走访台中探访当地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这个问题经常不经意地成为主、客间共同思索的话题。
-
编辑室
时间的挑战
敦煌莫高窟,一个典藏人类艺术文明的洞窟,透露给世人的,不只是佛经教义中的玄机,同时也藉著石壁的时间录像,让后人洞察当时生活、美学观的投影。 在这个延续一千多年的历史洞窟里,遗留了中原、西域、印度、波斯文化的精华,虽然凿洞的目的是为了宗教,但是宗教却是为了成就人类精神上的完满,也因此各种人类能力所能及的完美事物都成为供养之物,而最直接表露人心底层虔敬之意的乐舞,当然也就成为石窟壁画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敦煌学」已成为国际学者们挑战时间,热衷钻研的一门学问,各种资料的挖掘、整理,都为再现敦煌乐舞、探究那神秘而炫丽的古代文明而努力。今夏,兰州将举办敦煌艺术的国际性学术研讨,就在这群学者、艺术家们尝试发现另一种表演形态的同时,我们也带领读者跨越重山万岭,一赏敦煌艺术。 时空的转换亦从遥远的千年切进了台北的舞台。十一年前云门的舞剧《红楼梦》由林怀民与赖德和合力编织。红楼的庞大架构在舞影、音符中被拆解、被重组,层层叠现出艺术家心中的梦。而黄寤兰的一场红楼惊梦却发现了,十一年后红楼新梦面对的是新一代的舞者与观众,红楼小说不再是大家拼贴红楼的依据。不曾读过红楼,失掉了线索,或许给了舞者、观者更大的想像与诠释空间,但也给创作者带来了另一种挑战。 时间常是艺术提炼最灵验的试纸。敦煌艺术也好,红楼小说或是转换成各种形式的戏曲、舞剧、音乐也好,总要经过代代不同角度的审视与挑战,才能淬取精华。魏子云看过不同的红楼戏,不同声腔的诠释经过前后的对照、评比,是另一种看红楼的观点。 德国也在时空的舞台上做了戏剧性的演出,在围墙的隔离下,不同的体制不但影响不同的思想,也形塑出文化特异性。两德在统一之后成为了欧洲拥有最多乐团的国家,但是上百个乐团却有著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到底何谓东德的声音?今月前东德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及著名的「东德指挥」库特.马索将带领纽约爱乐来台,或许正好可给此地乐迷一个聆赏比较的机会。 林静芸
-
编辑室
身体与表演
前一阵子「骨迷宫」来台全裸演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对于电子花车、牛肉场满布城鄕的台湾来说,这个震撼绝对不是视觉的,而是意识形态的。如今风波虽已过、话题已冷,但是留给国内表演艺术界的,仍有一些値得探讨、反省的问题。 本期我们重新回到争端发生的时空现场,在倒带回顾过程中,检视被当时媒体舆论喧腾所遮盖、忽视的问题,希望在是非争辩之外能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能引起表演艺术法令面更深一层的探讨。 另外,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换句话说,富新闻价値),显示出舞台上的裸体仍被视为对禁忌的挑战。在美术、摄影的领域,裸体早已为大家所接受,而表演艺术中的裸体却仍处于戒严状态。到底裸体在创作者的原始构思中有何种意义?从原创到作品的最后呈现,创作者如何在与演出者的沟通中贯彻其原始想法?我们除了探访国内创作者及表演者对裸体演出的看法,另外也介绍了国际舞台上著名的演出实例,并从美学、文化的角度探讨东、西方对裸体的观点。希望能藉这次的事件,让表演艺术界及观众对「裸体」做一次坦荡荡的面对。 肢体对表演艺术来说是一切形式的源头,既使在音乐领域里,仍旧讲求如何让肢体放松以期能带出音乐的最大能量。而以展现肢体为主的舞蹈更是透过一次次不断对身体的发现,将肢体从表现欢愉之情带入严格的学院训练,之后,现代舞再从传统芭蕾中挣脱出来,历经玛莎.葛兰姆等人不同理论的实验,到接触即兴著重的随机性,「身体」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形变。 今月是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100岁冥诞。玛莎将释放出的肢体纳入了一套完整的动作系统,威权一时,尔后从她门下出来的几个天才学生的反叛、再反叛,将现代舞颠覆至如今多重的面貌。葛兰姆的100岁,事实上也是现代舞发展的重要100年,在〈里程碑〉中我们将与读者一起回顾葛兰姆一生的重要片断。 林静芸
-
编辑室
编辑的演出
最近听说一位报界的朋友因「体质」不适,再拾旧爱,重返杂志的行列。 报纸与杂志先天的性质不同,提供了读者不同的思考空间。报纸的立即性,杂志不及;杂志占的优势便是其辽濶腹地所能提供的广度与深度。换句话说,杂志的先天体质是偏思考性的,无论对读者或编者而言。 因此如何编一本有关「表演」,这样一门瞬间艺术的杂志?事前报导的资讯性与教育性功能当然必须达到,但事后的评论更是一本杂志平衡「宣传广告」的负责态度。因此在《表演艺术》里,前一期的〈焦点〉与后一期的〈演评〉就如同杂志的呼吸一般,维持著精神的脉动。 但是,〈演评〉却是杂志最难「表演」的一部分。舞台上的演出不是单一元素,一家之言唯恐失之公允,二元论断更是大忌,如何呈现不同观点,让读者从其间了解论者的美学观,同时亦可拓展日后观赏的角度,是编者「表演」的动机,但面临如何避免特定读者群──看过演出者,则更是编者的一大挑战了。 在〈演评〉中,针对一场演出我们希望提供的不只是一个观点,甚至不只是一篇评论,我们更大胆地让演出者出场「对话」。这样的安排或有交集,或无,但它能够引起读者(不限看过演出者)的回想与回响,而产生演出者、论者、读者、编者四角错综的情节,完成一场心灵交会的共同演出。 前一阵子,甜蜜蜜地下小剧场的演出闹翻了天,而彼德.舒曼先生受官方的邀请来台「补天」,其间报纸媒体轧上一角,轰轰烈烈的共同大秀一场,如今戏幕落下,围观看热闹的人潮已散,媒体工作者、演出者、路人甲、乙沈淀了心情、理出思绪,在杂志的舞台上与读者做一次真正的心灵交会。 编者在台前幕后不断地穿梭验证,为的是拉近表演艺术与读者间的距离,培养读者的「第三只眼睛」,在镜框舞台的演出中,看到更深一层的用心。 在这一期的〈台前幕后〉,本刊同仁一路跟监歌剧《卡门》的制作,从布景工厂到装台、彩排、演出,希望读者能随著我们的脚步闯入幕后一窥舞台演出的奥秘。 另外,在儿童节的四月里,编辑部同仁亦改变身段、腔调,亲自彩妆登台为儿童们演出,介绍表演艺术中伟大的创作者与作品,并且随著成长的轨迹,追踪、采访了几位老少爱乐族人,回忆他们的古典经验。 林静芸
-
编辑室
飞行的计划
犹记去年文建会策划的「世界戏剧展」,由俄国的高尔基剧团以奥斯托洛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揭开序幕,首次让台湾的戏迷们一睹了这个著名剧团的丰采及原味的俄国戏剧。今月,对俄罗斯文化乃至世界戏剧具有深远影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亦将为台湾的戏迷们带来正宗的契诃夫巨作《海鸥》。上世纪末,《海鸥》也就是在这个剧院起飞赢得了举世的瞩目。如今,远渡重洋而来,拉近的不只是时空的距离,更是对北国文化的亲切感。 本期的特别企画单元,我们将为读者介绍俄国剧场的两大巨擘,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谈起,介绍史氏所发展,亦是影响目前剧场甚钜的表演体系,及深入契诃夫《海鸥》中的角色刻划,并且带领读者至海鸥飞处,一览莫斯科这座具悠久戏剧历史城市的剧院,希望能乘著道次海鸥的翅膀为读者做一次详尽的俄国戏剧巡礼。 沿著飞行的路线,我们进入了音乐的时空中,十九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历经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所谓的民族音乐不再只是德国传统下的异国风情点缀,在俄国、捷克,经由一批音乐家的努力找到了新的民族创作语汇,而今年适逢这些「民族音雄」们──林姆斯基150岁冥诞、史麦塔纳70岁、德弗乍克90岁,及杨纳杰克140岁,在此我们为他们立碑纪念。 《表演艺术》经过了一年多来努力的飞行,希望能在每一段新的里程中有一个新的航向目标,在狗年中,计划陆续推出的新单元里,将邀请、介绍「非职业」表演者出场,与我们分享不同的欣赏经验,以让艺术的空间更为宽广,不同的思绪能在此飞翔,不同的情感能在此交流。 林静芸
-
编辑室
剧场与花
一片草地、一棵树与一朶花给荒漠旅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草与树引起的凉意或牵动的憩息念头是现实的感觉,次而才有自由、轻松等等抽象的联想;但是花,直接提供的却是一种纯粹精神面的满足,而这样的纯粹被奉为日本能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同时代有著不同气候、土壌的生存条件,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美丽的花。异于能剧「花」的幽雅,「舞踏」在近代东西文化冲击、反省之下,回归本质、原始,它所开出的花却是黑暗的、充满原始之美。这样一朶现代的、东方的、充满内省精神的奇葩让欧美剧场、舞界为之惊艳。 华文戏剧研讨会于去年在香港召开,各地华人戏剧创作者齐聚一堂,探讨创作上各地区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趁「'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台、港、大陆的小剧场工作者私下聚会,比对、交换三地小剧场的现况与心得。不论是正式的学术性研讨或是私下的畅言,剧场界已跨出自己根値的土地,开始真正的交流、扩大关心面。或许在剧场工作者不断地「松动」土壌下,华文剧场能吸收不同的养料,早日开出美丽的花朶来。 小剧场是艺术家成长、反省、实验及接受考验的地方,「皇冠小剧场」成立九年,举办过六百场的演出,在这里年轻艺术家尝试以各种的形式来实验他们的梦想,刚出炉的作品在「小厨房」里接受品尝,艺术家面对的不只是观众的直接挑战,更是自己的信心考验。以「各式各样」为名的第一届皇冠艺术节回顾九年来在这个私人小厨房里所实验过的各种剧场形式的发展,这一朶朶的小花或许仍然脆弱,却使人燃起对前景的期盼。 林静芸
-
编辑室
生命的节奏
节气的转换犹如宇宙间无声的节奏,默默地催促著大地换妆,悄悄地准备开始另一季的演出。时间的行脚踩踏著规律的节奏是支配万物作息的钟摆,岁末新春,花苞、嫩芽早已躱在乾枯的枝桠中蠢蠢欲现,虫儿、鸟类也到处嗅察著春天的讯息。「春天的祭礼」该是一场万物对天地的礼敬。 《春之祭礼》透过「巫师」史特拉汶斯基的指尖,在世纪更迭之际,以狂暴、纷乱的节奏触发了「现代」艺术家的心灵、感官,使得音乐家为之耳鸣目眩,舞蹈家为之手足无措,新的美感次序以新的生活经验重新建构,这一个世纪艺术家们的卖力演出该是人类对千年将届历史的一次礼敬! 《春之祭礼》音乐的颠覆性与不安,舞蹈的探测肢体张力,成为现代乐、舞的滥觞。一世纪来的编舞家们在历史的祭坛上以著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献舞。 在同一时间的东方,中国的知识份子也正寻著脉动的起落,想一起加入世界舞台的节奏中。赵元任先生以科学的精神,结合中国音乐的声韵与文学的音韵美,创造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艺术歌曲传唱于世。在他一百零一岁冥诞之际,教我们如何不想他对中国音乐的贡献? 从历史的舞台上,我们跳回到实际的现实中,一览台湾的表演艺术生态。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介绍过西欧、北美、亚洲各国的文化补助政策之后,针对国内戏剧、舞蹈、音乐数十个演出团体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我们期望呈现目前政府补助政策下演艺生态的样貌及经营的现况,提供给关心表演艺术人士检视文化政策时参考。 除此之外,「表演艺术生活资讯广场」也在本期隆重开幕,从平面书讯的介绍到空中艺文广播,我们希望为读者开辟一个三度的艺术空间。让生活的节奏更多样而丰富。 林静芸
-
编辑室
文化的过程
自从两岸交流以来,「观众」今年最饱眼福,除了政治舞台上双边交手,招术出奇外,几次名为「刼机」的「飞行观摩」场面惊天动地,不但真枪实弹地劳驾了大批临时演员抵台演出,电视台也不惜巨资首度动用SNG卫星实况转播,卖力配合。而在实际的舞台上,大陆的大型演出团体、一级表演艺术家也都在今年轮番登台。在这样一个热络的表面下,虽然有人乐观其成,也有人为国内表演者的工作权益受威胁而忧心,但在热度稍退的寒冬岁末,却欣见一些对本土文化的反省正刺激著艺文工作者及观众。 十月上海民族乐团来台的演出展现了异于中央民族乐团「交响化」的风格,其江南艺术的特色运用在音色、形式处理的多元化上,不但激发了国内国乐界对台湾数十年来发展的自信,同时也肯定了发展本土地方风格的决心。而这样一个比照也将在本月「浙昆」来访及雅音小集的演出中,带给我们另一次的省思。 在舞蹈方面,编舞家亲身实地走入了少数民族的族群里,走进了原住民的聚落里,不论是岷江上游三千公尺山上的羌族自治区,或是台湾山巅水湄的不同部族中,以一颗诚恳的心去面对「支流」文化里的真,再也不是囫囵截形取貌,而在这样一个「呈现原貌」的企图背后,是一分人文的省思与关怀。 对少数族群、支流文化的关注不只发生在台湾,在纽约同性恋与女性主义的主题在剧场里一再地被运用、讨论,不因这样的议题争论性大,容易制造新闻,而是剧场,作为一个检视生命的镜框,已观照到现代人的另一种生活诠释。 在时间的洪流中,所谓主流与支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稳定的关系。走向小传统、地方鄕土、弱势族群是目前艺术发展的国际性趋势,它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外在多元的形式,但是在这样一个面对、反省、再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知识份子如何以诚恳的态度去转化其精神,而这么一个过程诚如汉宝德先生所言,就是「文化」。 林静芸
-
编辑室
节目气象
如果把台湾的表演节目依音乐、舞蹈、戏剧分类,做成一个统计图表观察的话,可以发现类似天气图的有趣现象──从一月的「世界戏剧展」开始进入春雨纷飞的日子,继而初夏的「雷雨」大作,牵引「大陆气流」,带来了一夏充沛雨量,不但大表演场所里两岸剧团互别苗头,甚至出现大陆团来台对打局面,小剧场里年轻的剧团也热闹滚滚地推出新作。但随著秋天气温转凉,戏剧节目渐进入「枯水期」;至于舞蹈节目则一向是「偶阵雨」型态,虽有雷雨雹──《九歌》、「澳芭」等大制作,零星累积雨量不多,也还不至面临「休耕」;音乐类节目每月降雨量平均,但自九月开始即进入台风季节,继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圣马丁室内乐团之后,另一个暴风群就将在本月袭击台湾。 小泽征尔在目前乐坛呼风唤雨,成为最有希望角逐卡拉扬「教父」遗缺的东方指挥。虽然他在美国奋斗数十年,带领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但也得通过了维也纳爱乐的严格考验,其「大师」的地位才有了背书,更加稳固。而维也纳爱乐,一个所用的谱都经作曲家亲笔眉批的乐团,「传统」是他们的骄傲,不设常任指挥,所有客席的指挥如要博取乐团的好感与合作得凭赖真本事,因此彩排时,双方的「搏斗」招数尽出,精彩绝伦。吕绍嘉目击现场各家大师缠斗过程,作了第一手的报导与详尽分折。 除了小泽征尔外,亚裔音乐家近年来也纷纷跃上了国际舞台。早已列入大师名录的马友友,获得萧邦钢琴大赛首奖的越南华裔邓泰山,及以演奏古钢琴(Forte Paino)而在近几年红遍欧洲的新加坡华裔陈万荣,都将在本月份回到国内演出。尤其陈万荣将演奏百年历史的骨董琴,其琴音及特殊的诠释,对于习惯现代钢琴的听众来说,是个一新耳目的感受。 键盘乐器虽然外观类似,都以指尖弹奏,但琴箱内却是机关重重,所牵引的机械装置不同──或拨、或切、或敲──发出的音质与音色殊异,因而影响弹奏的技巧及音乐的诠释。除了对这些骨董级键盘乐器作一介绍外,我们也探访了国家音乐厅的钢琴室,在调音师的解说下,了解现代钢琴不同厂牌其间的性格与特色差异。 另外,十一月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的一百周年。音乐家一个世纪前的神秘死亡,留下了疑点处处,从他的信札、后代口中的查证,「真相」的公布震惊了柴氏乐迷。然而真实虽然戳破了「偶像」神话,但却更贴近现世的人心,丝毫无损艺术的伟大;重新聆听柴氏音乐中所传
-
编辑室
生日愿望
十月,对《表演艺术》的编辑室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从搬进第一张椅子在此整建辟「室」,十二个月来编辑同仁们或熬夜赶工打地铺,或让自己日夜湮没于稿堆中,而不知晨昏,不辨日月,回首这斩荆劈棘的来时路,的确是个辛苦的历程。而《表演艺术》也就像个婴孩般,在这段路程中蹒跚学步、呀呀学语,没有前例可寻,没有范本可供参考,如何让时间的表演艺术转移到平面空间精采呈现,全依赖同仁们的摸索,及文化界朋友所给予的建议与鼓励。 十月,《表演艺术》周岁生日的今天,对我来说却是个沈重的开始,这篇〈编辑室〉也是个沈重的报告,因为实地的编辑室里,黄总编辑碧瑞及与我有数月「革命情感」的另位文稿主编阎鸿亚必须暂放下编务工作,而由我与其他伙伴们继续看护这刚站稳脚步的「孩子」,一方面心中惶恐自己如何担得了如此重任,另方面深怕有负黄总编辑所托及各界期许,而战战兢兢。在《表演艺术》一岁生日吹熄蜡烛之前,我悄悄许下心愿,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这本杂志能在大家继续的爱护与支持下,茁壮成长。 这个月里,编辑同仁们心中忙著学习「独立」,手上忙著料理生日菜单,起初有点儿慌乱,但一年累积下来的编辑经验与团队默契终究发挥了效果,不但工程浩大地把从创刊号至第十一期的杂志依单元及作者分类索引,以供读者查阅资料参考,同时更将报导的触角伸向了南半球。 澳大利亚,一个没有传统捆䌸的国家,其文化的发展一如南太平洋的火山活动,不断地爆发热力。原始与现代,在这里尽现原色,欧洲与亚洲的影响在这里交融,即将来台的澳洲芭蕾便是从这样一个移民性格强烈体质中发展出来。回溯「澳芭」历史,我们索寻到了古典芭蕾的不同流派是如何在这块朴质的土地上著床、融合,并向世界舞台展现她自己的姿态。同时我们也为文介绍了芭蕾的现代流变,看现代芭蕾在二十世纪革命洪流中,在顚覆与传统的拉锯中,如何发展出与现代舞抗衡的新美学。 另外,在玉山山区的特富野、达邦聚落里,随著串串金黄小米的收成,邹族族人们以感激的心及虔诚的祭仪表达了对天地的谢意,仪式中的歌舞不是丰收的狂欢,而是与天地的感恩对话。我们的编辑同仁们也特地亲自驱车进入部落,去感受那一份丰年祭中易被人忽略的虔静气氛。 山巅水湄,原住民的文化在澳洲大陆因著政府的政策有了保存与创新的多样风貌发展,而成为澳洲文化鲜明、独特之处,反观台湾原
-
特别企画 Feature
交响曲,英伦变奏 伦敦乐团的经济奇迹
伦敦的淸晨,踢踢踏踏的马蹄声在金融区的巴比肯表演中心(Barbican Centre)响起,苏.马勒特小姐每天戴著安全帽、脚上套著及膝马靴,精神昻扬地骑著马来到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上班
-
名家访谈
美丽.敏捷.靑春与汗水 专访美国舞蹈金童帕森斯
六月十至十三日,国家剧院出现了满场的欢笑,帕森斯舞团带来了一连串的惊奇,令在场的观众「目不暇给」,从幽默的〈信封〉、〈睡的硏究〉,令人沉思的〈命运〉,充满机智与敏捷的〈捕捉〉,到靑春洋溢的〈纳辛门多〉,帕森斯展现的才气令人由衷赞叹。本刊特邀请舞蹈家罗曼菲为读者访问这位目前走红美国舞坛的金童,一探其成名背后的甘与苦。
-
英国篇
保持距离? 英国政府「给」的艺术
伦敦,在一般游客的眼中闪耀著的也许只是旧日帝国余晖,但对于艺术老饕来说,它就像一个发出陈年酒香的老瓮,醉人的艺术气息不断地自百年的酒吧、不起眼的红砖剧院里散发出来,飘散在街头巷尾。每天上百场的演出,不论露天、室内,下午场到通宵达旦令人目不暇给,在外表灰暗的城市中隐藏著的文化热力是英国人的骄傲,也因此英国人对加入欧市文化部的推动及开放艺术市场犹豫再三,「当一切都统一了,除了文化之外还有什么可以保留国家的特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艺术家的「教子偏方」 专访舞蹈家庭.音乐家庭.戏剧家庭
「给孩子最好的!」这样一句广吿词点出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心声。除了提供下一代毫无匮乏的物质生活之外,只要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使孩子「不会变坏」,或者「不输在起跑点」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剂「教子偏方」,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就在这样的供需条件下产生了。自诩现代派的父母不再为自己艺术失学而不安,才艺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艺术能力不会得自偶然,而有遗传与环境上的条件。虽然遗传的机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个先决条件;环境则指后天培养,但不局限于教室。因此,艺术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尽先天与后天优势吗?艺术家的子女是否理当继承衣钵或靑出于蓝? 在四月,这样一个温馨的亲子季节里,我们登门走访了国内艺文圈里的舞蹈、音乐、戏剧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寻艺术家有没有秘而未宣的「教子偏方」。
-
面对大师
与卡瑞拉斯同台咏叹 访三位女高音林惠珍、邱玉兰、廖雪真
与巨星同台演唱是什么滋味?兴奋!紧张!二月二十四日卡瑞拉斯的音乐会,虽然寒风细雨,广场上近两万名乐迷与场内满座的听众以最大的热情「赞助」了当晚与卡瑞拉斯同台演出的三位本国女声乐家,而她们的精采表现也博得了大家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