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琦
-
台前幕后
南台无冬,戏忆更绵延
汪其楣将于台南人剧团执导《一年三季》一戏,她表示此剧希望透过从「外地人」到「在地人」的观点,从而重新检视女性在台南的文化习俗和人情脉络中的才情与自我。然而,当面对问及「外地人」与「在地人」分别指称为何时?汪其楣则一贯笃定与坚诚地说:「两者其实都是我。」
-
回想与回响 Echo
台湾豫剧近半世纪,张岫云舞台风华六十年
张岫云六十余年的表演艺术生涯,在她卸下戏衫、潜心向佛之后,终因其不容忽视的卓越成就,与多位女弟子在海峡两岸的亮丽表现,又再度使她成为众人的焦点。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在今年一月举办的「千禧风华」两岸豫剧联演活动,是一记迟来却隆重的注目礼。在国立戏剧艺术中心成立前夕,面对诸多问题喧腾未定的局势,在此回顾张岫云与台湾豫剧的发展轨迹,更有其积极性的历史意义。
-
戏剧
荤腥不忌的「正宗南台湾」作风?
多处场景转换时失焦的情境切换,显得演员舞台专注力与训练的不足;部分充满娱乐氛围、但形式与内容两相歧异的夜市歌舞秀口味,非但无法令人认同此为「正宗南台湾」作风,反将通俗化的生活场景一路推向庸俗化的高峰。
-
戏曲
再生抑或支解?
《七品芝麻官》之所以成为一出豫剧经典,就在于豫剧名丑牛得草的改编手法,已不仅限于「修剪」,还有其他精神意涵的挹注、多场演出经验累积的反刍等等。拼贴式的敍事结构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而言,恐怕不会被视为传统剧场中前卫的亲和力展现,反而会是彼此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的巨大鸿沟。
-
大陆剧场
豫剧的「希望」
「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是在南街村经济高速发展、村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成立起来的,之所以起名「希望戏曲学校」,乃是有「援助希望工程,从事文化扶贫」的意思;另一方面,它同时也负有为南街村文工团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使命。
-
座谈会
教育暧身.港都发声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行之有年的「话剧竞赛曁观摩展」,因为几年来参赛剧团普遍成绩不理想比赛失去实质意义,今年暂停办理,取而代之试办了「戏剧教育剧场推广计划」;在校园中的巡演成果受到肯定之余,却也凸显了高雄在地剧团生态的沈疴。
-
游艺场 ART SPECE
伺伏在港都文化生活底层的潜潮暗涌
这是一个处于地下室,结合了剧团、表演厅、排练室、视听室、展览厅与交谊厅等功能的剧场空间,一则因为地理位置的座标联想,二则冀愿南方文化深植的企求,这个剧场的名字就叫做「南风文化底层」。
-
现象视察
催生一场硏讨会
要了解此次硏讨会的缘起始末,就不免会把焦点集中在此次担任承办单位的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本刊访问到系主任廖美玉与筹备委员马森详尽地描述了催生的过程与其对此次硏讨会的观察和回应。
-
现象视察
背负与跨越
当我们目睹且参与了台湾现代剧场在二十世纪末最后的一场硏讨会之后,即便许多要求与期待硏讨会修正改进的声音此起彼落──诸如硏讨会的主题分类与命名、论文的搜集对象与顺序安排、论文讲评人与发表者组合的适当性,甚至是论文发表与讲评讨论互动交流的时间分配等技术细节等等;然而,也肯定了剧场/戏剧活动在台湾的历史价値体系上需要不断地被重新思考的事实。
-
爱戏一族
不断寻找自我角色的辣妈妈
对这群走出家庭的「辣妈妈」而言,剧场也许便是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地方。因为在剧场,所以这群辣妈妈们可以勇于扮演她们平时所不能扮演的角色,甚至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纾解与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