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
-
柏林
古月描绘洪荒,共舞风土火水
当今欧洲所盛行的古乐与现代音乐,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如果说现代音乐以精准的记谱法让演奏者能够呈现作曲家所要的复杂音符,则外貌单纯的古乐乐谱便十分严酷地考验著演奏者的诠释功力。如果说现代音乐在音乐语言上进行各种实验与发明,则演奏古乐所要求的乃是熟习数百年前的传统,将当时的音乐语言运用自如,终能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里树立个人的演奏风格。
-
艺知平台
这群流传千古的精神病患们!
昆剧《琵琶记.吃糠》里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来自极度的贫穷,但也可以诠释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马克白夫人,她虽然是莎翁笔下的戏剧人物,却比真实世界中任何一位强迫症病患更为著名;歌剧《伍采克》里的医生总梦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终究是一种狂躁偏执行为;而《蟠桃会》的孙行者兴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态,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
现象‧现场
要重新调味,也要尊重原味
文化交流固然是件美事,但必须认清艺术观念的不可翻译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隔阂,甚至有欣赏的障碍(用功的观众可以克服障碍),其实不是坏事,相反的,它反映著多元的世界文化与各个文化的主体性,这在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潮流中,是弥足珍贵且重要的观念。
-
柏林
仲夏夜花园与蛮夷舞曲
颇具现代感的柏林爱乐能不能演奏出道地的古乐呢?由克利斯堤指挥柏林爱乐所演出的巴洛克歌剧之夜,乐评界以「魔法」、「烟火」、「无重力状态的梦境」等字眼,毫不保留地予以赞扬,今年二月,克利斯堤亦将率领其创办的繁花古乐团(Les Arts Florissants)光临今年度的香港艺术节,搬演相同剧目。本刊特邀柏林特约作者为这波古乐风潮留下见证,也让亚洲的乐迷先睹为快。
-
剧场思考
回返人间的新「扮仙」
昔日的扮仙戏都是以「官话」演出的乱弹戏,「神圣/世俗」就像「大官/庶民」一样,两者保持著一定的距离。不过,时代在变,仙界的语言、唱腔也在变,荣兴剧团的《八仙庆贺》运用了三脚采茶戏与京剧武戏的表演程式,重新赋予乱弹扮仙戏新的生命,成为一出兼具功能性与娱乐性的客家大戏。
-
戏曲向前走
挥洒通俗近人心,台湾乱弹有看头
除了历史剧之外,乱弹戏也像其他的花部戏曲一样,以直入人心的通俗性打动观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家庭剧与小戏,这些剧目的表演风格或细腻写实、或滑稽咸湿,笔者认为可能比正统的乱弹戏更具有推上现代舞台的潜力。
-
戏曲
戏曲DNA的拆卸与拼贴
《变》就好比是将京剧的DNA拆下片段,与爵士鼓、新诗、国乐等做些「基因拼贴」,造出一段段小巧的新作品,所陈列的是形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非呈现一出有头有尾、有血有肉的戏,距离魏海敏想要开创「中国新歌剧」的心愿,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因为:戏曲的程式性、复制性与适应性有如生命体,而新生命的发育却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
-
柏林
威尔第歌剧在柏林
柏林市国家歌剧院在巴伦波因的领导下,以华格纳的歌剧为重点,近年反而是另外两间歌剧院比较常演出威尔第的歌剧。喜歌剧院在二次大战后歌剧导演的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的制作比较前卫,常扬弃写实的布景。由著名的Harry Kupfer所导演的《茶花女》是个叫好又叫座的制作,舞台上镜子的灵活运用令人惊艳,茶花女死前与爱人的对唱,中间隔著开阖不定的镜面,她竟然是在跟自己所想像的幻影诀别!她倒地时舞台天旋地转,瞬然间台上归于一片孤寂,陪伴红颜的不过是半抹冷光。Kathrin Kegler设计的《唐卡罗斯》舞台简洁冷峻,上场门翼幕向舞台延伸为巨大的黑色屛风,边缘露出暗红的半透明压克力板,像血刃般贯穿全剧。 德意志歌剧院拥有先进的剧场设备,由资深导演Gotz Friedrich制作的《阿依达》及《法斯塔夫》传统精致、赏心悦目,在《茶花女》中他运用倒叙手法,前奏曲响起时女主角便已卧病于惨白的床上。Friedrich辞世前一个月首演的《路易莎.米勒》成为他最后的作品,意义特殊。相较之下,锐意革新的导演Hans Neuenfel对于歌手在表演方面的要求则严苛得多,舞台上常会出现令人惊愕的画面,于二〇〇〇年二月首演的《那布果》引起正反两极的评价,舞台上黑黄相间的蜜蜂合唱队与向日葵展现了导演的幻想力,抑或荒诞不经的嘲弄,观众最后回报以激烈的喝采、尖叫与嘘声。上述这些制作都将在这次的威尔第音乐节中上演。 文字|蔡振家 柏林洪堡大学音乐研究所博士生
-
柏林
群魔乱舞,威尔第在柏林
在著名的梦游场景里,舞台中央微凸的小丘上开启一方小洞,马克白夫人掀开孔盖露出上半身,以种种抽象的姿势诠释梦呓的唱词,令人觉得她好似从头壳顶端蹦出的一道邪念,蠕蠕而动;当音乐进入最急板,「开了锅的乐池」中升起袅袅青烟,白发苍苍的指挥舞动手势,竟也似乎染上了一股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