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的角色以人偶表现,没有过多的「演技」,造型简约的老兵爷爷在台上却让人目不转睛。(林筱倩 摄 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 提供 )
ARTalks 发人深省的「新南向」

无独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尘.望乡》

剧作家其实更像是藉著外劳的眼光,揭露了台湾这失落的廿年。年轻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养,弱势被边缘,新住民被歧视,以往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曾经高喊的民主人权,眼看著正在无声地消蚀中。《微》剧终了,丧父后孑然一身、无家无亲的女儿最后能够倚靠的,竟是已返国的越南女工!最后她成了那个来到他乡异国,必须重新学习站起来的角色,这样的安排颇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观照。

剧作家其实更像是藉著外劳的眼光,揭露了台湾这失落的廿年。年轻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养,弱势被边缘,新住民被歧视,以往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曾经高喊的民主人权,眼看著正在无声地消蚀中。《微》剧终了,丧父后孑然一身、无家无亲的女儿最后能够倚靠的,竟是已返国的越南女工!最后她成了那个来到他乡异国,必须重新学习站起来的角色,这样的安排颇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观照。

无独有偶《微尘.望乡》

10/27~29  台北 水源剧场

第一次观赏无独有偶工作室的作品《Yoko洋子》(2015)就曾让我热泪盈眶。该剧取材自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而知名的日本女作家佐野洋子生前最后的散文集《无用的日子》,由女演员王琄饰演这位因罹癌而被医生宣判只剩两年岁月可活的老太婆,如何颠覆一般人的想法,以消极而不消沉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最终回。全剧中人偶适时穿插,与真人的互动效果不仅没有削弱故事的严肃性,反而让许多欲言又止的人生况味显得更加深刻,让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多重叙事有了令人惊喜的层次。

去年无独有偶工作室与拾念剧集合作推出的《蓬莱》,更是让人眼睛一亮。改编自《山海经》的这出音乐剧,除了编导李易修的剧本与唱词精采之外,人偶与面具的操作更是全剧不可或缺的要素。上古神话的怪诞幽远神秘,竟可不假灯光布景来召唤,单凭偶剧的加入就将观众带入想像的国度,偶剧的艺术性再次获得了提升。如果任何人还以为偶剧都只适合童话或亲子剧场,这几年无独有偶工作室的表现早已颠覆了这样的印象。

再一次拓展了偶剧与真人同台的疆界

最新的这出制作,由詹杰编剧的《微尘.望乡》,又再一次拓展了偶剧与真人同台的疆界。因为这次既不是古典神话改写,也不是日本女作家的回忆独白,而是更贴近台湾生活、反映社会小人物生活的「写实剧」。

不容许幻想成分,没有夸张变奏的空间,就是扎扎实实演出越南看护、失智老人与老人单亲抚养成人、如今穷忙单身一肚子怨气的女儿,这三个人之间共同生活的日常。这是一次新的挑战,而这出戏在深刻的剧本、加上该团特有的偶剧美学的联手之下,甚至还超越了许多类似题材的全真人演出。

这些年移工、外配、外劳看护的题材在戏剧与文学中并不少见,但是即使像是公共电视的金钟剧都往往让人觉得失真,过于政治正确或说教,尤其是所有演出病残老人的演员都「演」得太过卖力,我们无法不意识到演员本身是健康正常的,「演出来」的结果,一不小心就会踏到剥削弱势的地雷,甚至可能让从没经历过长照重责的观众,对老人处境产生抗拒的反感。更不用说,舞台剧不同于电影,真找来一个八十几岁的老演员,如何能不靠事后剪接,在台上不忘词也不会体力不支?(之前就看过一出作品,舞台上的老人竟由年轻演员化老妆担任,说服力大打折扣)

但,无独有偶这次克服了这个障碍,老人的角色以人偶表现,没有过多的「演技」,造型简约的老兵爷爷在台上却让人目不转睛,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呈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状态,「偶」本身就带有不能自主与无能为力的隐喻,与角色处境合而为一,特别令人动容。而无独有偶的演出向来充满了手作感,如在《Yoko洋子》中,每次换景都是由检场上台擦掉之前黑板,重新手工粉笔临时画上,这样的「简陋」碰到对的题材就会成为意想不到的优势。《微尘.望乡》中的失智老兵与精打细算的女儿,他们拮据的生活条件在舞台上不需要用太多的道具来勾勒,演出过程中物尽其用与一切从简的创意,既是剧场风格,也是生活的诠释,如此的结合可以说达到了加成效果。

透过外劳眼光揭露了台湾这失落的廿年

詹杰的剧本跳脱了从台湾观点把外劳当成「他者」、「弱势」来处理的迷思。外劳不标准的口音,在戏剧中常被当成了笑点,甚至把国语说不好当成脑袋不灵光的设定,殊不知,这些外佣看护可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南征北讨,有的住过香港,有的工作地曾在新加坡,或是沙乌地阿拉伯,搞不好比许多台湾人还更有国际观。

这一回《微》剧中的越南看护就是一个能干聪明的角色,察颜观色之余对性格乖僻的女儿多有提点,让我们看见像这样离乡背景的女人,对生活的认知也许正是台湾六年级以后的一代所欠缺的。剧作家其实更像是藉著外劳的眼光,揭露了台湾这失落的廿年。年轻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养,弱势被边缘,新住民被歧视,以往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曾经高喊的民主人权,眼看著正在无声地消蚀中。《微》剧终了,丧父后孑然一身、无家无亲的女儿最后能够倚靠的,竟是已返国的越南女工!最后她成了那个来到他乡异国,必须重新学习站起来的角色,这样的安排颇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观照。

「南向政策」新口号会不会成为自我感觉良好的幻影?我们与这些曾输出劳工到台湾的南岛国家,在下一个十年,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关系?在亲情伦理剧的背后,《微尘.望乡》讲述的更像是我们隐隐有感、却又难以启齿的一种共同茫然,无怪乎全场总可以听见啜泣不断,但绝对不是因为这是一出催泪的八点档。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新艺术奖,邀请九位不同领域的提名观察人,搜集、发掘,深入研究各种面向的当代艺术展演,并于网站发表评论,本刊精选单篇刊登。如欲读更多评论,请至ARTalks专网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