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相關文章 29 篇
  • 那個劇團於2014年在321巷藝術聚落演出《綠洲MOVE ! _ 遮》。
    特別企畫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

    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亦曾有相似的標幟。然而,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包括表演藝術個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動度,時至今日,返鄉或出走、駐地或移動,於近30年來劇團生態中的「地方性」指標,早有各種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單一選擇題。 從在地生根開始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華燈劇團」,源起於當時天主教神父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當時地方稀少的藝文活動,滋養了在地青年學子心靈,並不斷組成各種藝文社團,後來看到台北小劇場運動蓬勃新興,派員前往蘭陵劇團研習,1987年籌組成立劇團,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許瑞芳、李維睦、邱書峰、蔡明毅(蔡阿炮)、謝汶錡(阿嬌)等人。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接著,1992年獲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大幅穩定成長,強調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劇場,以風土故事為創作題材的台語演出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現通稱為「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鮮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於劇團成立了台北辦公室,引發了各方高度熱烈關切「台南人劇團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實上,時隔10年後的今日回看這個話題,回歸個別劇團的層面而言,應屬2000年後因應創作核心成員和相關表演製作成員組成地緣背景變

    文字|楊美英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戲劇 冷酷又溫柔的「手術」

    《搞砸的那一天》 切片人生、縫合心靈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即將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推出《搞砸的那一天》,從形式與媒材著手,挑戰當代偶戲的可能性,讓操偶台成為解剖台,拼貼音樂與視覺投影,剖開現代化社會的病徵。 從進手術房的那一天開始 雖然《搞砸的那一天》是回應社會的議題之作,初始發想實來自藝術總監與導演鄭嘉音的手術經驗。鄭嘉音原本是健康寶寶,很少進醫院,卻因為子宮肌瘤,在50歲生日那一天被推進開刀房。一進醫院就得被開腸剖肚,而身體被挖開這件事,對她的生命產生了不同的震撼感,也興起了以人體為主題的作品念頭。 在醫院的時間也讓鄭嘉音對醫療器械產生「迷戀」,總是把握時間東看西看、進行觀察。冰冷的手術器材與等待手術的人體,讓她聯想到偶的身體:「對比到偶戲,我們會創造一個肉身 ,肉身擺在那就是肉身,要靠操偶師去操作才會有生命。」但人的生命不僅止於物理性的消化呼吸排泄,更重要的是思想與靈性層面,所以操偶師除了要模擬人體的真實,更要詮釋角色的個性與性格。這些連結,讓鄭嘉音深深著迷。 發展過程中,鄭嘉音由人體運作進一步聯想到社會關係:「人體每一個部件和器官都像一個小社會,所以就想蒐集眾人的故事,讓故事匯集在這樣的人體內部。」於是,她協同文本創作郭品辰,開始整理不同的網路新聞,以及Dcard和PTT的文章,跟演員一起閱讀這些資料。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8
  • 你是否好奇戲偶是如何製作的呢?在「國際偶戲職人學校」課程中,都將學習到這些內容。

    偶。是大未來! 台灣全方位「國際偶戲職人學校」即將誕生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耗資千萬,以將近10年時間用心打造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常態性作為偶戲人才培育基地,同時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家們前來駐村創作,發展成一個極為成熟的當代偶藝創發交流平台。近年,有感於全球劇場工藝人才大量流失,無獨有偶率先提出自身研發20年以上專業偶戲教材為基礎,號召國內當代偶戲菁英齊心合力共同研究、創編偶戲專業教材,這群人更將親身投入教學,為台灣創建出全方位的「國際偶戲職人學校」。

    文字|張震洲
    2022/08/22
  • 真人與光影在舞台上共演,圖為《剪紙人—明河之歌》排練現場。
    戲劇 偶戲結合歌仔戲 演出舊作新面貌

    《剪紙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現實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臨生死交關之時,是最難的抉擇。勇於嘗試新媒材並不斷挑戰各式跨界合作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其2010年發表作品《剪紙人》,透過剪紙窗花、杖頭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為素材,與大人小孩一起討論難解的離別課題。首演後好評不斷,多次進行海外巡演,也獲得戲曲創作者游源鏗讚賞,認為有發展為戲曲的潛力。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6
  • 戲劇 科技虛擬vs.自然實體 「偶」現奇幻夢境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穿越真實的邊界》

    在台灣宜蘭生根發芽並走向國際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劇團於2019年成立滿20周年之際,大手筆投入人力經費,邀請以詩意與暗黑童話為風格的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Figuren Theater Tbingen)合作,費時3年完成跨國作品《穿越真實的邊界》。由從東方的《山海經》與西方波赫士《想像的動物》兩本經典出發,摸索各式材質與操偶的可能,打造屬於現代虛擬與自然共存的社會裡,遊走在恐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奇幻夢境。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3/31
  • 布袋戲演師柯世宏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戲演師

    柯世宏 一個快樂演布袋戲的人

    「布袋戲不是塑造出來的一門藝術,它是我的真實生活。」柯世宏如是說。彷彿呼應著其家族戲班名「真快樂」,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那些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背負三代家傳事業開創新局、以當代美學衝撞傳統的掙扎。「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快樂地把布袋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文字|白斐嵐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鄭嘉音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年級

    鄭嘉音 偶的打破與創造 與劇團一起成年

    今年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的廿周年,一個劇團的「成年」,也標誌著該團藝術總監鄭嘉音創作之路的「成年」。一路走來,她與劇團夥伴們翻轉了人們對偶劇的想像,多樣的創作形式、國際偶戲村的大膽經營,一次次沒有前例的挑戰,回首過往,銘刻在她心中的成長轉折,有的是合作者引路的工作思考,有的是對劇場「語言」的翻轉想像,站在當下,仍有必須面對的議題與門檻,跨過「成年」,她仍將與劇團攜手走向未來

    文字|吳岳霖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2019利澤偶聚祭開幕式茶會現場。
    回想與回響 Echo

    連結與深化:一個藝術節的偶師之心

    在藝術對談裡,除了血緣連結的偶戲家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也因偶戲被凝聚,因為相同又相異的創作語彙而成為另一種家人──那是作為製偶手藝人與操偶表演者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或許因為創作者或多或少都得「退居幕後」,讓物件先行表露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翻轉投射不同的想像,於是在這裡交流的作品與創作者,都有種靠近的溫柔,沒有區別地共同交流著。這也回應到了一個「偶戲村」的想像,藉由偶戲,共同生活在一起。

    文字|黃馨儀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微塵.望鄉》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
    戲劇

    以「家」為起點,走出新局

    全戲未以過於戲劇化的貫穿事件來處理主角莉莉的問題,反而將之暗藏於許多日常片段裡,這些日常與平淡成了全劇底色,讓詼諧、夢幻與回憶的色彩偶然出現的時候,更顯得斑斕而可貴。整場下來,細膩而不耽溺,溫情而不濫情,並且充滿著類似現場集體創作的能量,使物件劇場的敘事形式兼具感動、張力和深度,就許多層面來看,都可說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

    文字|吳政翰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穿你穿過的手套》
    藝術節 2018利澤偶聚祭

    與偶相伴 來趟藝術村的輕旅行

    由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所舉辦的利澤偶聚祭,將在十一月中的週末連續舉行三天,這次仍邀請國內外精采偶戲演出,還有藝術對談,以及延伸到利澤老街的藝術家市集、魔幻箱劇場等。秋高氣爽的時節,來趟輕旅行,與偶散步看戲,愜意又自在。

    文字|陳茂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此劇在傳統掌中戲與當代偶劇間更精采的融合,是化無形空間為有形之偶的手法運用。
    ARTalks

    度化無形之偶──《孟婆.湯》

    傳統戲偶的程式身段,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無物不偶」的現代偶戲理念,不但在表演上相輔相成,更適切地化無形為有形,具體呈現角色之內在心境與外在空間。如劇末,偶師退場,獨留孟婆/冥河之偶高掛空中,再頓時墜落回歸布幔一片,彷彿暗示著偶不只是敘事人物,更讓看不見、觸不到的時間空間得以乍現,如詩如幻之須臾瞬間。

    文字|白斐嵐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雪峰村上的惡人廟》透過多元形式來說故事。
    戲劇 無獨有偶《雪峰村上的惡人廟》

    在「妖」與「形式」中 探問被壓抑的心魔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春季新作《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導演鄭嘉音與編劇沈琬婷試圖透過妖怪、怪譚的故事,做一齣給青少年看的戲,熱血好玩之外,也同時探討人的「情緒」與「心魔」這件事。始終在挖掘各種形式來說故事的鄭嘉音,將透過由摺紙藝術所研發造出的人、妖、獸偶的組合,特別的服裝、光影及融合了電子迷幻搖滾與國樂器的強烈音樂風格,帶領一次劇場的驚奇之旅。

    文字|洪信惠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老人的角色以人偶表現,沒有過多的「演技」,造型簡約的老兵爺爺在台上卻讓人目不轉睛。
    ARTalks 發人深省的「新南向」

    無獨有偶工作室作品《微塵.望鄉》

    劇作家其實更像是藉著外勞的眼光,揭露了台灣這失落的廿年。年輕人低薪,老人得不到安養,弱勢被邊緣,新住民被歧視,以往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曾經高喊的民主人權,眼看著正在無聲地消蝕中。《微》劇終了,喪父後孑然一身、無家無親的女兒最後能夠倚靠的,竟是已返國的越南女工!最後她成了那個來到他鄉異國,必須重新學習站起來的角色,這樣的安排頗有另人深思的自我觀照。

    文字|郭強生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微塵.望鄉》結合光、影、偶、人、物,搬演新住民與移工為主題的家的故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一個家中 看見潮汐般的島嶼人物故事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

    文字|洪信惠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文字|李英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剛在元宵節舉辦的「走尪」遊行活動現場。
    焦點專題 Focus 移居宜蘭

    無獨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來在此創造

    二○一三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了能有將製偶工廠、排練場、辦公室、推廣空間合而為一的空間,選擇移居宜蘭利澤,交換的是用一團資源與人力來創建、營運國際偶戲藝術村,卻也翻轉了劇團經營與創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戲創作、教育推廣、國際偶戲交流,更落實與在地互動,除了在社區、綠色博覽會演出,亦增加試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後辦座談邀觀眾自由交流,並以宜蘭文學、傳說入戲,與地方文化結合,打造「偶」的未來

    文字|吳思鋒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國家文藝獎得主出爐 編舞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獲獎

    【台灣】 國家文藝獎得主出爐 編舞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獲獎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於2016年12月15日,由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正式公布得獎者,分別為:小說家李永平、藝術家吳瑪悧、舞蹈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建築師潘冀。 其中舞蹈家何曉玫的得獎原因為「創作直指歷史與文化環境下的生命樣態,探究當代人潛藏的內心世界;舞台視覺結合多媒體與裝置藝術,風格獨樹一幟;近年為台灣新生代旅外優秀舞蹈家搭建平台,引入國際最新風向,開拓台灣舞壇視野。」北管藝師莊進才的得獎原因則為「為北管表演藝術翹楚,精擅各項樂器操作,亦是跨界於歌仔戲的全能藝師,畢生投入北管技藝,年高八十,至今仍演出不輟、推廣與傳習不斷,為台灣近代戲曲史中甚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2016年擇期舉辦「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分別贈予得獎者獎金一百萬元及獎座乙座。 國藝會公布各項重要獎補助名單 推動藝文邁向國際 國藝會在2016年12月18日發布多項策略性方案獎補助名單,除常態補助外,更有各類重要專案補助,展現積極推動藝術家與藝術家團體邁向國際的強大企圖。項目包括:「2015年國際文化交流第七期」、「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視覺藝術策展專案」、「2015策展人培力@美術館」、「紀錄片導演國際發展專案─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等。 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今年轉型為「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鼓勵表演藝術團體及藝術家製作推廣優質作品、強化網絡連結能力、投入國際深度交流與長期合作。 2016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開始徵件 文化部即日起徵選中小型表演團隊參與英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夏季公演《賣翅膀的小男孩》、《快樂王子》

    無獨有偶工作室是國内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爲發展方向的團體,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的創作,致力於推廣與創意敎學。 《賣翅膀的小男孩》針對低年級及幼稚園的親子而設計。戲中動物角色如蜜蜂、鴨子、黄鶯將被賦予獨特的個性,表現感恩、惜福、善體人意等 EQ 生活課題。節目並由故事姊姊帶動,平撫小朋友進入劇場後緊張的情緖,而能更加投入台上台下的互動。 《快樂王子》則是改編自王爾德的故事,藉由不同角色的心境表現、施與受及短暫與永恆的意念探討,導演將採故事者與戲偶穿挿演出的方式,反映人性的不同切面,還有說故事者本身的心境投射。 《快樂王子》的佈景設計以二十世紀初的北歐小鎭爲主要風格,將有多功能的設計,如雲端將有影子戲呈現快樂王子雕像所看到的民間生活、如立體書般的戲台可變換不同的場景,還有精巧的機關設計。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影窗内的天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邀請澳洲的偶戲名家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演出《影窗內的天空》。 節目將由〈斷橋〉、〈椅上人〉、〈獅與蠅〉、〈魚戲〉、〈沉思者〉等二十餘個光影戲小品組成,其影偶設計精巧、富機關變化,且全劇操偶、吟唱、口技等全由布萊蕭一人完成,創意十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王琄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文字|陳茂康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