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宗龙(刘璧慈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云门舞集艺术总监

郑宗龙 以舞为道,用身体坐看世界的快(上)

云门舞集《关不掉的耳朵》

2025/10/23~24  19:45

2025/10/25~26  14:45

台北 国家戏剧院

 

2025 NTT遇见巨人云门舞集《关不掉的耳朵》

2025/11/7  19:30

2025/11/9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2025 云门舞集《关不掉的耳朵》

2025/11/15~16  14:3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歌剧院

与郑宗龙相约云门,他一身黝黑,说是昨天才刚从「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带领云门舞者演出《定光》与几场推广活动回来。神情虽显旅途的疲惫,谈话上却反而轻松爽朗。或许是濑户内的烈日晒得他一身松,也可能是接任云门艺术总监近5年的历程,他的身心在各种周旋中逐渐找到自在的方向。

不过,说5年是仅就可见的转变点而言。2020年他正式接手云门,但早在2017年底林怀民就已透露两年后云门将交棒郑宗龙,所以这重担最少得算个7年吧。而这之前,他不仅在独立创作上如《在路上》(2012)获台新艺术奖肯定,更在云门平台上创作了《一个蓝色的地方》(2013)、《来》(2015)等展现其优异编创能力的作品,更不用说2016年那脍炙人口并巡回欧美多国的《十三声》。再有才华与累积的艺术家,接下云门这个年过半百且享誉国际的庞大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压力。

云门舞集参与今年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于8月23日在百年农村歌舞伎舞台演出《定光》。(Shintaro Miyawaki 摄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提供)
艺@展览广告图片
《乐典01 ─ 马水龙》CD广告图片

身体,在一个高速搅动的时代下

2019年,是宗龙接手云门的前一年。那年,他创作了《毛月亮》,也是我们距离这次之前的最后一次碰面访谈。那时他聊到社群媒体、影音平台对于人们注意力的强势包围。而他也无法幸免于此,「我每天排练完回家也是滑手机滑到天亮啊」。当时我以为《毛月亮》就是一次性地反映这个社会现象,但现在回想,接任的庞大压力可能也隐隐驱动著人逃进一方萤幕里。于是,《毛月亮》里的舞者狂躁舞动对抗舞台上巨大萤幕,除了映照当代社会不可逆的集体现象,也可能与他内心渴望抵抗与手机世界的无名黏著力有关。

新冠疫情时代开始,每个人似乎有机会稍微拉开距离。宗龙搬到了三芝山上,听著虫鸣鸟叫,观察光阴流转,也体会万物生长。山上生活的浸润,让他想著身体回到自然去重新感受与学习。所以,在《毛月亮》后的《定光》(2020)出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间感。《定光》里最美的是那白墙上的一抹如云彩又如雨后阳光折射的绚彩光影,缓慢变化著。舞者在人造感十足的白墙之内,试著体会墙外的世界,身体如虫、如鸟、如兽般地运动著、呼吸著。

当我们以为,新冠疫情带来突如其来的生活型态,可能是碎片化生活的救赎时刻——但没有。解封后,当代加速度的洗衣机如常运转,当代人继续被卷进资讯过量、影像过量、专注力却薄得可怜的时代氛围中。就像2025年的这次造访郑宗龙,他同样提到「一离开排练场也是滑手机滑不完!」不过他自认幸运的是,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舞蹈本身即是要求高度专注力的一种艺术实践。许多事情虽然瞬息万变,「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变的,你若无法专心基本上就无法跳舞。」郑宗龙如此肯定地说。云门所提供稳定而完整的创作环境,支持著他对于舞蹈身体的高敏感度以及对于创作的坚持。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郑宗龙(刘璧慈 摄)

于是,若说有什么关注是在他创作脉络中不变的提问,那便是他提到的「身体在一个快速搅动的时代下,其感受与传递是否有落差?」换句话说,即是身体如何能够在感受与表达上,维持某种高敏感度的品质?人的专注力在对抗什么?在什么之间摇摆、晃动著?这份关心,不仅默默地推动他的创作思考,闪烁于每个作品中的舞蹈身体中,更在他生活中身体力行著。

记得过去在一次访谈中,郑宗龙曾提及他有打坐、抄写经文的习惯。这次再问到「还打坐吗?」他先是答道:「很久没有坐了,心烦意乱。」面对创作与机构领导的日常,不心烦意乱大概也很难。不过接著他又给出一个可能更贴近现况的体悟:「我尝试不将打坐视为一个形式,而是一种状态。每天有一些些的时间活在那个状态里,活在当下,只看见树叶在动、头发在飘。而不在意所谓打坐的形式,希望让这种状态可以更流动一些。我之前比较控制,强迫自己,用一种比较约束自己的节奏打坐、抄经。现在是有需要的时候就坐,感觉到杂乱的时候让自己安静一下。状态比较流动。」同样的,他也不太约束舞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静坐,而是「找到自己安静下来、心稳下来不浮躁的方式。把神叫回来的状态。」

〈郑宗龙  以舞为道,用身体坐看世界的快(下)〉

郑宗龙

生于台北艋舺,2002年毕业于北艺大舞蹈系后加入云门舞集,2020年接任云门舞集艺术总监。他的创作融合街头生命力与诗性想像,曾以《在路上》获西班牙MASDANZA 编舞大赛首奖及台新艺术奖「年度表演艺术奖」。代表作《十三声》探掘台湾庶民文化,全球巡演引起热烈回响。2019年后的作品如《毛月亮》、《定光》、《霞》、《波》等,不断拓展舞蹈与音乐、自然、科技的边界,获国际媒体盛赞。2020年入选为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的「50位当代编舞家」。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14 ~ 2026/01/14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