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利安.佛格尔《陶瓷马戏》(Philippe Deutsch 摄 阿劳马戏艺术节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劳马戏艺术节现场(一)

物质的多重宇宙

关于2025阿劳马戏艺术节

阿劳(Aarau),位于苏黎世与巴塞尔之间,阿勒河畔(Büren an der Aare)的一个中世纪小城,人口仅两万,却拥有一个节目品味不俗、策展视野鲜明的马戏艺术节(Cirqu’ Aarau Festival)。这个创立于201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艺术节,以旧马术训练场(Alte Reithalle)为基地,演出遍布整个小镇,从老城广场、教堂、美术馆,乃至河岸湖面,都成为马戏演出现场。今年为期10天的活动,总计70场演出与26项制作,吸引了超过11,500名观众,创下近30%的观众人数成长新纪录,几乎所有场次皆告售罄,证明了艺术节过往所缔造出的口碑效应。

虽然没有特定的策展主题,但艺术节大多数的节目聚焦于物质与感知的探索,从朱利安.佛格尔(Julian Vogel)的陶瓷所象征的脆弱与失控,到约格.穆勒(Jörg Müller)与布料共舞所展现的呼吸与共鸣;从Sacékripa团队在水中寻求平衡的诗意幽默,到罗纳多马戏团(Circus Ronaldo)父子在日常物件中传承的温暖与哀愁;最后以法国当代杂技团Cie XY与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透过身体构建的集体信任与协作压轴,漫游在物及其所创造的多重宇宙。每一件作品都超越了单纯马戏的技巧展现,令人得以窥见当代马戏的发展趋势。

约格.穆勒《Ama》(Philippe Deutsch 摄 阿劳马戏艺术节 提供)

当危险成为一门艺术

演出以一长串鼓声揭开序幕,悬挂舞台正中央的陶瓷球高速旋转,仿佛宇宙中心,万物随之运行。瑞士艺术家朱利安.佛格尔如同一人乐队的指挥,踩踏倒装脚踏车与轮滑,奔驰穿行于场上,敲击钹片、触发声响回圈,让瓷盘在直立杆上维持转动,还要与陶瓷球展开一场身体与重力的追逐赛。过程中,盘子在清脆声响中接连破裂,每一次的碎裂都牵引著观众的情绪,使其紧张焦虑却又期待不已,正是这份他称之为「快乐的压力」的悬置感,操控著整场节奏。

佛格尔的《陶瓷马戏》(Ceramic Circus) 始于一个提问:「如果杂耍的道具会碎裂,那会发生什么事?」出身于荷兰蒂尔堡马戏与表演艺术学院 (Tilburg) 的他,作品长期关注物件与材料。他曾说:「我的作品总是从材质开始,尤其是那些会碎的东西。」在学期间,他开始接触扯铃,扯铃的形状让他联想到厨房常见的器皿,进而选择了陶瓷这个材质,并由此展开了关于「脆弱性」的思考。他将陶瓷的易碎,与马戏表演的高风险连结在一起,创造近乎崩溃边缘的状态,看似失控,却又被精准掌控,所有失衡,都是算计的结果。危险,在佛格尔手上,成为一门艺术。

岛影琴深:余晓怡管风琴音乐会广告图片
Sacékripa《漂流小丑》(Philippe Deutsch 摄 阿劳马戏艺术节 提供)

一块布的动态雕塑

老城的教堂中,一块布以数十条细绳悬挂于高空,在德国马戏艺术家约格.穆勒的细腻操作之下,逐渐展现柔软、张力、扩张与收缩的不同姿态。它像是一件动态的雕塑作品,不断变换形态,时而如流动的气体、时而如悬浮的云朵,时而飘逸如风,时而汹涌如巨浪。除了布料本身,身体、空气、场域,甚至声响,都是穆勒用以调度的表演元素,而在场的观众,不仅是这场动态场景的目击者,也随著布料的起伏动荡,一同共感呼吸,产生一种不需语言的情感连结。

穆勒是一位以实验与探索为导向的杂耍艺术家,在过去20年里不断拓展杂耍的边界。代表作《Mobile》中,五根铝制长管既是道具,又是乐器,更是空间装置,在他的丢掷、抛接、敲击下,创造出杂耍运动的立体构图、动态轨迹,同时发出如巨大风铃般的和谐声响。这次在他与音乐家贝特朗.沃尔夫(Bertrand Wolff)共创的新作《Ama》中,不见一招一式,将马戏语言升华内化,深入探索人与物的关系,构作视觉与听觉的风景,带来如同当代艺术纯粹、沉静,冥想般的观看经验。

罗纳多马戏团《是我吗》(Philippe Deutsch 摄 阿劳马戏艺术节 提供)

不平衡的喜剧

Sacékripa的《漂流小丑》(Surcouf)是一出以水为舞台的小丑秀,演出就在湖面上之。一艘不断摇晃的船上,两位小丑为了在摆荡中寻找平衡,彼此推挤、跌倒、坠入水面,再度爬起。「不平衡」成了推动演出的动力,各种惊险时刻,总能在最后一刻稳住重心,让观众的心情犹如洗三温暖,在惊呼与爆笑之间来回摆荡。经过了一番努力与适应,从试图抗衡到和平共处,他们最终找到航行的生存之道,开心跳起水上芭蕾,让大家拍掌叫好。

水除了是舞台,也是整部作品得以出彩的灵魂所在——笑声不是来自于精心设计的笑点,而是源自真实环境的不确定性。两位小丑,必须在每一个倾斜与摇晃之中,保持喜剧节奏与默契,展示了高超的表演技艺。Sacékripa是由法国丽都马戏学校毕业的5位好友组成,他们从日常生活取材,用最简单、手工感的元素,创造深具幽默与创意的作品。就像《漂流小丑》,二人、一艘船、一池水,平衡与失衡,却诉说了人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深刻寓言。

日常物件的诗意传承

走进晒满床单、内衣裤的帐篷之中,一位老艺术家坐在浴缸中,播放著过去演出的录音,一边重复著逝去的片段,仿佛困在自己的荣耀与怀旧之中。儿子的出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带来全然不同的能量与氛围。在帽子、钢琴、绞绳与悬吊等日常物件的巧妙运用下,父子俩展开了一场无声却充满张力的对话。这些物件不仅是表演的道具,更是他们彼此沟通与交锋的媒介,将从对抗、冲突,到逐步理解、靠近的细腻情感展露无遗。当剧末,父亲为儿子穿上自己的服装时,那份世代交替的温柔与不舍,更是格外令人动容。

《是我吗》(Sono Io?)是一出没有语言,却充满情感张力的小丑剧场。舞台上的两位主角,正是比利时家族戏班——罗纳多马戏团的第6代成员丹尼.罗纳多(Danny Ronaldo),与他的儿子潘佩.罗纳多(Pepijn Ronaldo)。这份戏里与戏外的双重呼应,不仅让观众见证了马戏艺术的不断进化,更引发了对「传承」的深刻思考。在这一段关于记忆、传承与转变的动人旅程中,幽默中带有哀愁,怀旧中隐含希望,老派朴实却触动人心。

法国当代杂技团Cie XY《莫比乌斯》(Philippe Deutsch 摄 阿劳马戏艺术节 提供)

挑战重力的自由身体

最后,我们回到了身体。由现任法国国家夏佑剧院艺术总监、编舞家哈希德.乌兰登为法国当代杂技团Cie XY编作的《莫比乌斯》(Möbius),将马戏的身体融入当代舞蹈的结构之中。空无一物的白色舞台,19位身穿黑衣的马戏表演者,宛如飞行在绵延群山的鸟群,聚合、齐飞、分散,再聚集,透过堆叠、托举、攀升、跌落再重新站起,挑战地心引力,制造出行云流水、无始无终的连续动态,展现了极具流动性、壮观且诗意的群体协作。

《莫比乌斯》不追求个人技巧的展现,而是著重于团队之间的信任,乌兰登将 Cie XY 擅长的集体杂耍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三阶叠罗汉、空中抛接、柔软倒塌,都倚赖表演者之间的高度默契与精准连结。这部首演于2019年的作品,至今历演不衰,现场亲睹果然震撼人心,教人屏息。以《莫比乌斯》为压轴,为艺术节画下值得起立喝采的完美句点,也是难以忘怀的美丽回声。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10/09 ~ 2026/01/09
Authors

作者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