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用少数民族为题材,他们先天上已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地方,而在顾及大众口味之际,又能不过火地包装……
由传大艺术事业公司举办的云南省歌舞团从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初在台湾盛大巡回公演,是继十月初北京中央芭蕾舞团之后大陆第二个大型访台的演艺团体。而该团以云南少数民族歌舞为号召,报章事先又有连篇累牍的报导和五彩缤纷的图片,所掀起的高潮绝不亚于中央芭蕾。
云南省歌舞团这一次带来了两套节目,分别在不同时间演出:新编全套舞剧《阿诗玛》和《云南民族民间歌舞》。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其绚丽夺目的服饰和热烈生动的舞姿都引起观众的赞赏。
《阿诗玛》是根据彝族撒尼人的长诗编成的舞剧,以不变的雄伟石林为背景,衬托出多变的色块(主要色调)来表现七个不同剧情的场面,颇具匠心。虽然以少数民族舞蹈为基础,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一些芭蕾的动作。故事的情节渗入当地民族特色的火把节、跳月、奏口弦、弹月琴等等。整个场面声光交错,几无冷场。
和舞蹈一样,《阿诗玛》的配乐也是中外合璧,以西式管弦乐团为基础,必要时加入地方色彩乐器(多为独奏段)。声乐部分有多处忠于原来的韵味,包括「音不准」,弥足珍贵。但整场的音量都调得太响。某些舞曲的低音过分强调,颇像四十年代舞厅的风味。中场落幕时的V-I和弦终止式吿诉我们这一舞剧的配乐仍然承继几十年来的传统,即以浪漫派的和声和配器,加上地方色彩的旋律、节奏和音色来达到艺术的「现实主义」。其实除了多种旋律乐器,纯节奏如维吾尔族的手鼓(dap或daff),朝鲜族的杖鼓、傣族的象脚鼓、和铓、镲等也可以伴奏出多彩多姿的舞蹈,并不一定要靠管弦乐团。既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更接近原型的伴奏不是更佳吗?
《云南民族民间歌舞》则包括了十七个节目,除了第一个是综合性的之外,其他都各有特色,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哈尼族的〈乙车姑娘〉、彝族的〈烟盒舞〉、恒族的〈木鼓舞〉、彝族的吹叶弹月琴定情等。各场的服饰则比前一套尤为争奇斗艳,简直是看服饰秀;其舞蹈动作也多有变化,不过其中似乎有西方歌舞剧群舞的影子。现场以铓、排铓、大鼓、象脚鼓、镲、芦笙等乐器(部分是改革过的)伴奏,令人耳目一新,即使所伴奏的不一定是同一族的舞种。某些节目则加入汉族的二胡、琵琶和扬琴。难道没有更适合的少数民族旋律乐器吗?其他作为演员道具的乐器(皆能奏乐)如象脚鼓、葫芦笙、木鼓、八角月琴、吹叶等皆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歌唱的发声半洋半土,是现在大陆流行的唱法,其麦克风音量之大真是震耳欲聋。
总的来说,这两套节目不脱文工团通俗娱乐的背景。以其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似乎也非如此不可。由于用少数民族为题材,他们先天上已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地方,而在顾及大众口味之际,又能不过火地包装,所以能成功地达到视听之美,雅俗共赏的程度。这个情形和菲律宾的白雅尼汉(Bayanihax)歌舞团十分相像。寄语艺术经纪诸公,如再引入少数民族歌舞,也可以考虑到其他(如新疆)颇具地方色彩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