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多才多艺多媒体──谈弘一大师纪念音乐会

可惜音乐界没有几个「李叔同」+「弘一大师」,不然文艺活动的参与率一定节节上升了。

可惜音乐界没有几个「李叔同」+「弘一大师」,不然文艺活动的参与率一定节节上升了。

为纪念弘一大师李叔同五十年冥诞,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于十月十三日假国家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纪念音乐会。这场与众不同的音乐会有「四多」:观众数目多、披袈僧人多、艺术形式多,和媒体表现多。

一进大门就听到不断播放的李叔同音乐,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而舞台上那超大的雕塑和巨幅的书法则给人一种肃穆之情。所演出的节包括舞蹈(姚明丽舞蹈工作室)、歌乐(国家实验合唱团,戴金泉指挥)、诗词演诵(痖弦、赵天福、管管、李晓明、碧果、创世纪诗社、诗的声光工作坊)等。表演的过程中,幻灯画面频频映入,灯光效果变化多端,加上稳重的旁白、戏剧的动作(在演诵节目中)、生动的配乐(打撃乐为主,另加中国弦乐器和钢琴)和比较现代式的舞姿,都吸引了每一位观众,最后在戴金泉指挥全场同唱〈送别〉的感人情景中结束。

李叔同(1880-1942)、沈心工(1869-1947 )和曾志忞(1879-1929)可以算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启蒙时期的「三大泰斗」,最早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三大排行榜」。他们都到日本留学,都把西式的音乐引进我国的学校教育。然而李氏除了音乐之外又通诗词、书法、金石、绘画、戏剧,后来也精于佛学。以多媒体表现来纪念这位多才多艺的先驱自然是顺理成章。这一次的策划和导演都值得喝彩。

虽然才艺出众,李叔同却于三十九岁时皈依佛门,法号弘一。其传奇性的身世一向颇受注意,在乐坛以外亦负盛名。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他的贡献是那一批常在小学课本唱到的乐歌。其实这些作品之中比较脍炙人口的都是他依西洋的歌曲填词。他用旧体诗词,文辞淸新,感情隽永,讲究曲调与词句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佳作,所以能传颂不辍。不过这些作品无论是音阶、旋法、曲式、和声(一部分有多声部)等等都是西洋十九世纪小型「样板」歌曲,他自己创作的也不脱这些乐则,传唱既久,一代又一代,大家就习惯于西洋的乐风,终于形成日后的音乐品味。有很多人始终不知道〈忆儿时〉、〈送别〉、〈秋夜〉等儿时所唱的歌曲原来是西洋人的作品呢!可见他对国人之「潜移默化」有多大影响。

这么一位重要的音乐先驱却是由佛教界来盛大纪念,倒也令人玩味。当夜与会的似乎也以佛教界人士为多,见面合十随处可见。其中有的不知「二楼」座位在前方,有的不知可以买节目单……可见是首次来听音乐会。

十月十四日《联合报》载,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对国人的消费与休间活动作调查,发觉有七成不热中于文艺活动。而这一次的纪念会能吸引那么多平常不赴音乐厅的人,虽然大多是为了弘一大师而去,却都能共赏李叔同的作品,倒是一件成功的文艺推展活动呢!可惜音乐界没有多几个「李叔同」+「弘一大师」,不然文艺活动的参与率一定节节上升了。

 

文字|韩国𨱑 北伊利诺大学音乐系教授、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室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