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歌仔近来的演出已加上后期歌仔戏的服装及头饰。(林宗评 摄)
台湾戏剧 台湾戏剧

无政府状态下的歌声 台湾老歌仔简述

「歌仔」由歌唱发展成演戏的历史约为一百年,时当日人入台前的真空时期。在淸廷管辖逐渐瓦解的情况下,民间的活力尽情释放,衍生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台湾本土形成的剧种。

「歌仔」由歌唱发展成演戏的历史约为一百年,时当日人入台前的真空时期。在淸廷管辖逐渐瓦解的情况下,民间的活力尽情释放,衍生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台湾本土形成的剧种。

歌仔戏的滥觞

结头*,这个昔日以苎麻、稻米、蕃薯、花生为主要农产品的小村落,位于现在的宜兰县员山鄕的「头份村」,是洪敏麟先生编著的「台湾旧地名之延革」中所称的结头,也就是「结头份」。昔年苎麻一年收成四次,在每年的四、六、九、十二月收成后,村民们将苎麻外皮加工搓成麻绳,剩余的苎麻杆则制成火把,在山居的宁静夜晚,农民们呼朋引伴地到邻村看戏或赴宴,走在队伍前方的人,手中抱著大把的苎麻杆,点燃做为引路的主要工具,一根将熄,伙伴们就传过另外一把苎麻杆,一群人就这样子「前照一、后看七」浩浩荡荡地往邻村欢畅地出发,心里想著即将看到的戏剧,口中哼著耳熟能详的「老歌仔」。

「台湾省通志」卷六学艺志艺术篇第一章第八节云:「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谱歌传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谓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句,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日歌仔戏。」

「宜兰县志」卷二人民志第四礼俗篇第五章第三节云:「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六十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名,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萧、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

以上两段记录都说歌仔戏的滥觞是在宜兰员山鄕头份村,由名为「歌仔助」的人所创制,他将民谣与山歌以每句七字的形式唱出,敷演故事,即成为最原始的,以「七字调」说唱故事的「老歌仔」。

这位文献中「忘其姓名」的「歌仔助」在多年湮没后,终于由宜兰的民俗爱好者陈健铭先生从荒烟蔓草中找了出来。据陈先生的访查结果,歌仔助,即欧来助,民国前四十一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十日生于宜兰员山庄结头份堡,卒于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享年五十岁。从小随父母迁居宜兰市,父亲欧接成在五崁街摆菜摊子,后来搬到西门外,经营「金德发商号」。欧氏原复姓欧阳,因日本人不许台湾百姓有四个字的姓名,所以改为单姓欧。欧来助以善歌闻名鄕里,鄕人乃称之为「歌仔助」。在他四十岁左右(民国前一年),应鄕中父老邀请,于每晚饭后到达距结头份那裸数百年的茄苳「树王公」约五十公尺处的槟榔园中,教子弟们演唱「本地歌仔」,所演唱的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据说,歌仔戏就在这一间鄕民们用桂竹和稻草搭盖出来的「歌仔寮」中诞生了。

当然,一个流传广远的剧种,绝非仅是某一个人「发明」之后公布给大家传唱。与歌仔助同时的艺人,就调查所知至少有陈阿如(以擅演陈三闻名,绰号陈三如,设「浮洲班」)、林庄泰(绰号憨趖仔旦,设「冬山班」)、林阿江(设「洲仔尾班」)、简四匀、杨顺枝(设「火炭班」)、流氓帅(教习「二堑班」),而在以上艺人之前又有猫仔源、陈高犁最先传唱歌仔。

如此算来「歌仔」由歌唱发展成演戏的历史,约为一百年,亦即在日人入台前的真空时期。在淸廷中央权力逐渐瓦解的情况下,民间的活力尽情释放,形成自古以来唯一一个由台湾本土发展出来的剧种。岛民们或编或唱,演出鄕里易懂的悲欢故事,在老歌仔仅存的四个戏出(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吕蒙正、什细记)中,没有朝廷高官的权利斗争,没有战争杀伐的惨烈悲壮,没有飞簷走壁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悬疑奇诡的巧判公案。故事中的主人翁在三花与丑婆的挿科打诨中,娓娓地述说千古不变的爱情故事,情节相当简单,而情感却有如东北季风一般浓郁地吹拂岛民的心坎。管他皇帝是谁,「唱歌皇帝大」。

在陈啸高、顾曼庄所合著的《福建和台湾的剧种──芗剧》提到歌仔戏的起源与形成:「芗剧是从台湾的『歌仔戏』发展出来的;歌仔戏却是由漳州鄕江一带的『锦歌』、『采茶』和『车鼓』各种民间艺术形成流传到台湾,而揉合形成的一种戏曲。」又提到:「『锦歌』是很早就盛行于漳州一带的一种民间小调,是以七字或五字组成一句,每四句组成一段的一种民歌,由于是用方言俚语唱的,极其通俗,……起初仅于反映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后才发展到演唱地方故事和民间传说。伴奏的乐器是手鼓和月琴,同时受到泉州『南曲』的影响,又采用了三弦、二弦、琵琶、洞萧、夹板。演唱故事中的女角,都是用男人的嗓子。」

就陈、顾二人所言,歌仔戏是源于闽南的「锦歌」,但在台湾历年来的文献记载中,并未提起「锦歌」这一名称,遍访民间艺人,也无人知晓。不过,从老歌仔戏现今流传的唱腔及身段看来,揉合闽南歌谣及车鼓、采茶小戏的唱做形成歌仔戏早期风貌,是显为可信的一种判断。

老歌仔的演出形式

老歌仔戏在跃上舞台之前,是以「歌仔阵」的方式沿街表演,演员们的服装并非如「大戏」一般的豪华讲究,只以日常的服装加上些许的装饰,腰系脚吊,手执纸扇就能上场。由于演员皆为男性,旦角的服饰则向女性商借当时的宽袖时装;表演队伍两侧,则是几个人举著火把充当照明,另外几个人负责拿著竹竿随行,每到人群聚集的广场就将四根竹竿架起,围成口字形的表演场地,演员在场中表演,乐师们则在竹竿外缘的场边弹奏,此种表演形式称为「落地扫」或称「涂脚趖」;表演时,演员要踩「四大角」(踏四门),丑、旦的动作皆与车鼓戏类似,就算演出如「山伯英台」、「陈三五娘」等戏,也多择取较为诙谐滑稽的段落演出,剧本中经常出现偏离主情节的笑闹场面,纯粹只为取乐观众,充份表现出岛民热情、乐天的性格。

早期歌仔戏的后场编制并无锣鼓铙钹,武场的打击乐器为乃咍喀仔、五子仔、四块仔(四宝),文场的乐器则为冻子(类似现今的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品仔(笛子),曲调质朴简约,伴奏亦然,极少用繁复华丽约乐句,表演之间的「串仔」也多以一首「老婆仔梳妆」(或称鸡母调)贯串全场。早期歌仔戏以七字调为主要曲调,再变化为各种唱法,为歌仔戏的灵魂曲调;后期再加上其它民歌、戏曲及新调的养分,才成为今日歌仔戏的丰富面貌。

「老歌仔」现今仅存四个剧码,徜若全本演唱,加起来也不超过五十个小时,而擅长这些剧码的艺人则多在七十岁以上,老歌仔能维持的时日,恐怕无多。有心的剧界人士及政府文化部门,该想想办法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结头

今宜兰县员山鄕头份村。在宜兰平原西北部,西距宜兰市一点七公里处,宜兰河流域之小村庄。结头昔称结头份。结,即恳户合股垦殖之组织,垦成之后依次序划分土地为结头、二结、三结……等分配予各人,其结头之份即称结头份,以此为地名。

 

兰 阳 戏 剧 团 首 演

《蟠桃会》、《山伯英台》

《陈三五娘》

82.5.22. 14:00

82.5.23. 19:30

82.6.24. 19:30

员山乡头份村「树王公」下

宜兰县立文化中心西广场草坪

罗东镇冬山河露天剧场

不是给「人」看的重头戏

谈现今歌仔戏演出前的扮仙戏

台湾民间的戏剧表演场合,多与庙宇的节庆祭仪紧密地结合,戏剧其实只是仪式的一部份,在仪典中的主角,当然是各路神道仙佛,而不是人。「戏台」在仪式进行过程里,是混合了严肃与轻松、神圣与娱乐的重心之一,通常戏台搭在庙宇的正前方,与庙内的「道士坛」互相呼应,共同担任仪式中的外坛与内坛,演员们部份或全部地执行了祭神的宗教仪式,严格地说,剧团是为了神而存在,演出也是献给仙佛的酬仪,而非为了戏台的观众。

在庙宇的庆典场合演出歌仔戏之前,总会先演一出锣鼓喧天的「扮仙戏」来娱神,然后才是搬演娱人的戏文。善男信女们也会为了祈福或还愿,私人付给戏班酬劳,要求在扮完了庙方的「公仙」之后,另外加扮「小仙」,倘若当初许给神明的「酬劳」是「谢戏一台」,那只要花几百元「加官礼」,请戏班花一分多钟扮个「小仙」,就算是还了愿,无需大事舖张地请一班戏,倒是个人神两相宜的变通方式。在香火鼎盛的庙宇,常因为还愿信徒过多,而使戏班的日戏停演,只演出周而复始的扮仙戏,俗谚所谓「加官礼多过戏金银」就是这种情形。

在民间的惯例中,娱人的戏文不演尙可原谅,而「仙」不扮,就不可能拿到半毛钱的戏金。戏班在演出时倘若遇上风雨飘摇、天灾地变的日子,可以将日、夜戏都停演,只须要念完扮仙的台词(连服装、化妆都可以省略),就能拿到一整天的戏金,可见扮仙戏在宗教祭仪中的重要位置。

「扮仙」,顾名思义就是由演员扮演神仙,常见的情节是搬演某些神仙闻知某庙宇的「仙友」寿诞,因此结伴前来庆贺,同时赐福人间。一次完整的扮仙戏演出,大致分成三个段落,第一阶段是众仙降临赐福,接下来是封赠性质的段落,较为常见的是〈跳加冠〉(另外还有〈封王〉、〈封相〉、〈卸甲〉等),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象征家庭圆满的戏,最常见的就是〈金榜〉(又称〈团圆〉,亦有极少数扮演〈送子〉)。

歌仔戏本无这种「三出头」的扮仙戏,而是在演出前表演郭子仪〈大拜寿〉的圆满场面,故为扮仙功能,目前戏班所演之扮仙戏,可说皆由北管戏「借用」,较常见的有〈寿仙〉、〈三仙会〉、〈醉八仙〉,而〈天官赐福〉、〈富贵长春〉、〈蟠桃会〉等,则较为少见。扮仙戏主要为祈福的吉祥戏出,但也有例外者,如〈蟠桃会〉就是从全本《寳莲灯》中抽取开头第一出而成为扮仙戏,敍述瑶池圣母寿诞之日,孙悟空、杨二郞、八仙等均前往祝贺,贺寿途中,孙、杨相遇,悟空嘲笑二郎神的妹子以仙女的身份私通凡夫,二郞神闻言大怒,二人几乎大打出手,幸亏来了一位老仙劝架,二人才停止打骂,一齐前往拜寿。

在世俗与神圣交错之际,扮仙戏代表了圆满的人间愿望通过这些演员的身体,仙佛们将福、禄、财、子、寿等幸福象征,带给仪式中的每一个人;而从非仪式的观点来看,扮仙戏中的角色,通常包含了正旦、小旦、小生、老生、花脸、公末、三花等各行当,不啻为表演训练的最佳教材,只要「众仙」都能扮,扮「众人」就较能驾轻就熟;另外,扮仙戏在毫无任何海报及传单的演出中,也担任了招徕观众的先发部队,可以使四邻的观众闻声赶来,在扮仙戏的「闹台」声中,逐渐进入戏剧世界,俱备了暖场的功能;内行的戏迷,在扮仙时就如阅兵般地评判戏班的演员,而聪明的班主,也藉著扮仙的机会,摆出班内最佳的表演阵容及行头,向观众们「展现实力」。

姑且不论神明或观众是否看扮仙戏,这些观众稀少的重头戏,还是会在民间的戏剧舞台上,一直搬演下去,只因神明的乾坤袋里,还装著我们永远都不满足的愿望。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