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情》(Mayra Azzi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击2025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下)

30年的淬炼 辩证当下、探索未知

`

本届最受瞩目的艺术家,莫过于巴西女导演碧昂奇(Carolina Bianchi)。两年前,她才以在舞台上吞下迷奸药的《婊力三部曲》(Trilogie Cadela Força)首章《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震撼亚维侬艺术节。今年她在KFDA呈现二部曲《兄弟情》(The Brotherhood),再度将身体化为抵抗创伤的工具,透过自我剖析突显普世的残酷现实。从性侵恶梦苏醒,她直视艺文创作的罪恶根源。以《海鸥》的妮娜为蓝本,碧昂奇指出某些男性创作者滥用权力,对女性施加身心虐待。然而,她批判的对象不仅限于男性,更涵盖西方艺术史传承的父权价值,及其共犯结构,包括曾经将杨.法布尔视为偶像的自己:「剧场不是无辜的,它是一个权力的场所(…)我们由大师们所塑造。对抗他们的同时,也背负著他们。」(注7)对她来说,尽管兄弟情谊带来暴力与创痛的阴影,但它却凝聚了创作团队的向心力,成为艺术家必要的生存手段。碧昂奇透过不宣泄、不煽情、不宽恕的自我觉醒,揭露当代女性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自我矛盾,并探询艺文产业的病灶。

《KITTY》(Toshiaki Nakatani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广告图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精采片段抢先看广告图片

另外,日本女导演暨剧作家市原佐都子(Satoko Ichihara)以诡谲、幽默的《KITTY》首次在KFDA亮相。从南韩性工作者的田野调查出发,她透过解构符码、颠覆常规的手法,探讨父权价值下的扭曲欲望。这出天马行空的作品以身声分离的表演,触及家庭暴力、素食主义、情色产业、女性身体的屈辱与驯化、性别认同的均值化、人造虚拟性等等潜藏于东亚社会的特殊现象。无论是造型、语调、肢体语汇、音乐、影像,导演刻意将「kawaii」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甚至到令人厌烦的地步。对她来说,可爱并非幼稚、脆弱,而是在都市丛林里的生存手段。此外,她也运用AI合成技术融合日、韩、粤语,突显语言的空洞和视觉的浮夸,以批判当代消费社会肉欲横流的变态发展。

《悲惨世界》10个不可不知广告图片
《Mi madre y el Dinero》(Evelyne Van Haverbeke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去欧洲中心化的观点

本届2出作品分别以生命脉络与身分认同,突显欧陆之外的另一种社会现实。墨西哥导演暨剧作家Anacarsis Ramos透过亲密的母子关系,揭示故乡坎佩切州受资产阶级剥削导致的经济困境。舞台上,他请母亲呈现自己50多年来的工作体验,折射底层人民任劳任怨的精神。幽默夹带著苦涩,《Mi madre y el Dinero》以真诚的态度,带领观众反思劳动阶级的处境、体验生命的韧性。曾来台呈现《悲剧三部曲》的Jaha Koo(具滋昰)则以德国软糖和韩国泡菜2种食物,探索自身往返南韩、欧陆的文化冲击及矛盾体验。以食物的发酵与变化作为譬喻,Jaha Koo在《超辛奇小熊软糖》(Haribo Kimchi)中强调移民在原生文化与后天养成的内心冲突,以及持续流动、变形的存在状态。

《超辛奇小熊软糖》(Bea Borgers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激发洋溢的动能

面对自由限缩的当代现状,KFDA一部分的节目以煽动、溢目的场面,唤醒反抗意识。丹麦编舞家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狂喜之夜》(Delirious Night)延续「舞蹈狂热」的研究,营造一场逾越禁忌的感官仪式。作品源自中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舞蹈瘟疫与异教庆典,探讨肉身如何反应环境危机,舞蹈怎么发挥集体疗愈、团结抵抗的效果。躁动鼓击之下,头戴面具、裸露上身的舞者如癫痫发作般狂乱舞动,像是恍惚的嗑药者、出神的巫师、或是捣乱秩序的抗争者。编舞家刻意消弭个人特质,并运用多路并进的编排方式,企图将观众推往集体失控的边缘。然而,过犹不及的肢体表现、装腔作势的情感宣泄、缺乏渐进的铺展,反而造成观演之间的隔阂,难以突显她的创作初衷。

《狂喜之夜》(Bea Borgers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以《一路到底》(ONE SONG)惊艳2024台北艺术节的沃洛普(Miet Warlop)在KFDA发表新作《呼吸若狂》(Inhale Delirium Exhale)。她运用6,500米的丝绸、多部机械装置(风扇与卷布机)和6位表演者,在偌大的舞台空间中营造出浪潮般的能量,打造目不暇己的视觉飨宴。演出从天真游戏的幻灭开场,到大匹布料的壮观运动,沃洛普似乎暗喻地球的集体命运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或竞逐,迈向持续崩解又重建的物质环境。肉身与布料相互纠缠、彼此拉扯,突显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张力,同时又浮现出无限的有机意象,带领观众深入凝视和想像之间的集体谵妄。尽管仍有许多技术上的挑战,沃洛普仍打造出澎湃汹涌的舞台动态,开启人与物之间、多重且复杂的思索空间。

《呼吸若狂》(Reinout Hiel 摄 Kunstenfestivaldesarts 提供)

未来的趋势与挑战

综观今年的KFDA,不禁发现欧陆当代剧场未来发展的2大趋势——撼动僵化思考的议题式创作、极致奇观的表现形式。的确,这源于艺术家针对极右势力崛起的忧虑与反抗,以及超越疆域的自由实践。然而,无论主题内容或感官体验,作品一味地追求惊世骇俗的效果,是否欠缺制作精良的过程和深思熟虑的自省?一再颠覆既定形式的艺术实验是否仅验证创作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局限,或是回应景观社会的贪婪需求,反而忽略观众感知的建构,进而加剧表演艺术在整体社会的边缘化效应?

注:

  1. Carolina Bianchi, « Ce que vous regardez » in Programme de The Brotherhood, Trilogia Cadela Força – Capitulo II, Kunstenfestivaldesarts, 9-12 mai 2025.

〈直击2025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上)30年的淬炼  辩证当下、探索未知〉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7/18 ~ 2025/10/18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