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仔戲

相關文章 67 篇
  • 職人的圖鑑

    文場領導:掌握多重能力,不只是演奏

    「文場」,作為戲曲後場的一分子,相較於「武場」,在樂器組成與功能有何不同?「文場領導」又在戲曲演出裡擔綱了怎樣的責任?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資深文場領導周以謙分享他從國樂到外台戲、藝文場公演戲的文場經驗,告訴我們文場領導怎麼擁有多重能力,來帶領演員與後場樂隊。

    文字|吳岳霖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唐美雲與陳武康
    戲劇 從陳武康的提問開始

    《問美.雲知道》 與唐美雲的閨密聚會

    《問美.雲知道》是陳武康替所有人向唐美雲提問,在一問一答當中,喚醒唐美雲的回憶,然後安放它們到自己的生命位置。這次,演過萬千角色的唐美雲不再演別人的事情,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唐美雲與陳武康,一是歌仔戲名伶,身體裡流著歌仔戲的血,一是編舞家,舞齡與年齡相仿,過去兩人只曾在同一製作裡各司其職,未曾想過有合作的可能。而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節目的《問美.雲知道》,其實來自執行長王孟超的突發其想,從與他們的個別相識、討論到決定媒合兩人,然後從去年開始聊天、提問與分享。他們都說,這個作品並不是戲曲與現代舞的「交換」,而是認識彼此的過程,包含「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演歌仔戲?」、「為什麼一路走下去?」、「不停下的原因是什麼?」一個個問題,緩緩碰觸到唐美雲的內心,問著自己,知道了嗎? 問題,從歌仔戲開始 歌仔戲,對兩人而言都存在得自然而然;不過,陳武康是知道其存在,但輕輕擦身、未真正觸碰,而唐美雲雖說自己曾是歌仔戲的逃兵,最後卻將它視為一輩子的志業。 陳武康說,自己對歌仔戲的印象是去捧當兵同袍的場。對過去的他而言,似乎是故事聽懂了就夠了,於是從自己的一無所知開始向唐美雲發問,然後在這些問答裡感受到「老饕們怎麼看這們藝術?」、「歌仔戲作為年輕的藝術形式,可愛在哪裡?」,直到前幾週才去看了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千年渡.白蛇》,有了些許體悟。他說自己「很慢」,「連跳舞也是慢慢到了現在這年紀,才知道『品味』。『品味』是動詞,就是去品嚐這個東西。」也是這個問答的契機,替他開啟一扇「戲曲」的門窗。 歌仔戲對唐美雲更像是理所當然,作為「戲狀元」蔣武童之女,她活在歌仔戲發展的不同時期,也觸碰著自己不同的生命經驗不管是逃離、還是回到歌仔戲,唐美雲在意的都是歌仔戲;那麼,屬於她自己的呢? 唐美雲說:「我發現排《問美.雲知道》,讓我更有機會稍微認識自己。其實平常一直很忙,每件事情都接著在做,我不大有時間去回顧自己。」略帶思索地說:「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去回顧,反而是一直『都在當下』。」於是,《問美.雲知道》不只是一個作品,而是從歌仔戲到自身的意義,在那些自己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問答裡重新感受,她說:「我在每次排練過程,然後回去以後,就靜下心來思考這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30
  • 焦點專題 Focus

    陳勝在、鄭雅升 心中永遠都要有觀眾

    台灣第一丑角陳勝在與他的妻子,還是明華園當家小旦鄭雅升和她的丈夫?陳勝在與鄭雅升,是歌仔戲圈最閃耀的夫妻檔,也各自是獨當一面、擁有萬千粉絲的名角他們,不附屬於誰,卻是彼此的彼此。從舞台上時而活潑逗趣、時而風姿綽約,他們一人千面,在聚光燈下演活所有角色;到舞台下,每張自拍照裡的濃情蜜意,穿梭於後台鏡前、晚餐桌上、出遊街頭,既是閃耀明星,也是粉絲們認識的可愛家人。這次的提問,遠到他們學藝的開端,近及技藝傳承與下一代,讓我們瞧見陳勝在與鄭雅升對歌仔戲的深情,以及對彼此的情深。

    文字|陳勝在、鄭雅升、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29
  • 布袋戲班把這段時期視為「充電期」,持續精進手上技藝。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拚搏!!在虛擬的野台

    在三級警戒下、無法作戲的日子裡,傳統戲曲團隊是如何探索生存之路,或找到另一個表演舞台?他們或在困境中持續充電,或跟上數位潮流,將YouTube頻道轉換成線上舞台,或透過Podcast頻道與戲迷分享,甚至借用「堂會戲」概念,在頻道中提供「打賞」機制,讓演員增加額外收入也與粉絲互動沉潛中發展新技能,等待回歸野台的那一日到來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17
  • 文字報導與表演藝術評論人,戲棚下徛厚久,淡薄來講普通人的故事。
    蜉蝣ㄘㄗ

    撩愛的功夫

    眼前這幕,像極一九八○年代侯孝賢電影曠鄉少年戀愛男女既壓抑又爆炸的怪扭情愫,明明不該直喇喇光天化日上演,卻無畏地自在坦然。我好像嗅聞到一股荷爾蒙味,蒸騰著配合中南部天空,好比過往有時在南部田野看路邊歌仔戲,濃妝豔抹其實不見得浮誇勝過都市戲班,但「駛目箭」放電功力在豔陽陪襯下,如七彩雲霓,更叫人想入非非。

    文字|紀慧玲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
    藝@書

    島嶼上的歌仔戲風景

    同在二○一九年七月出版的《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與《人生的身段:堅毅慈心唐美雲》,既是人物傳記,亦能略窺台灣近半世紀的歌仔戲景況。除不同世代展現的相異歌仔戲表演方法、演出形式與訴求,更濃厚的是王金櫻與唐美雲兩人用保存歌仔戲文化、傳承與培育歌仔戲創作者等方式,面對自己畢生志業的真誠與情感。

    文字|廖紓均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專題

    狂熱眼神為摯愛 追戲經年終不悔

    其實她們就是最早的「追星族」,追著心目中的外台戲巨星跑,記錄下心愛劇團的點點滴滴,幫忙劇團公演的大小事,付出青春、時光與金錢,無怨無悔、滿心歡喜她們成就了台灣唯一「原生」劇種的票房與市場,更能隨時機動調配自己在劇團營運與演出時的角色,形成每個戲班與廟口戲路、劇場公演時縝密的行銷脈絡。

    文字|傅裕惠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台灣戲劇

    竹脚當做皇帝殿.逍遙涼樂勝神仙

    明華園將新編歌仔戲推上了聲光華美的劇院舞台,蘭陽戲劇團爲傳統歌仔戲搭造了更合身的野台,在我們對戲劇的視野日益拓廣時,源自台灣本土的歌仔戲也精神抖擻地唱出新調。到底台灣戲劇的未來在野台還是在內台?在前台還是在後台?在精緻的修編,還是變異中求存?歡迎你來看一台好戲,瞧一個明白!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文字|徐亞湘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歌仔戲在外台,戲路幾條通?

    民間廟會上的酬神表演,向來以歌仔戲為最大宗,近年來,政府單位舉辦的大型外台歌仔戲匯演活動,也炒得熱鬧滾滾,更有極少數的外台歌仔戲劇團,受激勵而試探從廟會到劇場之路。 生存為第一要義,在業者看來,官方和廟方都是賜其吃穿的爐主,民戲的舊路不能輕棄,政府庇佑的能見度和補助演出,更是來日方長的新路;新、舊爐主正交互發揮著他們對歌仔戲未來的影響力。 我們將從業者開拓戲路的路數,以及外台固有的表演文化談起,深入淺出外台歌仔戲的台前幕後,再從產業的角度,探討政府單位如何把新爐主的角色扮得更好,外台業者又如何突破傳統的格局,仰望藝術,想像這個產業的明天。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佛朗明哥舞劇《卡門》 歌仔戲《人間盜》 《星光百老匯》

    自從去年去看了瑪麗亞.佩姬的《戈雅之畫》,我就被佛朗明哥舞的優美迷住了,因此今年再接再厲又去看了她的《戰前之歌》,比較起《戈雅之畫》的優美迷人舞姿,《戰前之歌》較富西班牙民俗風情,兩位歌者的歌聲直動人心,雖然是不一樣的感覺,但一樣很棒,所以當然也不想錯過接下來的《卡門》舞劇,感覺上《卡門》舞劇應該會藉佛朗明哥舞呈現出西班牙人對愛情和生命的燃燒及熱情奔放吧! 另外唐美雲歌仔戲團此次的戲碼非常不同於傳統歌仔戲忠孝節義、兒女情長的劇本,去年的《無情遊》有重量級演員的同台飆戲十分精采,但劇本不免讓人覺得十分老套,這次的《人間盜》劇本似乎還滿有趣的,我這個愛看熱鬧的外行人當然一定要去一探究竟了。 最後要去聽的則是能一解我音樂劇饑蟲的《星光百老匯》;自從《鐘樓怪人》和《芝加哥》後,可能一直要到明年年初的《歌劇魅影》和《吉屋出租》才有國外的音樂劇可以看,實在是等太久了,所以就先去聽聽選了多部著名及叫座音樂劇曲碼的《星光百老匯》吧!對於覺得音樂劇太貴或不曾去看過音樂劇的人也不妨以此入門,雖然少了音樂劇眩人的舞台設計和精采的故事,但此次的演唱和演奏者也都很棒。

    文字|劉美玲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1984年,楊麗花電視歌仔戲《洛神》首度登上八點檔,編劇為簡遠信,造就宮廷大戲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六○年代,台灣娛樂工業剛起步,台視開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和龐大的觀眾群,歌仔戲開始從廣播轉戰電視,攻城掠地、擴張版圖。 七○年代,歌仔戲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台視聯合歌仔戲團播出《七俠五義》,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八○年代,歌仔戲風雲再起,台視中視華視競爭激烈,楊麗花、葉青、黃香蓮、李如麟四強鼎足而立,創新多元、求新求變,是為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九○年代,娛樂形式多元,曾經叱咤風雲的歌仔戲藝人或淡出螢光幕或走向精緻藝術殿堂,歌仔戲朝現代劇場發展,電視歌仔戲逐漸式微。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四十年歲月。這一路走來,電視歌仔戲曾經睥睨一時、風光至極。雖然如今歌仔戲已在電視上消聲匿跡,但卻在現代劇場裡找到新生命,也應證了不管什麼劇種,有觀眾,就有它的價值存在。 今年,暌違觀眾已久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二十年之邀,重返舞台演出《丹心救主》, 本刊特別企畫,讓讀者回顧那個屬於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以及在那個流金歲月裡,許許多多紅遍大街小巷,讓我們曾經每天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之深深著迷、為之瘋狂的歌仔戲明星們!

    文字|本刊編輯部、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我可能不會度化你》把傳統戲曲融入搖滾、嘻哈、Bossa Nova等曲風,洋溢著濃厚的南洋風情。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佛陀、基督共存 歌仔戲、豫劇混搭

    「這是一齣跟宗教有關,但不是為了傳教的戲。」奇巧劇團編導劉建幗如是形容新作《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她因閱讀《金剛經》而動念在戲中碰觸宗教議題,並以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全劇核心意念,通過人的執念,探討神佛的本質、信仰的本質,甚至世界的本質。這次演出仍循奇巧的混搭風格歌仔戲搭豫劇、戲曲融入搖滾、嘻哈、Bossa Nova等曲風,想必是一齣讓人能有非常體會的「宗教劇」。

    文字|廖俊逞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國士無雙》是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少見的歷史劇類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好戲連台 推理或歷史任君選擇

    高雄春天藝術節每年規畫的劇場歌仔戲系列,已成為藝術節獨一無二的特色。今年邀請秀琴歌仔戲團、一心戲劇團、明華園總團、春美歌仔戲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等五團連演,題材上不僅有傳承,更有創新。其中春美歌仔戲團《金探子》和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國士無雙》更是為藝術節量身打造的全新製作,令人期待。

    文字|廖俊逞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斷袖》美化了同性戀情的諸多障礙及歷史觀點,讓雙小生在舞台上的「談情說愛」可以比較不去考量現實層面的問題。
    新銳藝評 Review

    雙小生的無限可能

    《斷袖》美化了同性戀情的諸多障礙及歷史觀點,讓雙小生在舞台上的「談情說愛」可以比較不去考量現實層面的問題,舞台劇的敘事手法,使整部戲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文字|王妍方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斷袖》意圖傳達的是,人在褪下虛偽的面具後,如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愛情。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歌仔戲挑戰同志情 雙小生大談男男戀

    近年不斷開拓戲路、挑戰多元題材的一心戲劇團,繼讓人驚豔的《狂魂》、《Mackie踹共沒?》,將推出極具爭議性的《斷袖》,將史事記載的同志故事搬上劇場,由當家「雙小生」孫詩詠、孫詩珮主演,在舞台上大談男男愛戀。《斷袖》以漢哀帝劉欣和美男子董賢的禁忌之戀為主線,編劇孫富叡強調,該劇意圖傳達的是,人在褪下虛偽的面具後,如何面對自己最真誠的愛情。

    文字|廖俊逞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薪傳歌仔戲團《宋宮秘史》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春天到高雄 歌仔好戲連台

    今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一樣展現在地特色,整合南部豐厚的歌仔戲資源,在藝術節期間推出多檔好戲,除了有在地團隊如明華園天團、春美、尚和推出全新製作,也邀請唐美雲、廖瓊枝、明華園總團與福建漳州市薌劇團齊聚展演,精采菜單鋪展開來,確是一場歌仔戲的超值饗宴!

    文字|廖俊逞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團首次到港,值得期待。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港2012中國戲曲節 十台好戲讓戲迷走南闖北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 《安平追想曲》編導王友輝以現代語言寫作,嵌入音樂劇敘事風格。(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八: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新篇簇美、舊章韻豐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歌仔戲今年的創作成果豐碩,如《安平追想曲》、《Mackie 踹共沒?》、《燕歌行》等皆以優秀文本、傑出製作贏得口碑,在同年度的戲曲演出光譜中,歌仔戲因其親民、不拘程式而有更高可塑性可被期待。

    文字|紀慧玲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