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宜人园於戏院演出「那嘎嘎」。右一徐贤福,右二李荣兴,左一胡琴手范振声。(徐永光 提供 徐亚湘 翻拍)
台湾剧场 台湾剧场

宝岛第一京班 被遗忘的「宜人园」

由广东二黄那嘎嘎起家的广东宜人园,民国初年活跃于台湾中北部地区。尔后经留台大陆京班艺人授艺,改以演出京戏为主,口白因地制宜或闽南语或客话而备受全省欢迎,演况甚至凌驾大陆京班来台的演出,全盛时期一年演出360日,且长持十年之久。终因电影兴起而一坠落底,如电露消散。

由广东二黄那嘎嘎起家的广东宜人园,民国初年活跃于台湾中北部地区。尔后经留台大陆京班艺人授艺,改以演出京戏为主,口白因地制宜或闽南语或客话而备受全省欢迎,演况甚至凌驾大陆京班来台的演出,全盛时期一年演出360日,且长持十年之久。终因电影兴起而一坠落底,如电露消散。

台湾京剧演出始于淸代,巡抚刘铭传即曾聘请大陆京班来台,观众多为官显、士绅。京班来台做营业性演出,则始于日治时期,从民前一年至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其间来台演出之上海、福州京班超过二十团(注1)。他们对日治时期台湾戏剧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团来台的演员有与台湾人通婚者,或公演结束后滞留在台者,他们应邀到地方戏班教戏,扩大了京剧在台湾民间的流行,有的戏班因而改唱京剧。

宜人园唱广东戏道京白

广东宜人园成立于民国初年,老板姓名已不可考。初始于龙潭、中坜、杨梅等地客家庄招收童伶,聘请桃园芦竹「同乐春」傀儡戏班张国才(注2)来班教习广东戏,此又名广东二黄,一般人惯称「那嘎嘎」,因生角演唱曲调结尾会发「那嘎嘎」三音之故。此时演唱广东戏皆於戏院做内台售票演出,唱广东二黄,口白则用正音(当时台湾戏曲界称大陆京戏为正音,或外江戏,此处指使用京白)。民国十三年八月九日起,广东宜人园于台北永乐座公演《霞明关》、《淸涯河张顺下山》、《烈女破腹验花》、《三花会》、《麦城显圣活拿吕蒙》等戏,节目单标榜本班「新到正音、男女合演」,当时角色有老生孔金雀(本名颜金雀)颜金生兄弟、曾更辉、曾双立,红净叶祥云(关公荣,杨梅人),武生刘石树(阿细妹,龙潭人),大花陈换荣、徐贤福(龙潭人,1904—1982)、二花徐木火、三花庄接喜(新坡人)等。后广东宜人园为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广东戏,将口白改正音为客家话。不过,活动区域也因此局限于桃园、新竹、苗栗、高雄、屛东、花莲等地客家人城镇。

京班带进海派京剧舞台技术

民国十年前后大陆京班来台演出频繁,不少京剧演员留台发展,广东宜人园当时亦聘请一些艺人来班任教,如上海上天仙京班的赵福奎(三花)(注3)、上海京都鸿福班的蓝桂芳、蓝通宝母子、庆升京班的阎凤霞(花旦)、阎凤云(二路旦)姐妹、福州京班「旧赛乐」的德福(武生)、一平(二花)等,知名演员筱三麻子亦曾搭班演出。当时这些留台京剧演员主要为广东宜人园排《三国志》、《狸猫换太子》二出全本戏,演唱京调,口白则因地制宜,闽南庄说闽南语,客家庄说客语,全台戏院巡回演出,所到之处皆为满场,在台南、高雄演出,其纯正的京腔更受当地艺妲的欢迎。他们并将海派京剧舞台装置的机关、变景的观念带来,在视觉效果上有不错的呈现,使观众耳目一新。此时广东宜人园演员、行头整齐,演员三十余人,文武场六人,布景工四人,灯光师一人,加上电工煮饭帮佣的,全班超过五十人(注4)。

民国十八年之后,广东宜人园已以演出京戏为主,当时与台南京班「金宝兴」齐名。广东戏「那嘎嘎」只是偶于客家庄搭配演唱。如《牧羊卷》、《油茶记》、《马义教子》、《人恩不如狗恩》等小戏。

光复后改名宜人京班

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人为消灭台湾人的民族思想,开始推动皇民化运动,严禁民间演剧活动,广东宜人园因而解散。班中股东叶国道纠合黄双兴,合资组「胜美剧团」,演出新剧,部分宜人园演员改演新剧。但大部分演员还是改行另谋生计,如徐贤福至日本投奔其兄学做生意,詹双立至满州当兵,罗秀鉴(武生,民国十三年生,龙潭人,现搭桃园秀琴歌剧团)至台北当木工学徒。日本此时亦将留台中国人赶回中国,班中蓝桂芳母子、阎凤霞姐妹、德福、一平等戏先生皆于此时回返大陆,赵福奎因戏班予以身份掩护得以继续留台,他如于南部歌仔班任教之李荣祥(原上海义和升京班)、王秋甫(本名王春华,原上海上天仙京班)等亦因相同原因而继续留台。

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民间戏剧活动又开始蓬勃开展。广东宜人园成员李荣兴、叶国道、孔金雀、颜金生、刘石树、徐贤福等合股出资,聘台南艺妲兼教曲老师蔡泉(水先)来班担任教席,重整戏班演出,广东宜人园演员纷纷归队。此时班名将「广东」二字去掉,为「宜人园剧团」演出京剧。因股东中李荣兴持份最多,由其担任戏班经理,为实际负责人。

民国三十五年,宜人园至台北市公会堂(现中山堂)演出《封神榜》、《三国志》、《狸猫换太子》等剧目。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陈仪亦莅临观赏,并对台湾京班有如此水准演出颇为赞誉。事后,陈仪认为大陆的京剧团,班名皆为某某京班,于是建议宜人园改名为「宜人京班」,宜人园欣然接受,一直到民国五十年解散,皆用「宜人京班」演出。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宜人京班于高雄冈山戏院演出,此时发生二二八事变,局势混乱,戏班停演两天。当时冈山守军刘队长请宜人京班演劳军戏慰劳官兵,为感谢戏班合作,特亲发通行证使宜人京班得以继续至高雄演出。据班中武生罗秀鉴所言,宜人京班在当时除了停演两天外,演出几乎不受任何影响。

光复后,大陆有不少京班来台演出,宜人京班常有机会和他们对台,最常的就是和正义京班(张家班)对台,无论是在旗山、内埔、东港,结果都是宜人京班的票房比较好,因为宜人京班虽然唱京戏,但口白因地制宜使用台湾话或客家语,而大陆京班口白皆用京白,当时本省人几乎听不懂,故宜人京班较受本省同胞欢迎。

由盛而衰,被电影打败

光复头几年,宜人京班所到之处皆大受欢迎,团员迅速成长。后股东叶国道带走一些演员另于杨梅组「胜美歌剧团」,以演采茶戏、京剧为主。这次的拆伙对宜人京班并无太大的影响,往后的演出仍极受欢迎,往往开演前还没闹台即已客满。在剧目方面,除了《三国志》、《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看家拿手戏外,为满足观众需求,宜人京班亦开始新排全本《西游记》及《杨家将》。

宜人京班的足迹当时遍及全省各大戏院,如台北永乐座、嘉义中央戏院、国民戏院、高雄大舞台、寿星戏院等,东部宜兰、花莲、玉里、池上、凤林、台东等地戏院亦为常到之处。民国三十五年至四十六年,为宜人京班气运最佳之时,每年至少演出三百五十天,连过年也只能休息一、两天而已。当时演出挂头牌的演员有孔金雀、李荣兴、刘石树、颜金生、徐贤福、罗秀鉴、徐永光(徐贤福子,民国二十一年生)、李荣兴养女李宝莲(现塔中坜胜拱乐歌剧团)、李秋莲等。此时演员加上随班眷属,全班人数超过五十人,一袋一百斤的米,三天就能吃完。

民国四十六年以后,电影盛行,戏院多改放电影,内台戏经营困难,宜人京班的生意开始走下坡,昔日盛况不再。经过四年苦撑,民国五十年八七水灾后,李荣兴以一万元将戏班卖与台北人「A米司」经营。一年后,因经营不善,加上大环境对内台戏发展不利,宜人京班终于在桃园文化戏院做完演出后宣吿解散。演员们转搭外台采茶班、歌仔班,或因其京剧基本功扎实,到歌仔班担任戏先生者亦有之。

宜人京班奉祀戏神田都元帅,因为其前身广东宜人园演唱广东戏「那嘎嘎」之故,后来并未因改唱京剧而祀京剧祖师爷唐明皇。京班奉祀田都元帅实为戏曲史上有趣的现象。

注1:见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196至212。

注2:张国才,1880—1966,福建汀州永安人。幼随父祖习傀儡戏,后与父张兆金来台演出,于芦竹自组「同乐春」傀儡班,除了做宗教消灾除煞科仪外,日治末期亦曾於戏院做商业性演出,此为当时台湾仅有的例子。

注3:赵福奎,民国五年七月随上海上天仙京班来台,于台北新舞台演出后留台,先后于广东宜人园、小美园、新乐社、金兴社等台湾戏班教授京剧,期间并曾参与大陆来台京班搭班演出,如京都三庆班、京都德胜班、上海联合京班等。民国三十五年底,赵与另一留台艺人云中飞合组「福升班」演出《三国志》,由赵扮关公,云扮马伕。民国四十余年病逝于苗栗三义,其对台湾本土京班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注4:据广东宜人园演员申膺妹回忆所言。申膺妹,民国五年生,龙潭黄泥塘人。九岁入广东宜人园学戏,学成期满搭「日光」、「日月」等歌仔班,现居内坜。

 

文字|徐亚湘  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