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京劇

相關文章 76 篇
  • 不露手
    劇場ㄟ冷知識

    京劇旦行演員的「5點不露」

    清代禁止女性登台演戲,無論是「生旦淨丑」都由男子串演。到了20世紀初,京劇旦行演員挑班,獨領劇壇風騷,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4位男人成了美的化身,被觀眾票選為「四大名旦」。有趣的是,當時受國外思潮衝擊,這些男演女的大師們也備受質疑。1930年,梅蘭芳於報上聲明最後一次演出,此後將不再「暴露色相」。話雖如此,大師們的舞台地位不曾動搖。 時至現在,旦行幾乎改由女性扮演,大師樹立的流派風格、規範與技巧,依然保有正統性今日的京劇傳承,是群女人學著男人如何演女人。從突破生理限制到提升表演美感的脈絡來看,旦行演員試著遮遮掩掩,在各種「不露」的限制下尋求突破,塑造風格化的女性形象,乍看保守,其實大膽;看似神秘,更覺性感。

    文字|兆欣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國光劇團所規劃的演出受限於團內演員行當的同時,也影響著對未來演員的選擇。圖為國光劇團今年初「開春.宴」匯演之《陸文龍》。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年一個文狀元 十年沒個戲狀元?! 京劇演員斷層的背景

    京劇傳進台灣,進而落地生根,有著長遠而複雜的時代因素,卻也影響著當下台灣京劇的生態面貌。面對京劇演員的斷層問題,或也可從此切入,從教育體系到演出舞台,理解背景並爬梳成因

    文字|吳岳霖、林韶安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老生是京劇中的男主角,若缺少老生,絕大多數的戲齣是無法搬演的。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入門的檻兒與生理的關 角兒養成忒難?! 京劇老生與花臉的傳承斷層

    台灣目前的京劇行當裡,老生與花臉都存在傳承的斷層。老生因故青黃不接,而花臉則始終欠缺,主要是此二者的養成,對演員來說,養成的入門門檻與個人的生理關卡都是關鍵,就算能夠學成出師,現實環境能否提供未來舞台,也還是未定之天

    文字|廖紓均、張震洲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新銳藝評 Review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我們並沒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個人生選擇背後所負載的歷史限制、所獲賜的獨立自主,我們也不能鳥瞰迷宮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會的迷宮出口。這樣一座困鎖觀眾的敘事空間,不正是戒嚴體制本身的重製嗎?終場耀眼地刺向觀眾席的熾白色燈光中,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成為魏海敏版台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卻是錯愕地想起:這部劇不是要讓魏海敏演活自己嗎?縱使在劇中把誰都活過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裡去了呢?

    文字|張宗坤、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戲劇

    後現代「懸浮」邏輯下,所製造的千年幻象

    魏海敏置身於一個複雜時代中的一段艱難歷史,但王景生卻獨斷地把魏的生命語境壓縮在「人生如戲」的古典「虛化」陷阱,永遠在她角色扮演的記憶中尋找她的生命歷史,而對自己的愛與恨似乎缺少判斷,記憶與現存之間也失去連繫的共同脈絡,並終歸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少了多層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對現實始終充滿迷惑之人。於是魏海敏在《千年舞臺》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後現代「懸浮」邏輯下,任新生命政治擺布之人。

    文字|王墨林、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職人的圖鑑

    包頭:戲曲界的髮妝師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後隱藏多少職人的戲法?〈職人的圖鑑〉每期揭開一名劇場幕後工作者的面紗,零距離打通觀賞表演藝術的任督二脈!

    文字|吳岳霖、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魏海敏
    跨界對談

    魏海敏X許峻郎:看見女性藝術家的覺醒、韌性和為此付出的犧牲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年度大作《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由王景生導演,魏海敏、張照堂、陳界仁3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同台」,透過張照堂1960年代「無頭」造像系列和紀實攝影,以及陳界仁在金門擎天廳、左營前海光劇校校址拍攝的影像設計,從回顧「京劇演員魏海敏」進而映現出「台灣人魏海敏」的時代輪轉,呈現如詩般的紀錄劇場形式。魏海敏在劇中重現6個經典角色的片段,此外,這位當代名伶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魏海敏」的個人故事:戲是人生,人生如戲。 《千年舞臺》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應「台積心築藝術季」邀請,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在新竹演出前,我們與魏海敏老師,以及資深戲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就台上演戲、台下觀戲分享彼此的真實感受。

    文字|吳垠慧、陳佩芸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穆桂英掛帥》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相逢甚好——魏海敏與台灣京劇主體性的建立

    一九六九年加入劇校的魏海敏年方十一,和同齡被送入劇校的同學們相仿,有著雷同亦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京劇是她和爸爸的連結,劇校是讓她吃飽穿暖、習得一技之長、減輕家裡負擔的出口。她在京劇極盛時學下老師字字推敲的老戲,或許想著唱主戲、有著成大角的企圖,但她大概是沒想到,未來的她,會是「舉旗造反」的旗手之一、會不顧處分地毅然赴京學藝、會創造出迥然相異於過往的新表演可能,並且,能和「台灣京劇」一起攜手走得這樣遠

    文字|劉育寧、靈蘭、林榮祿、劉振祥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魏海敏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平凡的生活 成就舞台上的不凡

    「其實我的生活是很規律、很平凡的。很多人休息可能會大吃一頓,可能會狂歡,但我幾乎不會,大都跟著戲一起生活。雖然我的生活很規律,但我的腦袋是很天馬行空的。」魏海敏笑著說,台上的千變萬化,來自生活的質樸無華,而對於表演,魏海敏總是兢兢業業,認真面對每一次的學習歷練。「我的自信其實是建立於不自信。」魏海敏語重心長表示,她對於舞台上的每一轉瞬總是「敬畏」。「我的不自信建立在『我們能否準備得夠好、維持好的狀態。』最重要的是『敬畏心』。」

    文字|林立雄、林鑠齊、蘇岩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項羽和兩個女人》的三位主角:(左起)虞姬(孔玥慈飾)、項羽(李寶春飾)、呂雉(陳雨萱飾)。
    戲曲新訊

    《項羽和兩個女人》 權位與愛情之間的選擇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這首未完的《京歌》,若說唱完仍稍嫌過早,或許得再繼續打磨,進一步找到更好、更適切的表現方式與故事架構。
    戲曲

    唱完一首未完的「京歌」與《京歌》

    與其評斷《京歌》形式實驗出什麼,或說意圖完成什麼,不如認為其以類似《莎姆雷特》(屏風表演班,1992)的效果與結構,進一步透過創作本身來重新思考形式實驗的過程。就如開場不久後,阿仁便提出對「跨界」的質疑,卻又用混搭的方式七零八落地完成《京歌之真假薛平貴》,反過來履行自身質疑,形成詭譎的反諷。

    文字|吳岳霖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于魁智、李勝素在《帝女花》的演繹法度嚴謹、中規中矩,也為這齣要旨恢宏的宮闈巨構,賦予了堂皇的京朝氣派。
    戲曲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挑戰改編粵劇經典

    在于魁智、李勝素領軍下,中國國家京劇院又將於五月份造訪台灣,這次除了如往年演出多齣骨子老戲,也將帶來三月在香港首演的新編京劇《帝女花》,改編自唐滌生編寫的同名經典粵劇。在香港可謂共同記憶的《帝女花》,以任劍輝、白雪仙的纏綿悱惻濃情深植人心,但偏於陽剛的于、李京劇版也演出不同於粵劇的法度嚴謹、堂皇氣派。

    文字|願良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京劇《大宅門》宣傳視覺。
    上海

    究竟總是負好春 京劇《大宅門》的門外風波

    《大宅門》從電視螢幕搬上京劇舞台,去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上海戲劇》雜誌針對此劇作了幾篇報導,包含專業劇論、網友短評和編導郭寶昌訪談等,卻引發郭寶昌負面回應,媒體雖回覆道歉,卻又引來導演解釋種種不滿,來回交鋒,卻只在報導評論內容的錯謬上打轉,討論竟沒有回歸作品本身

    文字|李翠芝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復興劇團的《森林七矮人》,藉由劇情刺激小朋友思考「犧牲」的意義。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訪復興國劇團團長鍾傳幸談戲曲兒童劇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文字|莊珮瑤、李銘訓、復興國劇團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風火小子紅孩兒》
    即將上場

    國立國光劇團演出《風火小子紅孩兒》

    國光劇團推出的兒童新京劇《風火小子紅孩兒》是一齣改編自《西遊記》中〈三借芭蕉〉的故事,除了紅孩兒及孫悟空外,唐三藏、豬八戒、沙悟淨、牛魔王、鐵扇公主也各有各的裝扮特色,舞台上可以看到鋼絲飛人的翻滾特技、魔術變身秀、跳彈床等高難度表演,以及特殊的火燄山佈景。 此次專爲兒童新編的京劇,從兒童所能理解的劇情出發,淺顯逗趣的對白,再加上京劇的元素,如音樂、程式動作、舞蹈、化粧造型等等,希望讓較少接觸傳統戲劇的孩子,有一個近窺京劇風采與奧妙的機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國光劇團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武生泰斗王金璐(右)指導國光劇團青年演員盛鑑演出《����蜡廟》 中褚彪一角。
    現象視察

    把手問明 側寫京劇武生泰斗王金璐

    王金璐本身主宗「楊」派,但整個教學過程中,仍視學生特質因材施教,並非只專一個路數。他強調劇藝不僅僅在於身手漂亮,更重要的是掌握戲味,戲味就是需要不斷投入,去找尋角色最佳的表現形式。

    文字|邱慧齡、劉振祥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京劇也要走入現代生活,洋溢青春氣息。圖為國光劇團《三個人兒兩盞燈》的演員們在台北西門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京劇駐顏術

    文字|本刊編輯部、陳建仲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裴艷玲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文字|李玉玲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台式京劇新美學

    今年四月,國光劇團帶著《孟小冬》、《百年戲樓》與《水袖與胭脂》,到中國上海大劇院連演二週六場,不僅獲得觀眾好評讚賞,更在戲曲界引發熱烈討論。這不是台灣京劇與對岸觀眾的第一類接觸,卻是最具系統性的一次,這三齣從編、導、演,完全由台灣戲曲工作者一手包辦的戲,除了展現了台灣獨具的京劇新美學,也讓中國戲曲同行看見,台灣在京劇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事實上,相較於中國的戲曲環境,台灣的京劇發展長期處於邊緣和劣勢: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向「看角兒,看流派」,唱念做打是基本功,尤其是唱。然而,台灣唱將名角人少,行當不齊全,更遑論流派系統。再者,今日的觀眾不再是專業京劇戲迷,京劇不再得和現代戲劇、舞蹈、電影等藝術形式,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競爭、比較。 因為意識到先天條件的不良,台灣京劇很早就開始「調整體質」。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為台灣京劇把脈,開出了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處方籤。她認為,「所謂文學,不止是唱詞文采,更要有文學技法的敘事能力,要有文學筆法打造出的人物個性,抒情內涵也一定要有現代觀點。至於現代性,並不是指手段上加強聲光效果,題材上表現現代生活,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情感的現代性』。」 王安祈說,京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演唱藝術、流派藝術,更是當代文學作品動態展示,倘若現代觀眾對京劇唱念沒有興趣,文學或許是另一種召喚力量,而多元藝術手段的相互汲取勢在必然導演除了以傳統戲曲程式為基礎,更可調動現代劇場和電影運鏡各種手段,提煉意象、映照主題,「內省式」地闡釋人物與整體精神。她強調:「這未必是發展京劇最正確的方式,也絕對不是唯一一條路,卻是我評估台灣的文化思潮及劇壇現況後,所選擇的因地制宜方式。」 因此,國光劇團近年來的新編戲,實踐的就是王安祈對於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理想,特別是不同於傳統京劇的男性觀點,擺脫「大歷史、大敘述」,藉著女性視角的細膩敏銳,觸碰人心幽微。例如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金鎖記》,並不是要呈現封建社會對女性性格的扭曲和壓抑,也不是藉曹七巧來控訴什麼,曹七巧就是曹七巧,她的貪嗔愛慾自可成戲。 即將上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及《探春》,又是兩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王熙鳳是「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狠角色,人前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