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敦煌壁画为依据的《丝路花雨》。(传大艺术公司 提供)
焦点 焦点

「丝路」点滴 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演出《丝路花雨》

风行于大陆文革后的《丝路花雨》舞剧将首次在台演出。在当年特定时空下的创作,如今面对台湾观众又会受到何种反应?

风行于大陆文革后的《丝路花雨》舞剧将首次在台演出。在当年特定时空下的创作,如今面对台湾观众又会受到何种反应?

《丝路花雨》

10月13〜15日

国家剧院

文化革命的十年之中,整个大陆的艺术观众都被迫成为阿斗,只可欣赏两部芭蕾戏剧《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这两部舞剧并非不好,但十年内,没有任何其它种类的舞蹈作品可看,再好的东西,也会腻烦。在人们处于极度的文化饥渴之中时,一九七六年文化革命终于宣吿结束,文化部也趁此时机,筹备了全国性的文艺汇演。甘肃省的舞剧《丝路花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繁杂的故事大纲

《丝路花雨》于一九七九年,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演出。主要剧情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思,却意外地被人抢走了幼年的女儿英娘,数年后,在敦煌的市场,神笔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女,但英娘已沦为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思为感谢神笔张的救命之恩,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莫高窟中,英娘起舞为其父排劳解闷,神笔张从英娘舞姿中得到启发,画出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但那儿的市令巧立名目,企图占有英娘,英娘就跟伊努思去了波斯。之后神笔张曾再次搭救伊努思时,终于牺牲于丝路上。后英娘随当上河西节度使的伊努思返敦煌,在二十七国交谊会上,英娘揭发了市令的罪行,最后大结局是中外人民友谊源源流长……。

与芭蕾舞迥异的「三三舞」美学

舞剧内容颇复杂,但看了十年的两部芭蕾舞剧,都是以「开」(即腿从胯到脚尖向外转开的芭蕾舞姿特点)、「绷」(脚尖向下压)、「直」的线条为主,高扬的革命式挥手动作,身体都是长的流线型,一百八十度旁腿(即腿从旁边高举到耳边),一百八十度的后腿(腿从后边高举到后脑勺),舞者都是整齐化一的小头、长腿、萝卜脚,(这是当时流行的舞者标准身材,萝卜是指立起脚尖像一颗白色的长萝卜,又稳又好看),看惯了这些直线条,突然看到《丝路花雨》里类似印度舞的三道弯身体,手的拇指食指合拢,其它三指立起的三指舞,在当时一片文化饥荒之中,简直是奇异之果,震动不小,一时间,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都去学习三道弯、三指舞。全国各地不演芭蕾舞剧了,而改演「三三舞」(笔者对三道弯、三指舞的简称)。之后各地不同舞团,纷纷依此路,创作了数量不少的三三舞。如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敦煌彩塑》,及另一支从开幕到结束都是站在一个大莲花敏上,不断做著各种三三舞姿态,及反弹琵琶舞姿的舞。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到处都可见到此流行舞。而大腿紧包、小腿大喇叭裤、上身紧包、露一半肚皮的近印度式服装,也随三三舞流行了起来。但久了就见怪不怪,观众又开始腻烦了,之后三三舞开始渐渐消失……。

是中国舞?印度舞?或…?

三三舞到底是不是中国舞,说法不一。有人说它动作近似印度波斯舞,不应算纯粹的中国舞,尤其海外艺术家持此见的居多,也有人说,除了来自戏曲的中国古典舞,三三舞也算是条新路,还有人则以直系或旁系,视它为中国文化的支流外水,争论不休。还有人问:我们祖先从甲骨文中的舞字,到原始的傩舞、商周的文舞武舞、氏族时期的巫舞与优舞,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宫廷乐舞、仪式舞,自己祖先的丰富遗产还需大量精力去考察、收集,而三三舞在祖先的家谱里到底应定位在那里?总之此起彼落,争论无一而终……时间终于使一切平息,渐渐此事似已被人忘记。但十几年过去了,《丝路花雨》舞剧也不知换了几代女主角,舞台上敦煌的精神与灵魂到底在那里,更多的人似乎仍然若有所失。……而遥远的莫高窟,依然面对著三危山,在荒凉的沙漠里,互相辉映。

敦煌莫高窟的奥秘

本人曾在半沙漠地区生活过八个月,那里光秃秃的远山下面,星星点点散落著同样光秃秃的矮土屋,一片片草滩,一撮草离另一撮一尺多远,黄绿的乾草,在缺水的乾枯中,顽强的生长著,无论是日出时,或是夕阳笼罩时,光秃秃的山脉,直接无保留地吸收著大自然的光泽,一会儿红光一片,一会儿金光灿烂,朶朶白云在天上飘游,好像群马在天上飞。天苍苍、地茫茫,在如此荒凉而辽阔的地方集思冥想,所产生的思想信仰光芒,恐怕是最纯洁虔诚的。难怪当初乐樽和尙会选中此地为圣地。

公元三六六年,乐樽和尙云游四野,忽看到三危山金光一片,似有千佛跃动,连他的全身都被照的通明,他不由二膝发软,跪下身来,发誓今后要广为化缘筑窟造像,把此地变为圣地,从此历代斧凿声不断,一代代的人们,把自己的信仰、精神、智慧,凿进石窟中,凿进敦煌的色块与色流之中。无名的艺术家也因此一一诞生。

敦煌的精神与灵魂,是多少人们穷其一生所追求不尽的!期盼海内外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智慧,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把敦煌的艺术、精神与灵魂呼唤出来。

最后引用著名作家余秋雨的话做为本篇的结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薰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吿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

 

文字|郭晓华  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中国舞教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