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民族舞团此次的演出以敦煌舞及佛学为素材。(李铭训 摄)
焦点 焦点

表演艺术与宗教的第三类接触

《梵音乐舞──礼赞十方佛》演出的由来

民国八十一年的艺术季,台北市立国乐团与佛光山梵呗研究班联合演出「梵音海潮音」。当时的音乐会深刻地感动现场听众。此次再加上台北民族舞团的合作,将带来一次兼具艺术震撼力及宗教感染力的庄严演出。

民国八十一年的艺术季,台北市立国乐团与佛光山梵呗研究班联合演出「梵音海潮音」。当时的音乐会深刻地感动现场听众。此次再加上台北民族舞团的合作,将带来一次兼具艺术震撼力及宗教感染力的庄严演出。

《梵音乐舞──礼赞十方佛》

5月12〜15日 19:30

国家剧院

「梵音乐舞」是八十四年度台北市传统艺术季的压轴节目,由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民族舞团以及佛光山丛林学院结缘盛大演出。演出缘起于八十一年同一艺术季中市国与佛光山梵呗研究班联合演出的「梵音海潮音」。市国团长王正平忆及那次佛乐表演的尝试中,感动于出家人以修行的精神与喉腔共鸣的发声方法,唱出佛教的声乐「梵呗」(注1),浑厚的音色与庄严的音乐内涵,竟让国家音厅里的许多观众当场落泪;因此,为了丰富佛教艺术并能更完整地呈现其多样性以及舞台上的美感效果,此次便加入了佛舞的内容。

佛教音乐的发展

众所知悉,西洋宗教音乐可谓主导西洋音乐早期的发展史,但反观东方,佛教音乐自印度经丝路传入中国后,虽曾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时的宫廷宴乐占有重要地位,也于敦煌石窟中遗有许多飞天、伎乐天的壁画及佛乐佛舞文物史料;然而,由于佛教本身重内修而较不重可能令信徒心灵散乱的佛乐,因此古代几无佛乐家,有关佛乐的学术研究相形匮乏。直至宋朝以后,佛乐才藉宫廷乐师流入民间,也在佛教的丛林庙堂里,从教徒修行生活中渐蕴育出特有的佛教音乐;同时,民间曲牌也与庙堂的佛曲有部分相仿(注2)。遗憾的是,许多流传下来的佛乐,其年代、曲牌名与出处多不可考。在器乐方面,仅有如古琴、琵琶等少数中国乐器的独奏曲流传至今,〈普庵咒〉便为一例;另外北京「智化寺」仍收藏数百年历史的佛乐古谱可供演奏。

市国副团长郭玉茹有感于在台湾,随著近年来社会趋于功利、人生价値渐异质化的情况下,学佛参禅以净化人心的风气日盛,梵呗音乐近十余年来在佛光山星云大师、慈惠与慈容等法师积极用之以弘法的情况下逐渐勃兴,除了传统梵呗外,佛教圣乐与佛教舞蹈亦渐受重视。为了统筹这次演出制作,郭玉茹曾数次亲临道场法会,对法师与在家众合唱梵呗,一唱就是六个钟头感到实已无异于一场马拉松式的表演,所呈现出来的庄严美亦即佛教艺术的精神。因此在「梵音乐舞」的演出中,这样的精神便为三方人士这次乐舞编创、制作的基调与共识。

五段神圣庄严的佛乐贯穿全场

演出共分五个单元由王正平所编写的佛乐贯穿全场(注3):㈠〈念佛组曲〉,由出家众以〈赞佛偈〉等三段梵呗序场;㈡〈千手千眼观世音〉,由台北民族舞团表现观世音普渡众生的佛舞,配以佛寺中常可听到的〈杨枝净水赞〉;㈢〈丛林梵唱〉,百位在家众同学身穿白色式叉摩那根服,演出〈三宝颂〉与〈心经〉的梵唱。値得一提的是,〈丛林〉与〈念佛〉梵唱皆搭配舞台上偌大的幻灯片投影(佛寺、佛经、佛像、法师与信徒,以及书法、葫芦等佛教文物),视听效果颇特殊;㈣〈动静三昧〉,由舞者与丛林学院沙弥联演二段表现出家修行生活「亦动亦静皆需定」的舞剧;㈤〈梵音组曲〉,由法师、舞者及乐团联合上演,包含〈礼赞十方佛〉等三段场面极为庄严盛大的佛教乐舞。演出时舞台上将呈现三尊金佛与法器、手炉、莲花灯等佛器,并有二百位法师环绕舞台及观众席,为莅临象征「瑜伽燄口法会坛场」的观众唱出虔诚恳切的佛曲,并由舞者打手印为众生祈福。

王正平强调,他为原本简约的佛曲旋律编创和声,坚持两项原则:一是掌握佛乐庄严而神圣的精神面特色;二是避免因运用西乐和声法而将西乐精神也加以沿用之大忌。

三方人士默契十足

关于这次由音乐、舞蹈与佛教界三方人士的联合演出,王正平自信地表示没什么大困难,因为市国与佛光山法师曾有上次合作愉快的经验。除了演出前一周密集排演外,梵呗演出者事先取得编妥的佛曲录音带自行排练;舞蹈部分,〈千手千眼〉一段亦采此模式,另外二段舞剧则先由民族舞团团长蔡丽华将已编好的部分动作交由王正平编写整曲后,再供以编舞。以民族舞动作为主的舞剧呈现,因需考量舞台画面「俏皮」与「活泼」效果──〈动静三昧〉中描写禅堂中跑快慢香的「动」──如何于强调静肃与庄严的佛教乐舞中拿揑得宜,实为一大挑战。也因此原先另有二段舞剧,由于深怕流于武打动作与情节,经三方多次协商后取消。

从敦煌壁画及佛学寻求纯净的佛舞

佛舞的演出,据蔡丽华表示,必须兼顾形体美与精神面的传达。为了这次演出,近一年多来,舞团曾亲临道场学习打手印、到法会观摩梵呗,并商请法师讲授佛学与禅坐要领;另外也从《大悲忏》等佛书与敦煌壁画各种佛手佛姿中,企图在〈梵音组曲〉中编创出可供全民共舞的肢体动作,她希望能实现佛光山慈惠法师因尊重佛舞创作空间而提出的祈愿──以虔诚而庄严的精神以及简单而纯净的佛舞,表现佛教艺术的美感。至于,〈千手千眼〉舞蹈演出,则基于敦煌舞编舞家高金荣为民族舞团进行的两次暑训,以及〈莫高女神〉与〈反弹琵琶〉两支敦煌舞的演出经验,比起其他国内舞团,台北民族舞团应有较胜任的演出条件。蔡丽华亦以结佛缘的心情,祈盼经由此次佛教乐舞的演出,使更多人寻得宗教上的精神寄托。

注1:以有曲调之淸净音声歌颂佛德,启请十方诸佛菩萨,赞咏圣贤,或诵持经典,称为梵呗。见当时《梵音海潮音》话演出一文。

注2:据学者考证指出:梵呗佛曲与民间牌曲相同者甚多,是佛曲借用民间曲牌或民间歌曲借用佛曲,尚待进一步研究。

注3:本次演出中仅〈心经〉由陈中申编作。原于八十一年演出时〈梵音组曲〉的三段梵唱由卢亮辉编作,但因当时演出现场佛光山梵音班的法帅梵唱的声竟盖过市国的伴奏,因此,王正平重编的重点是加强器乐伴奏的音乐厚实度与音量。

 

文字|吴士宏  政治大学心理学硕士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梵音佛曲的特色

梵音佛曲不同于西乐及国乐,其特色为:

㈠佛乐强调音乐的精神:佛乐是用来供养与赞美佛菩萨的,虔诚与专一是梵呗与佛曲演奏必备的态度,这就如同禅修或打坐一般,惟有「一心不乱」才能传达佛乐的精神本质。

㈡佛乐的梵文具宗教上的神秘力量:梵文除了法会中常见的经、颂之外(如这次演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三宝颂〉),还有三类:1.赞,讲经或法会仪式开始前所吟唱之梵文,如〈杨枝净水赞〉;2.偈,常于讲说佛法/佛理前所梵唱的具解经功能之梵文,如〈赞佛偈〉;3.咒,祈愿、超渡或祭仪所诵念之秘密章句,如八十一年曾演出的〈准提咒〉。

㈢广布佛乐是功德:学习梵呗或演出佛教乐舞,基本上有能知佛德之深远、能体取佛教并能开通心胸等功德。

㈣佛教音乐检查上的特性:1.节奏缓慢、音域低沈,予人平和肃静且庄严之感;2.乐句不分明,尤其是古代佛曲常有单个梵字「拖腔」的现象,且旋律多采「级进」,音阶少用「大跳」呈现,一般多采五声音阶,偶有七声音阶;3.常见不同的唱词用相同旋律(即「曲牌」)。

综合言之,佛乐以声乐──梵呗为主。梵呗源于印度佛教,我国于魏晋时始有曹植独创「梵呗法」后大量于龟兹、高昌等地流行,进而促成唐朝乐舞之蓬勃。梵呗的形成,则源于佛经中的孤起颂与重颂,其为便于唱颂与记忆而将教义以诗歌偈颂形式写出的辞。梵呗不但可用于讲经祭仪、道场忏法,亦可于六时行道的朝暮课中梵诵之。对佛光山的出家众与沙弥而言,梵呗俨然为必修课程,也是日后广施功德之基本条件之一。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