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优伶话语 优伶话语

传统戏曲谚语散记5

或许我们应该正视「胡撇仔」,并开始记录、整理、硏究这些演出,也许,二十年后就没有人会演「胡撇仔」了。

或许我们应该正视「胡撇仔」,并开始记录、整理、硏究这些演出,也许,二十年后就没有人会演「胡撇仔」了。

■𤞚戏免大簿

「𤞚戏」是指毫无历史根据的、胡闹的、乱演一气的、即兴成份居多的戏剧表演,「大簿」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剧本;再则是指登录剧团每日演出地点、剧目、价码、演员、酬劳、杂支……等各项细目的记录本(所以剧团职务中有一项即为「按大簿」,负责掌理以上各项细目登录,除书明剧团各项收支外,并可避免在短时间内 于同一地点演出重复的剧码,「按大簿」者通常是剧团负责人,以便随时掌握剧团财务状况。)在「𤞚戏免大簿」这句谚语中的「大簿」指的是演出所用的文字剧本。

在台湾的歌仔戏演出剧目中,如果以剧情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前人编写民间流传故事而成的经典剧本,称为「正本戏」(如歌仔戏四大本《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什细记》);第二类是根据历史小说、演义新编而成的剧本,称为「古册戏」,也算是有所本而编的作品(如《罗通扫北》、《长板坡》、《单鞭救主》、《闹天宫》……等);第三类则是撷取当时社会事件而成的新编剧本(如《运河奇案》、《杀子报》……等);第四类则是毫无所本,亦无编写过程,只凭演员在演出前所商定之演出大网,临场发挥之演出,俗称「胡撇仔戏」(其实「胡撇仔」即为英文的opera),原为歌剧的指称,但因台湾歌仔戏即兴成份浓厚,所以此名词竟成为指称歌仔戏即兴演出型态的专有名词,且在台语与发音中,「胡撇仔」一词是含有草率的、任意的、品质不佳的贬意,可见台湾传统的戏曲观还是注重有「历史根据」(大多不是正史),且较有固定情节发展及固定唱词内容的剧目,而比较轻视剧情天马行空、台词任意挥洒的「胡撇仔」即兴演出(只可惜冤枉了opera一字的本义)。

「𤞚戏免大簿」是台湾歌仔戏演出的一种特殊型态(同时也是一种观众的剧评习惯),就像义大利的「艺术喜剧」(commedia dell'arte)一般,「胡撇仔」以演员为中心,适于在任何场所及情况下演出。「艺术喜剧」在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的两百余年间,从义大利孳始,乃至风行全欧,对后来的作家们造成莫大的影响(譬如莫里哀),现存的「艺术喜剧」脚本约有八百种,虽然只是留下了情节大纲,仍然是一项可观的戏剧宝藏。反观歌仔戏即兴演出型态则在台湾民间及官方一致的轻视下,成为「不精致」的代名词(即使这种重要的演出型态,已经在民间的大部分演出中,为我们服务了数十年)。

或许我们应该正视(正式重视)「胡撇仔」,并开始记录、整理、硏究这些演出,而非只是避之唯恐不及地澄淸自己所演的不是「胡撇仔」(怕自己沦为「不精致」),也许,二十年后就没有人会演「胡撇仔」(大陆的歌仔戏界现在就几乎找不到有即兴表演能力的演员了),那时候再来硏究整理恐怕会有点迟了。

「𤞚戏免大簿」,但是如果我们更重视它,自然能在其中发现一本珍贵的「大簿」。

暝头死忠臣,暝尾死奸臣

戏剧演出及观看是人类情绪宣泄的一种重要方式,表演者与观演者互以行动来引发彼此情感、想像力及理智的介入。「暝头死忠臣,暝尾死奸臣」就是歌仔戏顺应观众情绪宣泄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编剧公式。

所谓「暝头」是指入夜时分,也就是戏剧刚演出的前段时间,「暝尾」则是戏将结束前的收场时刻。在「暝头」的戏剧前段,安排剧中的正面主角人物受难、被迫害(「死忠臣」或「死奸臣」的「死」,并非窄义的死亡,而是较广义的「受难」),借以引起观众对主角忧戚与共的怜悯心,而后在戏剧的末段,将剧情发展推至「善人得救、恶人受罚」的理想情境,满足观众整晚压抑在心中的报复需求。

歌仔戏的编剧家以民众心理需求,设定了如此的编剧公式,而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公平的挫折时,也会反过来以这个公式安慰自己「没关系,很正常,暝头死忠臣,暝尾就会轮到奸臣死给大家看」。

既乐观又驼鸟,既懦弱又宽容,反正也没有人知道自己人生的「暝尾」会在什么时候来临,等「暝尾」到来之时,更是什么事也不知道,什么事也无法争了。

 

文字|游源铿 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