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优伶话语 优伶话语

传统戏曲谚语散记3

如果我们不企图在鄕野、在自己身边盖起一间间「曲馆」的话,我们这些「猪母」,以后恐怕连打拍子都会出问题

如果我们不企图在鄕野、在自己身边盖起一间间「曲馆」的话,我们这些「猪母」,以后恐怕连打拍子都会出问题

西皮倚官,福路走入山

北管戏约在淸代乾、嘉年间传到台湾,起初并无流派之分,据说到了道光年间,简文登(一说林文登)在宜兰教授北管时,将学生分为两班,分别教授不同风格的北管音乐,于是出现北管音乐的两个流派──「西皮」派与「福路」派,并进而从两派的戏曲对垒演变成长期的激烈械斗。

两派中的「福路」派使用的文场领奏乐器是「壳仔弦」,音色比较雄浑低沉,信奉的戏神是「西秦王爷」,一般相信其传入的时间较早,所以又称「旧路」,其子弟社团的名称通常为「社」(如罗东福兰社、宜兰总兰社),也有少数以「郡」(如基隆灵义郡)命名。

「西皮」派使用的文场领奏乐器则是「吊规仔」(后来皆以京胡代替),音色较为激昻高亢,信奉的戏神是「田都元帅」,据信其传入的时间较晚,因此也称「新路」,其子弟社团名称通常为「堂」(如宜兰曁集堂、集和堂)、「轩」(如宜兰敬乐轩),另有少数以「阵」(如瑞芳彩龙阵)命名。

「西皮」、「福路」的斗争以宜兰做为震央向外扩散,波及的「池鱼」东达花莲、北至基隆与台北县的部分地区,其「灾区」不可谓不广,但称其为「灾区」,却又不太恰当,因为这种生死与之的竞争,实际上对社团成员的向心力与音乐品质的提升,起了相当大的「输人不输阵」的激励作用。

如果说这场长期的厮杀(真刀真枪,如假包换),纯粹是由于双方对于艺术上的美感认知不同而产生,我想大概找不到半个人会有赞同的意见。历史上似乎还没发生这种案例,一大群人为了争一把乐器,宁愿每天冒著掉脑袋的危险。于是乎大约可以稍微理解,在社会权力分配的角力过程中,我们这些前辈艺人无奈或有所求地参与了这场拔河,成为绳索的各一端。参加社团的人可能会出事;不参加社团的结果可能是出了事没人理,那就参加吧,就当做参加「香肠族」的无线电联队,至少多了些闲时可以扯淡聊天的对象。

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西皮」派的领袖黄缵续(1817〜1893年)与「福路」派的领袖陈辉煌(本名陈辉),其中黄缵续为举人出身,而陈辉煌则是垦民之首。于是在沿海及较早开发的城市地区,「西皮」派稍显势强;而靠近山区的「开发中」地区,则较属「福路」派的地盘。(就像有人在国家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有人在锡板海边的风雨中实验)民间将两派之间的势力分布及消长,归纳成「西皮倚官,福路走入山」这句谚语。

偶尔有「前卫表演」、「观念艺术」(姑且代称)的表演场地发生观众之间或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对骂叫阵时,都能让我拿著报纸再三阅读,爱不释手,稍微弥补一下未能目睹当年(1874年)三十六歳的陈辉煌与五十八岁的黄缵续,各率领二千余人,展开惨烈大械斗的遗憾。

不管「倚官」或是「走入山」,一九三七年,日本政府在台湾「禁鼓乐」,在此环境下,民间戏剧活动陷入瘫痪,西皮、福路之间的冲突自然消失。

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缺少了这种争锋对抗。不过较为确定的,台湾的北管戏已从昔日的风潮澎湃,转为今日管弦欲绝的弥留状态。逝者已矣,让我们仔细想想,下一个「患者」是谁,可能对事情会有点帮助。

曲馆边的猪母,𣍐吹萧亦会打拍

台湾民间的戏曲活动一向有两大特色,一是与宗教活动关系密切,二是民众常以戏曲活动做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

有人的地方就有庙,有庙的地方就有演出,因此庙口不但是耆耄对奕、商贾易货之地,同时也是走南闯北的艺人们,最重要的弹唱场所。既然宗教信仰与戏曲的关系如此密切,自然地,在寺庙周边就出现习唱戏曲的社团组织,这类社团为非职业社团,称为「子弟社」、「子弟轩社」或「子弟社团」,之所以称之为「子弟」,则取其「良家子弟」之意,以区别冲州撞府的职业剧团。在昔时娱乐项目较少的情形下,家长都乐意自家子姪参与子弟社团,不但习练曲艺陶冶性情、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并能为社区共同信仰的神祈稍尽棉薄之力,是属于让孩子「不会变坏」的娱乐,因此便屡可见到父子参加同一社团,成为「师兄弟」(子弟社团的习惯是不论年龄,一律以师兄弟相称,因为大家都属於戏神门下的学生)。

子弟社团运作的驻在所就称为「曲馆」,「曲馆」既是习艺排练之地,也兼具服装、道具、乐器、储藏及戏神供奉的功能,每当师兄弟们闲暇之时,就会到曲馆来互聚,聊天唱曲,或是跟随「戏先生」(教戏师傅)「踏戏」(排练),「曲馆」像个夜不闭户的俱乐部,终日弦歌不辍。

如果有人认为住在中央硏究院隔壁会有助儿女读书,那就更能确定住在「曲馆」旁的猪,即使无法吹得出洞萧的旋律,至少也因为耳濡目染而能随著曲调的拍子数板。

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继续以「文化下鄕」的劳军方式经营,如果我们不企图在鄕野、在自己身边盖起一间间「曲馆」的话,我们这些「猪母」,以后恐怕连打拍子都会出问题,到时候真的就成为徒具装饰、结彩的「猪屎篮」。

 

文字|游源铿 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