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八月荣兴客家采茶剧团于苗栗大湖万圣宫演出野台《姻缘有错配》。(许斌 摄)
世艺之家 世艺之家/客家采茶戏

郞奏乐来,妹作戏

陈(八音)郑(采茶戏)之家艺事多(下)

作为演员,郑美妹生命的外放与内收,正合上戏曲表演的运势。在采茶戏由三角小戏转化成大戏的高波中,美妹娶了陈庆松,圆满地在表演与家庭间完成转舵。到光复后戏曲的二度高波中,郑家自组「庆美园」,祖孙三代前场又后场的既赶上内台好风光,继而跌进到电台兼卖药。戏笼封锁沉寂二十多年后,「荣兴客家采茶剧团」成立时已是踏在必须力求保存及传习的关口上了。

作为演员,郑美妹生命的外放与内收,正合上戏曲表演的运势。在采茶戏由三角小戏转化成大戏的高波中,美妹娶了陈庆松,圆满地在表演与家庭间完成转舵。到光复后戏曲的二度高波中,郑家自组「庆美园」,祖孙三代前场又后场的既赶上内台好风光,继而跌进到电台兼卖药。戏笼封锁沉寂二十多年后,「荣兴客家采茶剧团」成立时已是踏在必须力求保存及传习的关口上了。

唐山过台湾,落在移民潮后期登陆的客家族群,被摒拒于沿海的优势环境之外,傍山落户。先祖累世的云走迁徙,造就了艰忍不屈的族群性格,随遇而安,客族自有客族的生活情趣。好山好水好空气,他们在漫山茶园中对唱山歌,歌调中有西北中原的高亢,也有江南的婉转。「采茶入庄,田园放荒」,一旦戏班子进村作戏,老少男女都挤到戏台前,随演入戏,贪瞋痴恋,调情逗俏,小小一方戏剧天地,多少显影了平素的内心世界。

二旦一丑三角采茶作戏

早先客家三角采茶戏是简朴而富民间风味的小戏,以落地扫形式,场上二旦一丑三个角色即能敷演完整的剧情,甚至连台本戏。《张三郞卖茶》即是流传下来典型的三角采茶戏,敍述张三郞与妻及妹以种茶卖茶平安度日,后因张三郞在外鄕与酒大姐的一段婚外情,使剧情横生枝节、跌宕生趣。全剧由〈上山采茶〉开始,分成若干本戏,连日敷演(似今一日一集的电视连续剧),继而〈送茶郞〉〈绑伞尾〉、〈籴酒〉、〈劝郞怪姐〉、〈酒娘送茶郞〉〈绑伞尾〉、〈茶郞回家〉、〈接哥〉、〈盘茶钱〉〈山歌对打海棠〉、〈盘赌〉〈盘驳〉。从剧名可以想见剧情前段是两头皆恩爱,后段是驳口斗嘴,不过倒非现在电视剧中寻死寻活纠缠不休的风情,而是又气又怨又逗笑的。

连续剧之外,单出戏有《盐瓮记》、《水蛙记》等,及一旦一丑表演的相褒短剧〈问卜〉、〈桃花红〉、〈闹五更〉等,都是极为生活化而逗趣的表演,从老唱片《水蛙记》上「笑料采茶」的字样,可见一斑。

落地扫没有严格的「台界」,而小戏更有「出入」的自由,演出中间揷入「彩题」,角色/演员与鄕亲「出戏」同乐一番,由小旦奉茶,鄕亲随兴馈赠小礼物,这个礼就是「题」,演员就题即兴编一段小曲,且庄且谑,皆大欢笑。彩题之后,大家再一起「入戏」。这大约是客族的一种幽默方式吧。

起初戏无坤伶,都是乾旦,可以想见民初开始有坤伶演戏的时候,在客家鄕亲面前,采茶戏是更加迷人了。尤其所谓「九腔十八调」,三角采茶戏不但腔调多,撒娇的拖腔也多,「……哪唉哟」由稚龄少女唱出,情韵自然别致,大不同于乾旦的装腔作势。「采茶妹」郑美妹即是首开风气的第一代坤伶。美妹五、六岁时即由母亲领军,带著家里七姐妹到戏班「绑戏」。后来有四个姐妹成为职业演员,而唱出名声的是美妹和一位姐姐(不幸早逝)。

「采茶妹」作戏会郎君

坤伶的加入,以及追随其它剧种的表演形式,使三角采茶戏亦在转化丰满,朝向大戏发展的进程中。由落地扫到草台、内台作戏,一经搭台,登上「台」,戏剧的专业化要求就相对提「高」了。装扮及表演形式较有讲究,音乐上吸收更多的腔(指客家民歌、山歌,以客语声腔唱;唯客语多腔,各地有各地不同声腔的山歌、民歌)、调(指非客族的小调、流行曲调,以官话唱),后场的规模及品质亦量力加强。此时从喜的客家八音多数参与到戏曲后场(包括正当道的乱弹戏)。而当众所迷恋的「采茶妹」在舞台上作嗔还怨地盘问茶郞:卖茶,咋冇(没)带钱返来?实则,流转在美妹心上、眼上所属意的郎君,正是后场陈家八音班的唢呐高手陈庆松。由于陈庆松亦擅北管(乱弹)乐曲,而且生得一副唱将的好嗓,能唱能奏,对舞台上的动作、节奏更易掌握恰当,是剧团及演员所愿托付的后场。

这时候民间演娱活络,在客家聚落里,无论八音或采茶戏都是不时可听闻撞见的。乱弹戏、四平戏或正音班(京剧)来到客家村庄,因语言不同,鄕亲不甚熟悉,因此通常与当地采茶戏班搭档,前演正戏后演采茶戏,讨好鄕亲,争取观众缘。过年从腊月下到正月下,有不同日子的应景戏。三月为妈祖做生日,从「接妈」、「妈祖生」一场接一场的酬神戏一路演下来,可持续到五月。做生日那几天,木工业、水泥业、布庄、茶庄、米行……等生意人组织,及钟姓、黄姓、郑姓……等家族家祠,排着档期请戏酬神。妈祖出巡时戏班跟著巡演,淸早下村到上村「接妈」,妈祖白天在村里绕境,回驾之后,下午开始作戏给妈祖看,从下午到晚上,戏台前簇拥著村庄老少,中宵子夜,人群星散,戏台上可没有吹灯息鼓,这时候才真正是作戏给妈祖和大小神明看。

褪下戏衫作「先生娘」

郑美妹出道以来,传统戏曲步步入盛,旧有的或新起的室内演娱空间,日场又夜场的吸纳了大量戏曲表演。进到「内台」,戏曲表演的商业性格日益澎涨,伊「始」的、原「本」的酬神式宗教性格成为内在的精神基底。値此风光岁月,「采茶妹」的名号由原先演出前敲锣打鼓的沿街喊播,变成印刷品出现在报纸广吿、宣传单及演出看板上。演出腹地扩大、演出量激增使原有三角采茶戏剧目不足应付,引用当红的剧种剧目自是便捷之径。通常日演历史剧目,如取自乱弹或四平戏的《封神榜》、《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等,夜演民间故事如《火烧红莲寺》、《太平天国》等,则系取材自电影作品的新编剧目,传统三角采茶戏《张三郞卖茶》则将剧幅拉长,全套连续剧延伸出〈送荆钗〉、〈桃花过渡〉两出单元剧。

竞争是一直存在的,过往草台斗戏,是竞艺,比谁唱的久、演的久,是观众喜欢的演员自然有办法「拖场」。进到内台,竞争商业化,比的是噱头,在宣传上、舞台上花招百出。有一出惨绝人寰的老旦戏《七尸八命》,除了演出前的游街宣传外,戏院门口吓然罗列七副棺材,还没看戏,观众先吃一惊,恐怖也有著提神和集中意识的作用吧。这时期的演员「能戏」要多,学戏要快,对观众所好之剧种剧目都要能唱能演。装扮上客家的大襟衫、裤,渐被外来剧种的长衫、裙取代,水袖、头饰、贴片也都比照使用。

在百花齐放的大好光景中,「采茶妹」渐进地在表演与家庭之间转舵,她「娶」了陈庆松,一对连理内外兼负,轻重有分,「采茶妹」成为「先生娘」,陈庆松的徒弟这么称呼她。戏衫褪下她倒也不淸寂,这多年来结识的姐妹经常进出,妯娌亲戚中仍有搭班的职业演员,外地来的戏班,多数是相熟的,总会来郑美妹家串门,碰到需要「救场」的,她义不容辞地上台解解戏瘾。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波及到日治下的台湾,皇民化运动使戏剧演出萎缩,表演变质。传统戏曲在此时历经攀高、到顶、滑落,画出一个完整的曲度。

「庆美园」祖孙接班

作为演员,美妹生命的外放与内收,正合上戏曲表演的运势,在下一个高坡攀起前,美妹完成女性生命的圆满,三十九岁脸上还不见什么皱纹时,抱在手上逗逗弄弄的是孙子郑荣兴了。有意思的是,如果戏曲表演和八音可成为一种胎教的话,儿子郑水火有点绝缘,反而是孙子有「受教」。从一张老唱片北管《金星记》上的标示「六岁天才老生郑荣兴独唱」,可以想见「采茶妹」孙子所玩的玩具是乐器,所唱的儿歌是北管戏或采茶戏的唱段,或客家山歌。这时候戏曲表演已进入光复后的复苏期,采茶妹虽没有复出搭班,但姊妹们一声「阿美姊」,她就去了,有些时是去帮忙化粧,有些时是去救场。这之外,还有其它的诱饵,一声「先生娘」更是不好拒绝,当陈庆松教出的八音子弟所在的村庄要作戏时,自然会到师父家来请「先生娘」。

后来是医生的建议,郑美妹复出组成「庆美园」采茶剧团,因为她经常这痛那痛的神经痛,医生查不出病因,劝她设法分散注意力,那就是演戏了,庆美园每次演出,戏前的打理、操心,入戏的忘神都能令她不察觉痛。这时候舞台上软景、硬景及音效的花招更多了,对跟班的郑荣兴而言,幕后克难金光的把戏要比幕前的演戏更有看头,但他的父亲郑水火却一直不乐意家里组戏班,琐碎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每回作戏,郑荣兴的母亲就被「抓差」当戏班的厨娘,这样地全家动员,令郑水火满口牢骚:「不管了,不管了。」郑荣兴十来岁时,即取代父亲帮祖母管理剧团,一直到祖母身体不适,戏班的客观生存压力更大了,才结束庆美园采茶剧团。

郑荣兴管理庆美园的时期,戏曲的生存据点被迫转台了,当电影垄断「内台」之后,戏曲表演转而被电台及药商吸收。在苗栗中广电台,庆美园一周一次录好一个礼拜的采茶戏节目带,每月可得一千元的固定收入,除此之外,剧团能赚的是卖药钱,这有三路,一是电台向药商割药,戏班为电台作戏兼卖药,二是药商直接请戏班造势助阵,再者是戏班「直销」自行向药厂割药,赚取直接利润。转得开的剧团这三路同时并进,才算有较好的收入,因此,一团人往往拆做几组分头摆场,这时候早先落地扫的小戏演法就再度「绝处逢生」了。

「荣兴」复团,「学苑」传习

生于客家八音及采茶戏之家,祖父母的风光是郑荣兴童年欢乐的记忆,也是他自靑年时起即落在仔肩的负担。庆美园结束、祖母过世,家族里虽有亲长持续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而郑荣兴父祖这一家则专事八音。在进入正统西乐、中乐教育学程及硏究民族音乐之后,郑荣兴几乎与采茶戏拉开了距离。

戏曲在二度滑落的谷底中,客家采茶戏的变貌日益加剧,就剧种艺术品质而言也是更加不良了,在生存压力下存续下来的十余剧团必须兼演歌仔戏,剧团团名也概以「歌剧团」模糊剧种。民国七十五年郑荣兴在音乐教职上参与一项会议,会中他听到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客家没有戏。」客家没有戏?怎么会有这种误解?自己族群的没落的扭曲的剧种,无论如何不能否决了它曾经历史性的存在,以及它今天遗絮如丝的存在。这一年台北市露天夏季艺术季安排了「客家之夜」,受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之邀,郑荣兴回鄕请出亲长,整合出一台戏的前场后场,在台北新公园演出一场《王淮义买阿爸》,演出需要一个团名,舞台上需要挂出团名的横帔,未及思索,挂出「荣兴客家采茶剧团」吧。这一次为这一出戏的努力招来第二度的请戏,于翌年,民国七十六年台北市社教馆传统艺术季中演出采茶戏《乞米养状元》,这次表演,剧团正式登记立案,但实际营运要到七十七年才开始步入正轨,有固定的团员(都是中年爸爸及妈妈)和文武场(陈家八音班),同时,藉苗栗县立文化中心支持,郑荣兴开始向长辈收集整理口述剧本。二十多年前,祖母的「庆美园」剧团表演的是当时时兴的「改良戏」,而今复团,郑荣兴立意复原及保存客家采茶小戏、大戏的原貌,要求团员摒除时代变貌、异腔异调,从起步的原质来建构、充实客家采茶戏。

比起当年上电台兼卖药的走样「剧运」,荣兴采茶剧团每年近百或百来场的演出,称得上平步靑云。今年在文建会支助下,跨出客家戏曲人才培育计划的第一步,于七月间成立「客家戏曲学苑」,招收第一期学员,展开为期三年的演员及文武场传习训练。在其「隆重招生」的简章上看到一份理想寄寓:期待每一个从「客家戏曲学苑」受训出来的艺生,不只会演戏,更要知书达礼,不只是一个演员,更是传播客家文化的种子。

(本刊编辑 胡惠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