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创五洲派剑侠布袋戏的黄海岱,常受邀为文化场演出。(薛涌 摄)
世艺之家 世艺之家

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

黄海岱布袋戏家族(上)

人说,初起时候,演师扛起个布袋走江湖卖艺,布袋中装了所有的道具和偶,民众就以布袋戏称之。当然,布袋戏的规模早已不是一个布袋装得了的,但是,对于开创五洲剑侠、开创金光、开创霹雳的云林黄海岱布袋戏世家而言,一口布袋却是承继家业发光发皇具体而微的图腾。

人说,初起时候,演师扛起个布袋走江湖卖艺,布袋中装了所有的道具和偶,民众就以布袋戏称之。当然,布袋戏的规模早已不是一个布袋装得了的,但是,对于开创五洲剑侠、开创金光、开创霹雳的云林黄海岱布袋戏世家而言,一口布袋却是承继家业发光发皇具体而微的图腾。

一家四代同行,又且一代「光」甚一代,在布袋戏这一行中,代代俱领一时风骚的,是云林西螺黄海岱这一家。黄海岱、黄俊卿、黄俊雄、黄强华、黄文择、黄文耀,在台湾,他们都是当其一代的「偶」像。

台湾二十世纪的百年中,可谓无所不百变,政、经、传讯……民间生活、民间演娱……,而百变中的千变万化,要属布袋戏了。从秀阁楼台的四角棚,到电视、电脑的四边镜框;从文情到武侠;从唱南管、唱北管到流行音乐;从声情形状的飞砂走石到实物飞「砂」走「石」;从刀枪剑㦸开打到放电、放五彩金光、放镭射,配以电子合成音效;从前布袋戏以演师浮名,轰动武林,而自史艳文之后,掀天动地、夺名扬四海的都是「偶」,素还真、叶小钗……它们的艳名已朗朗盖过电影中的天王、玉女。在传统曲艺演娱中,唯黄海岱这一家族的布袋戏成功地驾御时代潮流,走进创造流行的娱乐主流。

而黄家布袋戏的开业始祖,要追溯到黄海岱的父亲黄马,以及黄马的师承。

黄马时期,古典布袋戏

走过垦拓艰困混乱的岁月,到淸末,台湾社会呈现安居乐业,一定程度的显现出富而好礼乐的民风。在与大陆频繁经贸往来中,原鄕各地的信仰及民俗曲艺,南管、北管、潮调、客家采茶、高甲、四平……亦都普遍溶入民间生活。民国前十一年黄海岱一出世就是戏看百家、汉乐盈耳的环境。他的父亲黄马是在结婚后才拜苏总为师学习布袋戏。苏总系出泉州南管布袋戏艺师人称「俊师」施阿俊的门下,俊师渡海来台在鹿港开业以唱白字仔布袋戏为主。苏总出师后在西螺整班演出,但因当地并不时兴南管白字戏而盛行北管,苏总亦精北管戏曲,所以就改唱北管,取班名为「锦春园」。嗣后黄马接下师父衣钵,继续经营「锦春园」,无戏时租田作农。

这个时期古典布袋戏以演师取胜,观众要看的是演师之口艺之手技,要听的是南管、北管、潮调唱腔,演师以「卖艺卖声不卖面」隔帘表古的演出方式,隐身在文情并茂的戏偶人物之后。当时民风好艺,子弟馆遍布,士农工商多好弹唱。西螺即有北管子弟馆「锦成斋」及「新乐轩」,黄马带两个少小儿子黄海岱及程晟都在锦成斋学北管,初拜蔡客为师,后又拜当时极有名气的北管戏曲家王满源为师。据黄海岱表示王满源不仅精通北管戏曲中福路与西皮系统,对西乐也有钻硏。

黄海岱时期,开创剑侠戏

黄海岱的幼学琼林即在父亲教演布袋戏与北管音乐的薰陶,以及十一岁起,父亲送他去学堂读汉学,建立起文、乐、操演于一身的基础。这样的锻练,使黄海岱在十八岁的时候已能独当一面,父亲接戏多时,「锦春园」就分成父、子两团分别出演。在黄海岱二十多岁时,台湾布袋戏界已是北中南名家辈出,武林争雄的局面暗潮汹涌。此时布袋戏团多搬演以北管戏为本的「正本戏」,及由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改编入戏的「古册戏」。年轻的黄海岱要杀出一条戏路来,就得锐意出新招,在文戏胜乎武戏的时代,他偏从武戏下手,将《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富有剑侠色彩的章回小说改编成「剑侠戏」,在操偶动作上加快加多比武的份量,在人物刻画上加重侠骨豪情。「剑侠戏」一推出马上造成轰动,同业间更是互有浸染,一时间布袋剑侠俨然成风弄潮。剑侠戏不容易一人为之,「加官屛」的帘幕之后,黄海岱与弟弟程晟搭配得极好,不但合议推演剧情,戏偶开打的动作设计灵活细微,兄弟俩联演的默契是别团难俦的。

民国十七年,父亲黄马过世,享年六十六岁,黄海岱二十八岁已娶妻生长子黄俊卿两岁了,弟程晟也已入赘完婚,兄弟二人仍合作同台演出。隔年,黄海岱将「锦春园」改名为「五洲园」,取「名扬五洲」之意(日据时代,台湾行政区设三厅:澎湖、花莲、台东及五洲: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又聘请北管师父王满源任头手吹,成为前后场阵容坚强的班底,开创「五洲园」及「五洲派」剑侠布袋戏的大千世界。

民国二十二年次子黄俊雄出世。黄俊卿、黄俊雄两兄弟从小看到的却是日本殖民政府禁制之下的演艺变貌、变招。

禁制下的变演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政府全面禁止台湾民俗曲艺使用锣鼓丝竹,野台戏的演出也加强管制,戏班面临难以谋生的困境。迄民国二十九年,日本政府更采用迂回手段推行皇民化运动,先在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增设娱乐委员会,借以推行台湾各项民间技艺的全面日本化。此时黄俊雄进入大林公学校就读。翌年日府再增设戏剧行政机关「台湾演剧协会」来控管演出团体及演出内容。表演团体须通过审核成为会员才能作公演,演出形式为具有日本风格的布袋戏,后场则奏西乐或放日本歌曲唱片,演起来不自然,观众也不爱看。戏班变通的办法是,趁督察不「察」时「调包」演传统戏,观众只要听到西乐嘎然停奏,汉乐响起,就知道好戏上场,情绪顿时振奋热烈,台上演出亦相对紧张刺激。好景不常,五洲园在虎尾戏院演出时日警逮个正著,被抓回衙门毒打一顿,演出执照也被吊销,一时停演。

民国三十一年日府成立「米英击灭摧进队」,组织布袋戏团演出宣传剧借以鼓吹台湾靑年从军。日人商请黄海岱演出,黄海岱却在口白中夹杂台语骂日本人泄愤。民国三十三年弟弟程晟在台中演出宣传剧后,与日警细故冲突被判刑,次年死在狱中,黄海岱为弟弟没看到台湾光复而遗憾。

台湾光复后,失去弟弟帮忙的黄海岱仍振作演出,五洲园的侠情戏因黄海岱的独门绝活──一口五音,可作出生、且、净、末、丑的声腔口白,而更受欢迎。「请戏的多得要排队」,亦可见光复后民俗曲艺复苏的情景。黄海岱所传教的多名徒弟日后更是开枝散叶各有成就,黄俊雄即于民国三十五年入五洲园从父学布袋戏。

父子掌上镀金光

「二二八事件」之后,国民政府对民众的公开聚会颇敏感,而禁止外台戏演出一年,但并未禁止戏院内演出,因此传统戏剧转往内台演出。此时黄海岱长子黄俊卿分出「五洲园二团」作独立演出,而黄俊雄与拜师学艺的郑一雄则留在五洲园本团,担任黄海岱助手。迄三十九年时,黄海岱提拔郑一雄担纲头手主演,郑一雄不负师承,表现优秀,师徒美艺传为佳话。

民国四十年黄俊雄十九岁出师,自组「五洲园三团」,而此后十年也正是台湾布袋戏界的黄金岁月,百家争鸣各展长才,民间娱乐皆以民俗曲艺为主,各剧种皆有发挥,参与人口众多,看布袋戏演出更是主流娱乐之一。

在竞演较技的群雄逐鹿中,各家祭出创偏奇人怪侠的故事、唱白声情夸张的本领,大多数演师都在自己身上加艺加技,黄俊雄则注意到承载所有演技、观众视觉的主体──偶,偶的造型及偶的尺寸。他开始为他的表演「前身」添粧增色,为偶加大尺寸,布袋戏的新面貌正露出了微曦。

演、创,演、创,民国四十二年黄海岱「五洲园本团」演出的《淸宫三百年秘史》已经加入各式布景,武术剑招更是奇幻,「金光戏」型态已略具雏形。同样一出戏黄俊雄演来视觉效果更加惊人,赢得观众。从此他开始硏发声光变化,不断尝试。此时,黄俊雄已然噪响出名。

(待续)

 

文字|吴佩  民俗艺术田野调查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