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的表演形式,除带有傀儡戏的规格外,还将民间的风俗和舞蹈适当地结合到戏剧之中。其强烈的性格特色,不论在表演风格、音乐唱腔、舞台动作及伴奏型式等方面,均表露无遗。
福建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
《节妇吟》
8月14日 19:30
《李亚仙》
8月15日 19:30
〈玉真行〉、〈摘花〉、〈士久弄〉、〈过桥〉、〈寿昌寻母〉
8月16日 19:30
《陈三五娘》
8月17日 19:30
国家剧院
八月仲夏之夜,台北国家戏剧院厅堂上,将再现晋唐古韵、宋元逸响。在悠远静谧的乐声中,在婀娜多款的身段里,带领观众进入时光隧道,与近千年前的人物同哭同笑、共悲共喜。泉州梨园戏的演出,再度建构遥远的时光氛围,渺渺茫茫之中,却是淸晰可见,触之可及。
古老剧种展现典雅细致风格
发源于泉州一带的梨园戏,是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其典雅细致的表演风格与音乐唱腔、科范动作,别具一格。梨园戏分为大梨园和小梨园两支,大梨园又分为「下南」「上路」两个系统,总共三个流派,各有传统剧目「十八棚头」及专用曲牌。下南保存的传统剧目,如《李亚仙》及罕见的《范睢》、《梁灏》、《岳霖》、《周武德》等,剧本文词较粗俗,保留方言本色和鄕土气息,多出自民间编演,虽以生旦为主角,但夹入大量挿科打诨,以轻松气氛增添喜剧色彩,唱腔曲牌属南管音乐,较古朴粗犷。上路传统剧目上则保留了如《王魁》、《赵真女、蔡伯喈》、《朱文走鬼》、《刘文龙》、《王十朋》、《尹弘义》等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同属南管,但刚劲有力,淳朴而哀怨。小梨园又称「七子班」,其传统剧目有《陈三五娘》、《郭华》、《吕蒙正》、《蒋世隆》、《刘知远》等,多为生旦爱情戏,且经文人润色,文词典雅,音乐亦属南管,有专用曲牌,优美纤细、缠绵悱恻。
梨园戏的表演形式,除带有傀儡戏的规格外,还将民间的风俗和舞蹈适当地结合到戏剧之中,其强烈的性格特色,不论在表演风格、音乐唱腔、舞台动作及伴奏型式等方面,均表露无遗。古代戏剧表演不用水袖,传统梨园戏也没有水袖,其脚步、手势、身段适应于没有水袖的表演,更显得典雅细致。梨园戏的表演方法有一套代代相传的科范,基本动作称为「十八科母」,并有「进三步、退三步、三步到台前」,与「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指手到鼻尖、拱手到下颏」的一套成规,每一角色均受严格规范。音乐为曲牌联缀体,保留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伴奏形式亦相当独特,司鼓称「万军主帅」,其独一的「压脚鼓」打鼓技法,是在演出时以脚压鼓面,配合人物感情及剧情进行,调节音乐节奏并渲染气氛,能敲出四十多种音色。主要伴奏乐器是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洞箫,即唐代尺八;二弦,为晋代奚琴遗制;演奏方面仍保留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遗风。
独秀剧团兼演传统新编戏码
「福建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目前大陆梨园戏硕果仅存的演出团体。前身为成立于一九五三年的「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当时是由著名的小梨园老艺人蔡尤本任团长,于一九五四年以整理之传统名剧《陈三五娘》及《入窰》等折子戏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以《陈三五娘》获多项重要大奖。该团不仅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演出,亦努力于新编剧目的创作,以《节妇吟》获第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各项奖项榜首。团员中有多人获各类表演奖项,其中曾静萍为福建省第一位获「梅花奖」者。
该团此次来台演出之剧目,除《节妇吟》为新编剧目外,皆是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节妇吟》内容描述新婚仅半年便成了寡妇的颜氏,在孀居多年后,因无法忍受守节生活,鼓起勇气,夤夜至家庭教师沈蓉房前求爱,在遭到拒绝和羞辱之后,强烈自省自责,毅然断指自戒。她十年抚孤,教子成龙,但最后却因皇帝御赐的「晚节可风」金匾使她在「人言可炼金」的可怕环境中走上绝路。剧中之〈谒师〉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验指〉则强烈表现悲剧冲突的结果。颜氏之所以夤夜求爱,是受情欲支配的结果,编剧在〈私奔〉中,巧妙地安排丫环梅香和男仆安童提灯巡夜的过场戏为衬托,将颜氏的内心矛盾表现得更有层次。沈蓉在〈试探〉一出中,因初见颜氏美貌而欣羡不已、暗自嗟叹,在〈阖扉〉一出,亦「恨不得权把书房作巫山」,后因顾及「人言可畏」,怕误了仕途,才有阖扉之举。本剧除主要角色刻画生动外,其他次要人物如沈妻、陆郊(颜氏之子)、皇帝、相国、梅香、安童等,亦各具特色,活灵活现,真实地构筑出颜氏生活于其中的典型环境和特定氛围。
〈踢球〉─绝舞出质朴粗狂特色
梨园戏传统剧目《李亚仙》是一出经过加工的传统大戏,其中〈踢球〉、〈莲花落〉两场充分表现出下南粗犷、诨闹的质朴风格。与高甲戏《凤冠梦》的〈吹喇叭〉、莆仙戏《春草闯堂》的〈抬轿子〉并称「闽中三绝」的〈踢球〉,不仅仅是一场烘托气氛的舞蹈,更是主角具体环境和特定心里的双重写照。(注)〈莲花落〉一场中出现四个沿街卖唱乞食的歌郞,所唱的「莲花落」是悲喜交织的歌曲,所跳的「拍胸舞」则似乎是在戏弄著自己,也在戏弄社会,他们与郑元和唱的歌虽有不同,却同是渲泄己身的痛苦。丑角在梨园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历来即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当家」之说。剧中丑角李妈的舞台动作极其丰富,独具特色,由娴熟夸张的科步动作中,可看出梨园戏舞台表演粗犷风格的一面。
著名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原名《荔镜记》,是一部优美动人的爱情剧,富含浓厚的民间色彩,以丰富的生活、人情结合民间风俗习惯,将人物及剧情置放于一个悠美的环境之中,相传为晚明人李贽所作。〈睇灯〉中精巧地描绘陈三、五娘相遇的过程,人物与环境的安排相得益彰;〈投荔〉则藉荔枝做为爱情的媒介,描写二人之间感情的奔放与交流;另外在〈梳妆〉、〈赏花〉、〈绣孤鸾〉中,皆以一种含蓄、具有深度的比喩,或是风趣、巧妙的生活对话,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在〈留伞〉中,则几乎完全以舞蹈表现陈三与益春的心理状态。
唐朝戏弄跃上当代表演舞台
另外,在折子戏方面,皆是明珠耀目的绝妙好戏。〈玉真行〉是《高文举》中的一折,内容敍述王玉真的身世、遭遇及千里寻夫的过程。在尺方之地中,演员手持一把未打开的雨伞边歌边舞,从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高山峻岭、深涧峡谷,是她疑虑重重、犹豫不决,四周的环境与内心的情緖借由一把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不断变换的姿态,可视为无数个优美的雕塑形体之联缀。〈摘花〉是由唐《董永变文》演变过来的《董永》中的一折,描述七仙女以落英重返枝头的绝技,引董永生情,而后二人结为连理。其中七仙女是一个天真活泼、甚至于有点儿恃娇任性的小姑娘,与黄梅戏中《路遇》的表现完全不同,其唱词通俗易晓,保留了「村坊小曲」的痕迹,呈现出歌舞小戏的原貌。梨园戏小戏表演相当富有特色,其中〈番婆弄〉、〈士久弄〉等表演,是梨园戏现存的几个戏弄,源头可上溯至唐代,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士久弄〉是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英台婢女仁心到祝家报讯,在途中与山伯书童士久相遇,载歌载舞地说出情由,全面地展现小梨园中小旦及童丑的科步动作。
浸润在悠远幽致的抑扬顿挫中,映入眼帘的是悠美幽静的跌宕起伏,通过时间的焠炼与沉淀,一切都不再喧嚣纷扰,是一种贴著心肝的美,是的,这是梨园戏,在仲夏夜里如花般盛开。
注 踢球古称「蹴踘」,汉唐即有此种游戏,宋时更为盛行,《水浒传》中亦述及高俅踢球之事。踢球后成为杂技性舞蹈,在民间世代流传。「踢球」与「吹喇叭」、「抬轿子」并称为「闽中三绝」,主要原因除其本身独具特色外,并能将原属生活中的事件予以美化,保留于民间乐、舞、杂技之中,流传至今。
文字|张启丰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研究生
更正启事
1.第五十五期纪念专辑〈姚一苇的戏剧人生〉
挿图:王祯和、王友辉,位置互换。
2.〈「重新」解构,「开始」了解〉一文,
第四行:今年四月十日……, 应订正为四月十一日……
特此更正。
作者订正
1.〈生前逝后的孤独〉一文,姚一苇先生是于民国七十一年自银行提前退休,并不是「从三十多年前,……放弃优渥的银行职务」。
2.同上文,文化戏剧系所并非姚一苇先生创办,是应张晓峰先生之聘开课教授。
失察之处,特此更正。
年鉴图片更正启事
1.八十五年表演艺术年鉴第46页照片原为「许斌/摄」,应改为「林俊宏/摄」。特此致歉。
2.八十五年表演艺术年鉴第47页照片原为「许斌/摄」,应改为「上海民乐图/提供」。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