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由朱宗庆打击乐团在户外剧场热闹揭幕。(马腾岳 摄 朱宗庆打击乐团 提供)
研讨会 研讨会

文化外交新页?

记「入进/亚洲」:亚洲文化与艺术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来自亚洲及美国的表演艺术相关人士,台湾受邀的代表声势浩大。但如何有效运用我们的资源、协助我们的艺术家,才是另一门真正的艺术。

研讨会邀请来自亚洲及美国的表演艺术相关人士,台湾受邀的代表声势浩大。但如何有效运用我们的资源、协助我们的艺术家,才是另一门真正的艺术。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八月二十到二十三日间,与「国际教育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简称IIE)在UCLA合办了「入进/亚洲(Inroads/Asia):亚洲文化与艺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亚洲及美国的表演艺术相关人士──包括创作者、演出者、经纪人、评论者、学者、教育者等,探讨美国与亚洲之间的艺术交流等课题。台湾受邀的代表包括国策顾问吴静吉、云门舞集林怀民、朱宗庆打击乐团及顾问鲍幼玉、声乐家刘塞云、太古踏林秀伟,当代传奇吴兴国等。此外,由于文建会也大力赞助这项会议,因此来自驻纽约与洛杉矶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的人士都前往参与,声势浩大。

「入进」会议的形成背景

其实「入进/亚洲」是由IIE的「国际艺术」(Arts International)部门策划、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主力赞助的一连三届「入进」系列会议中的系列二;去年在纽约市举办的「入进/非洲」(Inroads/Africa)是首届,而明年将继续在迈阿密市举办「入进/美洲」(Inroads/The Americas),主要针对美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

在策划每年会议时,IIE会针对当届的主题,选择最恰当的合作机构。UCLA透过其新成立的「跨文化表演中心」(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与「世界文化与艺术系」(Department of World Arts and Cul-ture),已在去年推出首届的「亚太表演艺术交流计划」(Asia Pacific Performance Exchange,简称APPEX)。这项同样由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三年计划,目的在邀请亚洲及美国艺术家,在UCLA进行暑期密集的互动。APPEX成员共同创作的跨文化作品及事后的讨论是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会议内容兼具演出与理论

在短短四天当中,主办单位安排了从早到晚的紧凑行程。由于参加的各国人士有一两百人,有时同一时段里甚至有十项选择之多。

第一天:朱宗庆打击乐团揭开序幕

或许是打击乐开幕具喜庆的特性,或因朱宗庆在融合东西打击乐的成果,会议的第一项节目就是由这个来自台湾的打击乐团在UCLA的户外剧场热闹地揭开序幕。在演出风格迥异的四首亚洲作曲家洪千惠、Tanaka To-shimitu等人的小品后,全场座无虚席的观众报以热情的掌声。据台湾熟悉的原住民曲调《那伊鲁湾》改编、并加入肢体动作的作品Mountain's Beat相当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但看在了解原住民文化的人士──如在场的平珩与原舞者艺术总监斯乃泱──眼里,这些未经过考证的「舞步」的确隐藏了许多导致外人误解原住民文化的危机。

第二天:彼此观摩 开开眼界

真正的开幕仪式,是在二十一日早上才登场。两位主办此会议的女士──IIE国际艺术部主任诺琳.托玛思(Noreen Tomassi),与UCLA跨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朱蒂.米托玛(Judy Mitoma),在隆重的高棉舞蹈表演后,简短地致词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随后就进入会议的第一场演讲。来自新加坡戏曲学院的院长蔡曙鹏博士,以他在东南亚推动表演艺术多年的经验,提出许多跨国性的演出例子,如正在日本进行、由来自六个国家的三十五位演员共同合作的《李尔王》大型制作,其经费便来自「东南亚国协」(ASEAN)等跨国性组织。

随后夏威夷大学的音乐人类学教授李卡多.翠弥佑(Ricardo D. Trimillos)博士则以他身为菲律宾裔的夏威夷州美国人,提出几点协助西方人欣赏亚太区文化表演的美学观。他表示,许多亚太地区的表演呈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⑴源自宗教上的意义;⑵与祭典的关系密切;⑶是整体性的艺术──除了注意到视觉与听觉,还包括嗅觉、触觉、味觉等;⑷著重表演者与道具之间的密切搭配与转换;⑸挑战人体的极限;⑹提出对人体的另种看法等。他强调欣赏亚洲文化不要戴上西方审美观的眼镜,传统文化并没有死,而是当代艺术的创作泉源。在此时此地,翠弥佑这几点基本的提醒,显得格外重要。

下午是各国的表演者分头带领的示范讲座时间,其中包括印度舞、缅甸舞、泰国舞、高棉舞、越南舞、京剧、韩国舞、舞踏、日本舞、林秀伟的太古踏技巧、朱宗庆打击乐、峇里岛甘美朗等。笔者主要参加的泰国舞部分,发现其中一位传统宫廷舞的男舞者丕杰.葛伦真(Pichet Klunchuen)的基本功力深厚,又勇于尝试传统外的实验。但观看他们近期的新作,发觉仍无法真正融合东西方的表演形式,走出自己的风格。随后问他对未来的规画时,他表示想到美国观摩学习。

APPEX计划延揽的人才,正是像丕杰这样有深厚底子、可塑性又强的靑年。透过短暂的互动,希望对他们将来回国发展自己的表演生涯有所帮助。然而在这段跨文化的实验期,如何站稳自己的脚步而不迷失方向,才是最难、最重要的一环。

晚上的几场表演,以来自大陆的《零档案》最受人瞩目(注)。由于此种「报吿剧」非常倚赖言语,观众如果听不懂普通话(国语),就必须仰赖耳机传来的英文翻译,增加了观赏的困难度,不少观众或许因累了一天,甚至睡著了。这与此戏三年前在比利时首演的热烈反应相差甚远,原因何在,也値得探讨。

第三天:台湾艺术家与台湾政府

第三天的大型演讲,是由美国导演彼得.瑟勒(Peter Sellars)及台湾编舞家林怀民,在UCLA最气派的管理学院大演讲厅分享他们对跨文化的感想。艺术家的演说果然比学者的感性许多。瑟勒深表他对亚洲表演艺术的敬意。在今天的社会里,物质上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已忘了生命的意义,因此,真正的艺术在于能否感动观众。林怀民也语重心长地表示,台湾现在很多留美的艺术工作者,回国后却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整个艺术生态带来不良的影响。选择回去工作,自然会有文化上的冲突,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荣誉,应要愼重,毕竟创作者绝不能和自己的文化断了线。两人演讲结束后,受到大批的听众前往道贺。

下午的一场《阿Q正传》,是由APPEX的成员合编,主要构想来自大陆的京剧演员徐瑛及美国编舞家维多利亚.马克斯(Victoria Marks)。虽然以鲁迅的著作出发,但由于演员来自世界各地(美国、中国大陆、日本、越南),作品又在美国发展,因此加入了不少美国式的幽默,如柯林顿政治献金丑闻等。中国观众看了或许会有在美国的中国餐厅吃中国菜的感觉──「是为老外做的!」然而,跨文化的作品本来就不能故步自封,重点在如何做出最适合该作品的特定选择。

在等候由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作东的晚宴时,遇见了来到UCLA教师会馆的派驻纽约办事处的副主任杨宣勤夫妇。西方晚宴有项传统,即邀请一位身负众望的来宾到场致词。当晚应邀的贵宾,是来自夏威夷的文化拥护者普阿拉妮.卡纳黑蕾(Pualani Kanaka'ole Kanahele)女士。但在她上台之前,杨副主任先宣读了晚会的主人文建会主委林澄枝的一封英文信,表示她深感遗憾无法出席,但祝福研讨会顺行进行。

穿著夏威夷传统服装与花圈的卡纳黑蕾女士随后登台。她的颂歌与演说相当动人,提醒了在场的一百多位人士对消失中的夏威夷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但某些在场人士难免对当晚所选的讲者之适当性有所怀疑。在这场,由台湾政府出资的晚宴,却没有选择台湾的讲者,莫非是顾忌抬举台湾自己的艺术家吗?

由于晚餐比预估晚半小时结束,因此在隔壁荀伯格表演厅(Schoenberg Hall)的演出也被迫延后。在八个节目当中,林秀伟与吴兴国分别演出的独舞排在前两个。林秀伟将她的旧作《五色罗盘》重新搬演,运用印度的音乐及独特的肢体语汇,尝试传达女性的欲望与生命力。吴兴国则将他曾在金马奖演出的京剧作品《问天》再做扩增,后半段加入了现代舞与日本的太鼓打击,可惜效果不彰,感觉有些失调。两个节目演下来就已九点半。或许两人因开演时间延后而表现不如预期,又或许主办单位不应把如此多的节目安排在同一晚,总之,观众此刻已经相当疲惫。还好接下来的日本舞者Kota Yamazaki的独舞非常有劲,肢体灵活、顺畅自如。在强烈但无调性的音乐搭配下,散发东京原宿靑年人的生命力与活力。

当晚还有一出冗长的戏,透过打击乐与独脚戏敍述印度传说中必马(Bhima)的英雄事迹;另外还有越南移民来美的舞者Minh Tran以流畅的现代舞姿与日本强力太鼓的成功搭配,缅甸的传统偶戏与乐舞以及来自大陆的刘子未,演出京剧《西游记》中的一段。当晚整场演出过了半夜十二点才结束,现场观众之前已走了一半。

第四天:圆桌会议与吿别

最后一天的会议早上针对从事文化交流时应注意的实际面做探讨,包括寻找理想中的演出团体与表演场地、与经纪人的合作、外国观众的开发等。对台湾目前想走入国际舞台的团体,应有相当帮助。

下午开放各个会议室,针对戏剧、音乐、舞蹈等题目,进行圆桌式的座谈。其中一场舞蹈专题座谈,是由UCLA世界文化与艺术系的讲师大卫.吉尔(David Gere)主持,主讲者包括康乃迪克学院舞蹈系主任王晓蓝、旅居纽约的华裔舞蹈家陈学同、临时应邀代表原舞者加入会议的平珩、来自越南的舞者Minh Tran,及笔者,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

王晓蓝提到她长年对大陆现代舞的开发与观察;笔者则针对台湾现代舞的阶段性发展做了简短的概述;平珩报吿了台湾本土与原住民文化的抬头;陈学同分享了他在纽约推广现代舞的经验;Minh Tran表示他早期在越南的表演艺术学院也受过中国京剧的身段训练等。讨论的议题与播放的录影带环绕著「大华人圈」的舞蹈发展,但在不同社会环境发展出来的作品却风格迥异。当吉尔看了前后播放的大陆舞剧《黄土地》与云门舞集《流浪者之歌》等片段时,他好奇地问道为何台湾的作品较没有「中国特征」?平衍则巧妙地回答说:「我们早已厌倦了那个阶段。」

研讨会的最后一场演讲,是由美国前辈另类音乐作曲家路.哈里逊(Lou Harrison),与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吴静吉博士一起主讲。年过八十、白发苍苍的哈里逊老先生分享了他早期如何走遍亚洲,学习东方的传统乐理与乐器。如今他还相当活跃,包括为目前走红的大陆音乐家吴蛮写琵琶曲等。吴博士则提出台湾在戒严前与戒严后艺术环境的改变、表演团体的增多、演出观念的开放、两岸交流的频繁,及政府透过文建会及福尔布莱特等奖助金的设立,赞助演出团体与人士出国交流与学习。或许,这种宣扬台湾艺术生态的内容较适合于昨晚晚宴的场合举行。

会议就在泰国舞者丕杰的一场〈谢师舞〉仪式后,由主办人向协助会议的工作人员及与会人士致谢。这四天的最后一餐,是韩国驻洛杉矶的文化中心主办。不过比起我国前晚的正式晚宴,这顿在UCLA佛勒文化史博物馆(Fowler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广场的自助餐显得简便许多。

就在南加州炎热的太阳即将下山时,博物馆旁的户外剧场也展开最后一场表演,包括当地的亚裔表演团体及两届APPEX成员所合作的作品。但天色已晚,许多人明早就将搭机离去,到了后来,相互道别者比专注看演出的人还多。而演出结束时,会场便转换成一场party,让大家同欢到深夜。

结语

几天会议下来,与我们的邻国相比,台湾艺术界现代化的脚步似乎比他们早,政府经济上也似乎给予相当的支持。感觉上,我们比他们「进步」、比他们「幸福」。但如同林怀民私底下透露,这些国家目前积极于向外拓展与学习,而他们的底子又厚,将来我们要和他们竞争,非常困难。其实文建会常常对国外举办的艺术节或会议相当慷慨,但如何有效运用我们的资源、协助我们的艺术家,而不要让别人把我们当「凯子」,才是另一门真正的艺术。

注:由于《表演艺术》杂志已于第二十二期(8/94)介绍过《零档案》,所以笔者不再多做讨论。请参考当期p.45-49,素黑撰,《中港台艺术的文化身分──从布鲁塞尔艺术节的三个剧场谈起》。

 

文字|林亚婷  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舞蹈史与理论博士班研究生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更正启事

1.本刊第59期第29页第二栏中「一九八五年在上野公园不老池演出的《新宿梁山伯》……」应更正为……「『新宿梁山伯』,是受到第一代小剧场工作者唐十郞影向的团体」。

2.本刊第59期第30页照片应加上「许斌/摄」特此致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