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婷
-
达人推荐 本月我想看
桑吉加《那一年 这一天》 西薇.姬兰告别舞台世界巡演
十月第一个周末的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将上演藏族编舞家桑吉加的经典作品《那一年 这一天》。○九年曾在香港观赏过首演版,记忆犹新。这支结合舞蹈、影像与大型舞台装置的作品,展现桑吉加强而有力的大器风范,与流畅繁复的肢体语汇。从舞蹈结构看出桑吉加受到编舞大师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的薰陶,灵活地将对位法(counterpoint)发挥于舞作当中。再加入舞者的独白,以及作曲者李劲松于现场调控的抒情音色,传达了少见于佛塞的人情温暖。 同一周末上演的芭蕾名伶西薇.姬兰(Sylvie Guillem)的告别舞台世界巡演,更是不容错过。今年暑期在雅典历史悠久的户外剧场有幸观赏,从开演的日落到终场的星空,四首姬兰精挑的舞作,都来自她长期合作过的知名编舞家,包含佛塞、阿喀朗.汗(Akram Khan)、罗素.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及马兹.艾克(Mats Ek)。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利芬特为姬兰与另一位外型与舞艺相似的女舞者新创的双人舞,灯光设计搭档霍尔斯(Michael Hulls)巧妙的光影互动,使舞台画面生动许多,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
特别企画 Feature 独家专访比利时编舞家
姬尔美可 结构之内,存在无限自由
她的舞,让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准的结构、顺畅的动作、与音乐无缝的契合与呼应她的人,也如同其舞:严谨分析、重视思考、要求细节。但姬尔美可也说,她不是会说:「所有人去左边,然后去右边」的编舞者,她与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结构,提出一个框架,而舞者提供她们的答案。她说:「自由之内并不存在自由,但结构之内却存在著自由。」暌违九年,罗莎舞团终将再访台湾,趁著这次机会,本刊特邀舞蹈学者林亚婷越洋专访姬尔美可,让我们在经典将临之前,了解这位当代舞蹈的领航人物。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充满矛盾与宿命的人生缩影
《巴勒摩、巴勒摩》是为义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市量身打造的舞作,多少影射了生活在这个以黑手党著称的无法之都里的人生百态,以及无所不在的教会势力。从开场的一整面空心砖墙轰然倒下后,舞者在满地瓦砾中自在起舞,其中女舞者的强悍表现与男舞者的温顺态度,恰成对比,于是舞评人称其为「鲍许最以女性为中心的成熟舞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独家越洋专访芭蕾天后
西薇.姬兰 永远开放 永不设限
国际芭蕾舞巨星,来自法国的西薇.姬兰将于今年四月首度来台演出「6000 哩外」。这位极少接受采访的舞蹈名伶,这半年来,破例成为英国BBC纪录片的主角,并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湾电视媒体的专访,以及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岁生日前几天,接受本刊的越洋电话访谈。 笔者曾经在二○○七年的香港艺术节,观赏她与阿喀郎.汗的双人舞《圣兽舞姬》,也于二○一二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看过这次将来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们的访谈,就从林怀民为她在《圣兽舞姬》所编的一段独舞谈起。
-
艺号人物 People 编舞家
阿喀郎.汗 奔向无止境的自我超越
阿喀郎.汗又要来啰!这位在台湾备受舞迷欢迎,次次到访都给予观众惊喜的舞蹈家,这次将带来探问自身身分认同的巨作Desh,以仅仅自己一人的台上演出,搭配叶锦添独特的舞台设计,显然又是一次观赏的惊艳!而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阿喀郎,也在访谈中透露他将不再自己上台跳舞,未来将朝向电影创作发展
-
特别企画 Feature
5位编舞家 5个惊世祭典
斯特拉温斯基的《春之祭》,为何成为后世众多编舞家意欲挑战的里程碑?编舞家们到底如何将之解读,然后构筑出舞作?透过对尼金斯基首演版、碧娜.鲍许版、林怀民版、黎海宁版与沈伟版这五部《春之祭》的演出呈现与动作分析,或可看出其中端倪
-
回想与回响 Echo
越洋跨界 舞动惊奇能量
演出整体吸引人的原因,就在每位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勇于尝试与冒险。但推陈出新之余,仍能看出表演者的功力与长时期的关注。整场节奏,有严肃,也有逗趣。此次所有的港台合作,均展现高度的创意与对表演艺术的包容性。不同时代的精神也借由不同形式展现。
-
复刻选文 面对大师
21世纪?就快到了啊!
时隔十一年,现代舞大师模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龄于四月再度访台。为了将这个历史性的事件留下纪录,我们特别透过康宁汉舞团经理唐娜(Donna Richard)从中联络,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点半仅仅半小时的时段里,安排大师与台湾编舞家、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对谈。
-
复刻选文 特别企画
珍惜时间,继续创作
近来,碧娜.鲍许及团员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国排练新舞。去年他们首度在欧洲以外的美国创作《只有你》,之后也首度到了远东地区的香港,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工作为「九七的香港」编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刚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编舞的古名伸,在大师来台前做一次近距离访谈。
-
演出评论 Review
落幕后,仍要talk about it……
或许创作者立场鲜明,沦为说教。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欧美向来以蛮横的方式入侵中东与西亚等国时,我们又如何看待?或回顾周遭值得我们勇于力挺的人事物,又是否被关注?这些议题,正是值得我们在演出之后,仍需继续talk about it
-
特别企画 Feature 《无处又遍处》现场演出舞者
布罗克.拉部蓝兹:集中和专注,让作品产生作用
这次由台北艺术节的专业团队于松山文创园区精心策划的佛塞影片、装置艺术与舞团客席舞者布罗克.拉部蓝兹(Brock Labrenz)的现场演出,规模之大,连德国的舞蹈专家都深表羡慕。以下仅针对其中两项届时邀请来台现场参与的创作团队之展项,经由专访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展出精华在此与读者分享。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不安于「舞」的现代芭蕾大师
继二○○六年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来台演出《身体协奏曲》,编舞大师威廉.佛塞的作品将再度访台,只是这次不是舞作,而是由他亲自规划策展的新媒体艺术系列展览,让台湾观众得以看到他在舞蹈与肢体上的丰富思考,以及他与不同领域的激荡成果。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专访重建指导谈〈Sololos〉
叶亚苾:这是一支反映编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Sololos〉首演于一九七六年,当时由布朗本人与Wendy Perron等舞者共同演出,属于她早期发展结构式即兴实验的代表作《排队》中一段。长度虽然仅约十二分钟,但这组五位舞者中,有一位跳到一半就会出列担任Caller的角色,也就是对台上的伙伴们发号施令,叫他们随指令跳某一段舞句,甚至随时要求他们动作逆著做。因此每场演出会因当天Caller的不同指令而千变万化,舞者们除了对动作要纯熟到可自然地任意改变正反顺序之外,被赋予重责大任的Caller更要机灵地维持整支舞的架构,将舞作流畅地顺利完成,实属一出身脑并用的高难度舞作。 此次为北艺大舞蹈系担纲重建指导的叶亚苾(Abigail Yager)于一九九五至二○○二年间曾任崔莎.布朗舞团舞者兼布朗的音乐助理,并于九六年随布朗舞团与夫婿杨铭隆一起在台北国家剧院共同演出布朗的舞作M.O.。离团至今,她除了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蹈系,也是世界各地受欢迎的舞蹈技巧老师与布朗舞作重建者,曾在法国里昂歌剧院、比利时国家剧院与PARTS舞校、美国ADF舞蹈节、韩国(艺大)、与台湾(北艺大)等地授课或排舞。趁此机会本刊也访问了叶亚苾,一谈舞作内涵与重建工作的重点: Q:这不是你第一次为北艺大重建崔莎.布朗的作品;我记得上次是二○○五年带来的是《组合、再组合》Set and Reset。这一次跟一群新学生合作布朗的〈Sololos〉,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A:这里的学生真是棒极了。这次的过程跟上次差别很大,因为上次的计划是直接整合到他们最后一、两年的课程里的;这回我们没有机会这样做。所以这次的规模比上次来得小很多。另外,这次作品比较短,需要学的东西也比较少,可以不用花那么多时间。表演以即兴方式进行,所以不完全算是重建原本编的舞,而是要培养出相关的技巧和反复练习。我觉得这没有比较简单,这个作品其实相当困难,不过所需的时间确实比较少。 但我察觉到一个很大的差异:我们这回没有时间建立起作品从何而来、要表达什么的根基,而我之所以喜爱崔莎的作品,很大的原因正在于其肢体语汇本身常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美国后现代舞蹈家
崔莎.布朗 如科学家般的舞蹈实验者
后现代舞蹈家崔莎.布朗于一九七○年就创立舞团,不断实验与创新,至今成为美国于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舞蹈家之一,定期受邀到欧洲各大剧院或艺术节巡演。除了舞蹈方面的才华,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后,她也开始以古典音乐编舞、编导歌剧,并广受好评。而她长期从事的素描与绘画也相继受邀于欧美的美术馆展出,才华洋溢,令人敬佩。
-
特别企画 Feature
碧娜,持续起舞中……
碧娜.鲍许的舞作如同她的人令人念念不忘,虽然碧娜不在了,但她的舞团仍不会让台湾观众失望,将在三月份前来践履碧娜与台湾之约,带著碧娜生前敲定的舞码《水》,呈现巴西式的热情欢愉。继任碧娜担任乌帕塔舞蹈剧场艺术总监的多弥尼克.梅希与人罗伯特.史登,这次也都将随团来台,这两位碧娜生前的工作伙伴,也是让碧娜的动人舞作能继续舞动的主要力量。
-
特别企画 Feature 森巴节奏与亚马逊雨林的热带风情
《水》 欢沁流动的生命之舞
鲍许向来爱在舞作里玩水。这出以「水」为名的作品并不是水用得最多的一支。除了影像中播放的大瀑布、亚马逊河、海浪及巴西原住民小孩在河里玩水的景象,舞台现场用到水的机会有限。但据艺术总监之一的罗伯特.史登所补充,鲍许或许当时是因水的流畅特质或水的生命力等方向而命名的,所以用的是葡萄牙文的「水」字gua。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专访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下一波」艺术节执行制作人
梅立陆:关键的挑战,是为作品找到观众
近期,台湾新的表演艺术中心分别于台北、台中与高雄陆续邀请到著名建筑师进行兴建,令人期待。但在设计最新进的硬体设备之余,人才的培育、节目的规划与运作,以及观众的建立等面向也应刻不容缓。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旁的布鲁克林区,近几年转型为年轻一代纽约客,尤其从事艺文与教育相关行业者,相继涌入的社区。除了与曼哈顿仅一河之隔的地利优势,布鲁克林的人文气息,尤其又以在此经营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简称BAM)这个重要的在地艺文活动推动者而闻名。除了自一九八三年主办的「下一波」(Next Wave)艺术节,成功地将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介给纽约客,平时的艺文咖啡与电影院(Rose Cinemas)等设施更为当地居民长期提供艺文活动的休闲场所。再加上二○○一年迁入此Fort Greene区的马克.莫里斯舞蹈中心(Mark Morris Dance Center),更为居民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作者趁该艺术节的重要决策人物,也是「下一波艺术节」创办人乔.梅立陆(Joseph V. Melillo,被暱称为Joe)来台的机会,进行专访,请他分享他任职长达廿五年的BAM工作精华。本文特以第一人称口述方式,以完整呈现梅立陆的谈话内容。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科特.尤斯《绿桌》 探讨战争荒谬
今年九月初,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推出西方舞蹈史上的重要现代舞经典、科特.尤斯的《绿桌》重建演出,也是该舞码的台湾首演。尤斯当年以此舞探讨战争的荒谬及揭露出战争背后的政客与既得利益者的虚伪,既有其时代氛围的反映,到今日看来仍有其恒永不减的批判意义。与演出同时,也举办了「欧洲舞蹈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发表论文,从各层面探讨尤斯与舞作的理念与美学。
-
特别企画 Feature 以色列・巴希瓦舞团
Gaga上身 翻飞肢体狂潮!
享誉国际舞坛多年的以色列现代舞天团巴希瓦舞团,终于要来到台湾了!这个与玛莎.葛兰姆渊源深厚的舞团,也因艺术总监欧哈德.纳哈林开创的嘎嘎(Gaga)技巧,发展出丰富多元的创作样貌。此次访台,巴希瓦将带来纳哈林的舞作《十载精采》,将许多该团的经典舞段编整入舞,更可让台湾观众,一夜尽览Gaga惊艳舞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实践理论的舞动实验场域
维也纳Impulstanz舞蹈节于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麦尔.艾佛与其经纪人卡尔.罗森柏格创立,从内容仅有舞蹈课程,到加入舞码展演,迄今已是全欧洲规模最大的舞蹈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演出节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个团体推出四十七出作品的九十五场表演,观众共二万四千人次。包括当代欧美大师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杨.法布尔、玛姬.玛汉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