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夜夜麻》作者纪蔚然(庄子豪 摄)

问:剧本创作和一般写小说、散文有何不同?若想学习写舞台剧剧本,但非中文系毕业,本身的「文笔」并不优美,是否只要著力于对日常生活、人性有深入的观察,熟悉如何将口语化的语言转化为文字,也可以成就一部好的写实剧本?又或还需有别的条件?(树林 小妙)

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要地回答。剧本创作的特色除了对白很重要外,还得预先设想舞台视觉及听觉的效果。根据我阅读的经验,西方著名的剧作家,「文笔」都很好,要他们写一篇好的散文,并不成问题。像契可夫、皮蓝德罗、贝克特等都是写小说的好手。

文笔优美与否和是不是中文系毕业无关。最重要的是你个人对文字的敏感度。建议你除了戏剧外,还要多加硏读小说、诗、散文,于硏读过程中从名家偷点本事,再逐渐发展自己的风格。少看目前市面上的畅销书,那些只是浪费我们的时间。我所谓的名家是有独特文字风味,且不以市场取向为主的作家。

要将「口语化的语言转化为文字」是一大学问,我个人摸索了十几年,还在摸索。假设我在一家咖啡厅偷录别人说话,回家后逐字写出,我所得到的不是戏剧对白,只是对白的雏形,虽然它是活生生的语言,但是没有经过戏剧的处理,它在舞台上却是死的对白。如何「转化」要看人物、情境、氛围等要素而定。

问:台湾剧场界的演出,自创的剧本较少,请问症结是什么?是缺乏创作人才,还是创作者无法发挥?除了已知环境的恶劣因素之外,剧场界的人又该负什么责任?(台北 小凤)

答:台湾剧场表演中,自创作品比例较小,原因很多。容我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剧场界好的编剧人才不多,甚至有些导演连一部剧作的好坏都无能分辨。因此每当这些导演改编西方经典时,因结构的观念太弱,加上功力不够,常常将鸡汤变淸水,导致「改编」沦为稀释原著的过程。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剧场工作者喜欢自编自导,但是真正能自编自导的人才可遇不可求,不是轻易就可随便试试的。

台湾不乏对编剧有兴趣的人,但是因为下列的理由好剧本不多:生活经验狭隘(我有这个问题)、写作前不做资料的搜集及写作对象的硏究、结构观念太薄弱、对白陈腔滥调、才出炉就急于发表。

这几十年台湾剧场累积的好剧本(无论是文字剧本或表演文本)不多,跟「环境的恶劣因素」无关。我相信只要有好剧本,它一定会出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剧场工作者的人文基础过于薄弱(这其实也是当今台湾电影导演的通病。)

问:一个好的剧本,在技术及内涵上须具备怎么样的条件?当您开始写一个剧本时,整个构思、创作到完成的过程发展是如何?(桃园 林欣怡)

答:第一个问题太大,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才恰当。一个好的作品,技术要成熟,内涵要丰富。如此回答等于没回答。个人比较关切的是:一部好剧本必须于形式(表现的方式)与内容(呈现的内涵)两者兼顾。贝克特曾说: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我很信服他的说法。除了技术和内涵,我认为一部好剧作,还必须具有很好的结构。

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通常我先有概念,然后在纸上写下大概的结构(也就是如何铺陈那个概念)。接下来是最痛苦的阶段:写下初/粗稿。我写初稿时是以意识流的方式写的,想到哪写到哪。常常,写了上句话,还不知道下句话要写什么。再来是我最喜欢的过程:不断地修改剧本。这时候特别著重对白的节奏、人物的厚度、表现的形式、结构的营造。修过初稿两次后,影印多份寄给不会敷衍我的好友看(不一定是同行的),到处搜集意见,经过消化后,然后再度修改。改完后,再给好友看……然后再改……如此数回,才渐渐定稿。《夜夜夜麻》从初稿到定稿将近写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朋友及学生给我的许多意见非常宝贵,很犀利地洞察我创作上的盲点。其实,今年我还写了一部《家庭革命》,但是朋友反应不佳,已经被我丢在垃圾桶里了。  

 

文字|纪蔚然  创作社编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