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茜特斯玛则将剧场舞蹈化,让舞蹈的表现回归到它的本质──肢体、动作、律动、精力及空间。(白水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将剧场舞蹈化

澳洲表现舞团的舞蹈动作运用及组构如此流畅、活泼、丰富、千变万化,有如万花筒般简单、却具趣味。

澳洲表现舞团的舞蹈动作运用及组构如此流畅、活泼、丰富、千变万化,有如万花筒般简单、却具趣味。

澳洲表现舞团「十年飞舞」

6月3、4日

台北市立社教馆

六〇年代前卫艺术开启了无所不能的创作领域及思考空间,而后现代艺术更将各种媒介相互结合运用,开引到无限的可能性。这其中合作对象的主、副关系常不断被质疑、争议,如音乐与舞蹈、摄影与舞蹈、戏剧与文学与舞蹈,是剧场或戏剧或舞蹈等等,无非争其艺术主导(独立性)及价値而已。

以舞蹈表演为题材所拍摄的照片,所具有的艺术价値是从舞蹈中复制或衍生而来。摄影家露易丝.格林菲(Lois Greenfield),选择舞蹈为她艺术创作的题材,并突破受制于编舞者设下的藩篱,及追求摄影艺术的主体性和独当一面的艺术价値。凭着她对舞蹈节奏的敏锐性,使她能够准确地在每一个高潮的瞬间按下快门、捕捉最鲜明的影像。观其作品,除与一般摄影家一样颇能捕捉肢体及动作之美以外,更甚的是,她将舞蹈的三度空间透过二元化的平面图像,却犹能呈现出舞蹈的主体性及瞬间精力投射的特质,并透过不同角度的摄取,形成活泼、有趣的动感画面,也将舞蹈进行中,空间不断变化的意象呈现于平面空间。她的摄影可说是「舞蹈化」了的影像,编舞家看到这样的作品又引发灵思是自然之事。

各自展现艺术的主体性

澳洲编舞家娜塔丽.薇尔(Natalie Weir)依格林菲的作品而编的舞作,不禁让我忆起九三年在美国看大卫.帕森斯(David Par-sons)的舞作Caught,其创思的灵感(idea)便是来自摄影的瞬间快门。利用闪光后残留在舞台上的余影及连续空间影像效果,完全将摄影舞蹈空间化,令人惊叹、兴奋。它成功地运用科技,展现摄影快门的瞬间特性,为舞蹈剧场与科技的结合增添创举。

而娜塔丽.薇尔的《相片底版》Proof sheet 则是另一种角度的呈现。舞作中不管是单一或立体框架道具的使用、或人与人间的舞动,几段简洁的对比片断,试图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改变空间,或组构舞蹈。运用黑、白对比色调在服装和灯光的明暗,呈现照片底版的黑、白特性。时而舞动的肢体投影在白布幕上,将舞蹈的三度空间转化成二元性的平面空间,但影像却又是活动的。舞蹈在每个段落都适时以姿势暂停(pose)与暗灯(light off),简洁的结束,巧妙呈现摄影快门按下的刹那,不禁令人会心一笑。等于是将舞蹈照片化、照片舞蹈化,摄影家和舞蹈家的作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也各自展现其艺术上的主体性和价値。

媒介单纯却有无限想像

另一支由玛姬.茜特斯玛(Maggi Sietma)所编作的《孤影相随》Alone Together,灵感是根据画家Edwavd Hopper的画作而来。舞作中我们未能看到Hop-per的作品,但就舞而言,除了舞者圆熟技巧、流畅动作结构外,也有各种声音的运用,汽车、火车声、电话声、刹车声;透过语言:I'm Sorry My fault、Apology、I love You……等等;抱枕夜难眠、深闺神经质的喃喃自语、搔脚、努力闭门练功等,以滑稽、夸张的动作,试图克服身体的局限。

双人舞、三人舞的人际关系、旅行箱大、中、小的打开、堆砌、提搬,显示现代生活面面观。透过创作者的内省而作。光于舞作便能淸楚呈现画作所呈示的图像,体解现代人的寂寞、孤立、脱序、脆弱、压抑,披露自我的畏惧和被爱的需求等。

相较于《相片底版》,《孤影相随》这支舞作较具人文意味,由于它的剧场式表现让我联想到德国后现代大师碧娜.鲍许的舞蹈剧场。在她早期的几个作品里,也以生活为主题,但鲍许作品中沈重、晦暗、暴力与颓靡、社会图像的显示、人际关系的描绘,其所运用的肢体动作是日常生活化的,其动作重复及精力累积形成情感张力、强烈的肢体语汇,凸显了情境的深刻度。后现代无必然性的逻辑且多元情境的显示,就像电影蒙太奇剪辑,也像达达主义绘画以拼贴组合来表现敍说的主题,茜特斯玛这支舞作里运用的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回归舞蹈元素本身

但她纯肢体流畅的舞蹈语汇、不用道具、在局限的剧场空间来描绘情境,有如传统京剧一样,演员表现的媒介单纯,却让观者有无限的想像空间。艺术的表现回归到它该有的元素(舞蹈性、肢体化),不似大部分的后现代剧场或舞蹈工作者过度依赖或偏激的创作理念,而使得舞蹈非舞蹈、戏剧非戏剧、视觉非视觉,因纷杂而过度的实验性,带来不知所云的掩饰理由。鲍许所被质疑「是否舞蹈?」这样的问题不存在茜特斯玛的舞作。鲍许将舞蹈剧场化,而茜特斯玛则将剧场舞蹈化,让舞蹈的表现回归到它的本质──肢体、动作、律动、精力及空间。

澳洲表现舞团的舞蹈动作运用及组构流畅、活泼、丰富,千变万化有如万花筒般简单、却具趣味,很显然拜接触即兴之赐。接触即兴的开创者史堤夫.派克斯顿实验、硏发纯肢体性,由个人推向双人甚至多人的接触即兴,从禅学的启示、太极的运用乃至日本的合气道等,找到动力的互相转换、重量和重心的相互倾倒。其与别人的舞动关系,由非自主控制的民主性发展舞步及组构,使得舞者能有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并且不易受伤。而澳洲舞团的舞蹈则是将芭蕾、现代舞等技巧,运用接触即兴之方法产生丰富的舞蹈语汇。史堤夫.派克斯顿所赐予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啊!

 

文字|郭美香 普陀舞团团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