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舞剧团在世界文化馆的演出从晚上六点开始,观众可以先进场看演员化妆。(Bill Akwa 摄 巴黎想像艺术节 提供)
法国 环球舞台/法国

当西方遇见东方

记巴黎「想像」艺术节印度历史舞剧的演出

透过演员的化妆进行解说,放映演出在当地祭典实际情形的纪录片,以及专家在表演前后等待咨询等活动,该艺术节不仅想让观众像往常一样「看」表演,更希望让观众了解形成表演的环境与文化。

透过演员的化妆进行解说,放映演出在当地祭典实际情形的纪录片,以及专家在表演前后等待咨询等活动,该艺术节不仅想让观众像往常一样「看」表演,更希望让观众了解形成表演的环境与文化。

巴黎第二届「想像」艺术节(Festival de 1'Imaginaire)的表演节目从二月二十六日到四月四日在「世界文化馆」(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演出,以印度的历史舞剧卡塔卡利(Kathakali)(注1)为开幕的重头戏。

一九八二年,世界文化馆在法国文化部规划下成立,其目的在引进非欧洲国家传统或是反传统的「现代」表演,让法国乃至欧陆的观众发现更多不同的演出形式与风貌,久而久之俨然成为它的特色。该艺术节不仅想让观众像往常一样「看」表演,也希望让观众了解形成表演的环境与文化,所以安排了一些演出之外的活动,例如配合演员的化妆进行解说,同时放映此项演出在当地祭典实际情形的纪录片,或有专家在表演前后等待咨询等。

以这次的印度历史舞剧演出为例,观众会来躬逢其盛可能是深受印度的异国情调所吸引,或是看到《世界报》Le Monde将其列为该周评点最高的节目等原因所驱动。但即使大多数人对印度有些认识,也可能不太了解印度的「历史舞剧」是什么,要如何让观众循序渐进走入异国文化的戏剧情境,而不只是怀抱好奇而来,带著懵懂而走?

二月底的巴黎,寒意未退,然而天光已逐渐延长。从二月二十六日起为期一周,来自南印度Kerala地区的Sadanam历史舞剧团每晚八点半在世界文化馆演出,但是从晚上六点开始,观众就可以先进场看演员化妆,现场并由人类学家昆德女士(Françoise Gründ)(注2)解说,回答观众的问题。

与文化祭仪习习相关的表演

六点刚过,前面两、三排已经坐著不少观众,昆德女士坐在舞台右前方,她左手边的三位演员正在对镜化妆,另外一位躺在化妆师的双膝间,后者将纸板边缘剪成锯齿状,然后根据演员的下颚细心修整出「须形」。昆德女士以演员为例,依次介绍印度历史舞剧的五种化妆类型、用色,并吿诉大家他们稍后将扮演的角色、性格类型。并在征得演员同意后,将他们取材自矿石、植物的天然化妆颜料传给观众看。其间穿揷介绍印度历史舞剧的起源、故事题材、表演形式与场合等。

她并吿诉我们:目前在Kerala地区较好的演出团体只有两三个,如果要到当地看表演,可以选择三、四月去,因为此时的祭典较多。那里也有专门给观光客欣赏的化妆示范演出,每场的时间是二十分钟,但实际上全部演员的化妆、著装时间大约要六小时。她说:「六小时的化妆是为了平和心境与集中精神」,因此花几卢布看二十分钟的化妆「表演」,是为了让观众体会为何演员必须花长时间化妆的意义。

她也说明了舞台上一些用品的象征或实质作用。譬如舞台右方有一盏烛火,油灯在演员开始化妆时点燃,油燃尽之前必须完成一切。她也指著前方正中央闲置的烛台吿诉我们:根据当地的演出习惯,开演时会有人以观众的中心为基准,先在舞台上点燃油灯,同样在灯火燃尽前表演也会结束,因此同出戏的演出时间相差无几。

她顺道介绍了每个人的职业、学习历史舞剧的时间:有位四十三岁的大学哲学教授,他有二十三年的经验;而扮演女性角色的团员现年二十二岁,最资浅,但也学艺六年了。她说,目前该项传统戏剧也遭遇学艺者日渐稀少的危机,但却有不少外国人慕名前去求学。

有时昆德女士也会反问观众,例如:「你们知道历史舞剧用的妆彩为什么这么鲜艳吗?」等大家莫衷一是时,再借机说明:因为演出通常是在户外从晚间八点演到隔天早上,舞台四周燃起熊熊的火炬作为照明,白色的胡须有反光的作用,强烈的补色(如红/绿)除具备特定的象征意义外(例如绿色用于神祇、英雄、国王),也便于观赏。

化好妆的演员退到后台,剩下饰演克雷希那(Krishna)的演员示范著装。他在腰部缚上绳子,然后把两三块布系在绳子上,有两位先生帮忙把绳子拉紧。在他们这样一层又一层地裹上衬裙的同时,观众发出疑问:

「他们为什么不全部缝好,做成一件呢?」或是,「他们来欧洲演出要如何淸洗戏服呢?」

甚至,「他们来法国吃什么呢?」

当昆德女士说到他们都住同一个村庄时,有人摸不著头脑,以为这些表演者「都住在一起」,昆德女士赶紧说,他们跟我们一样结婚生子,平时有自己的工作。

「克雷希那神」终于把衬裙绑好了,他在腰间围上鲜黄的裙子,然后套上紫色的上衣,接著戴上璎珞、手环等。在他要戴上那顶巨大的华盖之前,他用手指在自己的脑袋与帽子之间比划,口中念念有辞,然后合掌祈祷,再恭谨地戴上。

化妆示范与解说给予演出者与观众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尽管容许大家在台下自由摄影,但一切以不干扰演员,不妨碍他人为原则。昆德女士多年来不断接触、引介世界各地的表演艺术,并且进行比较硏究,所以她能在适当时机瓦解观众对印度的刻板印象。此外她对演出团体与他们的文化非常尊重,这样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观众,比如,大家在传阅化妆颜料时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轻忽。试想:倘若是随便找人来照本宣科,或是态度轻藐,不仅原本陌生的事物依然陌生,甚至会加重观众对他族文化的成见,更别提如何体会演出的精妙了。

八点半,昆德女士再度出场为观众说明演出的长度与故事取材,并提到演出后她将在大厅静候大家询问。

鼓声隆隆,呼声喝喝……

表演开始,一位乐师出来点燃灯火。此次演出的故事取材自《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的〈达沙沙那受死〉L'exécution de Dussas-sana。故事敍述卡拉瓦兄弟(Kaurava)诈赌骗了潘达瓦兄弟(Pandava)所有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进而玩狎他们的妻子卓帕蒂(Draupadi)。卓帕蒂请求克雷希那神主持公道,克雷希那去找卡拉瓦兄弟说情,可是徒劳无功,于是克雷希那提议举行一场竞技:卡拉瓦家族派出最凶狠的达沙沙那与潘达瓦家的毕马(Bhima)竞逐。最后毕马将敌人开膛破肚,湔雪前耻。

演出时,这些既是演员也是舞者的表演者除了发出喝喊的声音外,没有说唱,歌唱敍事的任务由两位乐师负责,他们同时敲著像是响盏与钹的乐器,另外有三位乐师打著不同的鼓,后场全部采用打击乐伴奏。

开始时,两位助手在前台竖起一块布幕遮住观众的视线,当布收起来的时候,卓帕蒂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垂首低眉,踌躇徘徊,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歌者唱出「她」的心声。克雷希那神坐在右边的椅子上倾听,接受了她的请求,决定出发去找卡拉瓦兄弟。

卡拉瓦家的达沙沙那与杜力欧德哈那(Dur-yodhana),两个凶狠的丑角以锦绣的罩盖遮顶出场,他们在幕后的时候就不安分地拉扯布幕,冒出他们狰狞的面孔,喉咙「喝喝」有声。克雷希那神先向他们劝说还给潘达瓦家五座城市,兄弟俩比手划脚地商量,嘴里不时发出呼喝,似乎有点觉得克雷希那神多管闲事,趾高气昻地挥手拒绝。克雷希那渐次降低要求,但最后连请卡拉瓦兄弟提供一间屋宇收留潘达瓦家族也遭到峻拒,因此他建议两方决斗。达沙沙那与杜力欧德哈那推拖良久,末了仍在后者的要求下出战。

鼓声震天,毕马与达沙沙那手持兵器战得难分难解,满眼血红,毕马向上天喃喃祈祷,终于制服达沙沙那。躺在地上的达沙沙那气息奄奄,身体仍在抽搐,毕马狠狠地挖开 他的腹部,先舔舐蘸满双手的鲜血,再一段一段掏出敌人的肠子。他唤出分离已久的妻子,卓帕蒂怯生生地出场,经过重重波折再见,两人不禁拥抱,毕马兴奋地展示敌人的肠子,再用敌人的鲜血擦拭妻子的头发,并把她两边的头发盘起来,表示洗雪昔日的耻辱。

克雷希那神坐在椅子上,毕马神气地呈现他的战果,但想到过去的种种顚沛受辱,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克雷希那神仿佛洞悉他的心事,伸手亲切地安慰他,两人相拥,毕马感激地亲吻神祈的双足。

存在歴史与当下的民间艺术

演员都是赤脚演出,当他们起身舞动时,配合鼓声,运用脚部顿地、合掌、翻掌等动作对应手指、手臂、身体,摆出各种类似「程式化」的姿势,就算是坐著或站著,也会运用眼球与脸部肌肉的摆动,来表现剧中人的心情变化。而舞台后方的乐师在达沙沙那与毕马激斗时,用乐音在旁喧喝呐喊,表情严肃凛然;当一切复归平静,阒寂片刻,歌者恢复笑意,悠扬的歌声好似从旷野远处缓缓传来,仿佛吿知劫难已经远飏。演唱者像个优秀的说书人,尽管同样的故事可能已讲过千百遍,仍旧沈湎其中,而乐师间藉著表情、眼神心领神会,让人觉得他们是个完美的整体。

谢幕时,喝采、掌声不断,艺术家们在台上向我们合掌致谢,也有法国观众向他们合掌答意。睽违十三年,再度来到法国的印度历史舞剧让人感受到来自民间的质朴与敬愼。如今人神间的亲密沟通虽然可能不再,但是剧中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大梦,在这里,生活中遭逢的委屈、不满都可以得到纾解,这也是民间戏剧通常具备的功能。假如经由「扮演」 (representation)能让人把日常必须戴著的面具卸下,或许潜意识中「阴影」(shadow)的力量就会削弱不少,生活中人类相残的情形可能就会少一些吧。(注3)

民间戏曲在室内的演出,表演的空间被迫改变,但也促使大家思考它如何适应或转换到新空间的问题,让充满期待而来的观众,不只是凑「民俗」或「异国情调」的热闹,也可以从中了解民间戏曲到底有什么珍贵的地方让人著迷。

这次演出的节目单是张A4大小的纸双面影印,内容包含历史舞剧的起源、剧团介绍、化妆服装、音乐、舞蹈、剧情简介,让没听讲解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如果观众还想知道更多,世界文物馆与《世界报》都有配合此次艺术节出版的专刊,而且还有专家提供书目。大家都能各取所需。

毕竟源起十七世纪的印度历史舞剧与所有的民间戏剧一样,都已年岁悠远,难以避免时空距离造成的隔阂,假如能够提供更多了解的管道,直接触及所表演的戏剧本身,解决观众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或许才能与「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历史考证,在共时与历时的探讨中得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如何开拓「知」的途径,降低观赏的难度,这可能是我们可以留意的方向吧!

注:

1.Kathakali一字,〝katha〞意谓历史或故事(histoir-e),〝kali〞意为戏剧或表演(jeu),因其故事取材自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与《拉玛的故事》Ramayana,配合舞蹈、音乐等元素演出,所以中译为「历史舞剧」。

2.昆德女士是位钻硏不同民族表演的人类学家,现任 世界文馆艺术总监,她与其夫卡兹那达(Chérif  Khaznadar,世界文化馆行政总监)从一九七四年在 汉那市(Renne)创办「传统艺术节」(Festival des  Arts Traditionnels)到世界文化馆成立以来,一直合作无间。一九九六年,他们将世界文化馆十几年来的 工作成绩写成《神驰寰宇》Atlas de l'Imaginaire一书出版。

3.笔者曾在硕士论文《台湾民间社区剧场──罗东福 兰社硏究》文大艺硏所,1993,藉著讨论北管戏曲提 出这个问题。

 

文字|简秀珍  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

 

延伸阅读:

◎参阅本刊第四十一期,「亚洲民族舞蹈系列三──印度舞」,《为神而舞──印度的古典舞蹈》,韩国𨱑著,P.50〜54。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