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妙手生春」偶戏团的《乌布与犯罪真相》,可以让我们找寻到类似「形象剧场」的表演形式特质,但是「妙手生春」不单钻硏新技术,他们还改编戏剧名作,探讨南非种族问题,拓展了偶戏剧场在文本方面的强度与力度。
在台湾的三大偶戏(皮影戏、布袋戏、傀儡戏)中,家鄕宜兰以傀儡戏闻名,但是小时候,虔信民俗禁忌的阿妈深怕我们被「冲到」、「煞到」,除了叮咛「避煞」的方法外,最高原则还是敬而远之。尽管如此,当周末下午电视上播放外国偶戏影集时,阿妈总会煮一大锅咖哩,好让孩子们可以人手一盘,「呷咖哩饭,看傀儡尪仔」。那些头大大的,动作有点死板的「外国尪仔」竟因此成为我对偶戏的第一印象。
传统的偶戏剧场藉著戏偶制造「拟真」的效果,演师不是掩身幕后,就是全身穿黑,希望观众专注於戏偶的世界。欧洲在一九六〇年以降,偶戏剧场的观众大幅增加,人偶同台演出情形越来越多,演师们卸下面罩,或与戏偶对话,或担任演员,与真人演出的剧场分野渐泯。一九七一年,一个荷兰剧团使用「三角形象剧场」(Figurentheater Triangel)作为团名,他们的演出没有对白,由一些令人不安或滑稽的场景串连,深受超现实主义与幻想传说影响,极富视觉美感。而今在欧洲,「形象剧场」(théâtre de figures)指的是一种以成人观众为对象,著重艺术造型表现的新形式剧场,同出戏里可以使用影戏、提线傀儡、掌中戏偶、不同的质材,甚至投影、动画等(注1)。
「妙手生春」突破形式与政治视界
南非「妙手生春」偶戏团(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的《乌布与犯罪真相》Ubu and The Truth Commission(注2),可以让我们找寻到类似「形象剧场」的表演形式特质,但是「妙手生春」不单钻硏新技术,他们还改编戏剧名作,探讨南非种族问题,拓展了偶戏剧场在文本方面的强度与力度,后者可能才是他们近年来在欧洲引起重视的原因。
一九八一年,南非的白人政府仍旧彻底执行「种族隔离」政策,在政治高压的气氛中,四个美术学校的毕业生共同创立了「妙手生春」偶戏团。他们最初以孩童为对象,编写了一些以南非为背景的偶戏作品。一九八五年,他们以提线傀儡为成人制作了《复活节升天的揷曲》Episodes of an Easter Rising,在南非深受欢迎,并应邀到法国参加世界偶戏节。而后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得到开普敦省年度最佳戏剧制作奖,一九八九年的《齿与爪》Tooth and Nail则有真人大小的戏偶参与演出。
一九九〇年曼德拉被释放,政治情势大大好转,该年他们与外团导演合作的《明星》Star-brights,将「改革」寓于言中。次年,「种族隔离」政策终于落幕,「妙手生春」开始与政治系出身,以图像作品闻名的肯萃掬(William Kentridge)携手,推出了《高原上的伍采克》(Woyzeck on the Highveld,1992)、《非洲浮士德》(Faustus in Africa,1995)、《乌布与犯罪真相》(1997),和以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歌剧创作的《尤里西斯返鄕》(Le Retour d' Ulysse,1998)。(注3)
在《高原上的伍采克》中,伍采克是个在金矿工作的黑人劳工,医生与上尉都是白人。《非洲浮士德》里的浮士德陷身于殖民战争,每天都想自杀,魔鬼答应让他有钱有兵,统治殖民地,但是时代不同了,每个人都与魔鬼有纸合约(注4)。《乌布与犯罪真相》中,屠杀黑人的「乌布爸爸」由男性白人饰演,「乌布妈妈」是位女黑人。这一系列的作品都企图反映南非社会的问题,尤其是黑人与白人间的对立与冲突。
利用戏偶与影像批判暴政
《乌布与犯罪真相》由珍.泰勒(Jane Taylor)编剧,利用亚弗列德.加西(Alfred Jarry,1873-1907)剧作《乌布王》(Ubu Roi,1888)里那个残酷、贪财、怕死的「乌布爸爸」作为这出戏的主角,穿著内衣、内裤上场,形容畏葸狡诈;披著拖地披风的「乌布妈妈」丰胸肥臀,是个典型的非洲女性。
一开场,女黑人与白人演师擎著黑人戏偶缓缓地喝汤,突然间,乌布爸爸进场踢翻餐桌,食物瓢盆撒满一地,观众错愕之余,即刻感受了「黑人/白人」,「弱/强」,「戏偶/真人」,「小/大」,「受制/操纵」的主题。
除了舞台右前方矗立的秃鹰与中央的固定银幕,大道具都加上轮子推进推出,使转场迅速流畅。道具在不同场次可转换成不同的意义,像一个类似玻璃岗哨的透明空间可能是电话亭、淋浴间,或是法院的翻译席,长桌可以代表餐桌、刑床、船。
银幕除了投影字幕,还可放映动画与纪录片,两种不同的影片经由剪接凸显出怪诞的效果:像真人眼球转动的特写,接动画中粉笔画的眼睛,再变形为骷髅头等。有时银幕也可显现观众看不到的部分,例如人的幻想或是演员正在翻阅的文件。
剧中以三只狗象征帮助乌布爸爸对付黑人的鹰犬,凶恶而完整的狗头连接圆筒状的长脖子,再接到一个方形行李箱,尾端的尾巴可以上下摇摆。三位演师一边操纵狗的动作,一边做出狺狺狂吠、龇牙咧嘴的声音,当他们决定与乌布合作时,大家用优美的和声合唱。
银幕画面向一栋大楼拉近,我们赫然发现每个窗户内都有人被刑求……镜头再连接到黑人被白人殴打、拖著走的纪录片。尔后,两个演师擎著黑人外形的傀儡控诉白人暴行,他们以母语忧伤地控诉白人荼毒他们孩子的情形:小孩被殴,打落眼睛;女孩被火焚身,最后只剩下鼻子……旁边的翻译将控词译为英文。
乌布爸爸将罪证塞进鳄鱼的嘴里,鳄鱼却在乌布妈妈的怀中反吐出证据。乌布妈妈翻阅那些罪证时,银幕再度出现黑人被吊死、被打、坠楼……的动画与影片。妻子发现丈夫保护她,却残害其他的黑人,短暂的伤心过后,乌布妈妈决定要把握机会。乌布妈妈涂白的大脸盘据了整个银幕,她巧笑倩兮地回答群众关于她丈夫的问题,当她眼神瞟到舞台上的乌布,又是另一番嘴脸。她走下台来,欣然接受此起彼落的快门声,站在她身旁乌布却像是被枪声轰击,不断闪躱。
「乌布王」分身无所不在
乌布终于上「真相与赦罪」法庭(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注5)「说实话」。他振振有辞地否认一切罪状,并说他只是执行工作,麦克风不听使唤,东转西转,甚至攻击乌布。乌布好不容易讲完,大键琴的音乐响起,他低头为受难者默哀,背后银幕仍不断播放黑人受虐的影像。
「种族隔离」政策在南非已走入历史,舞台上控诉罪状的老黑人傀儡下台,由另一尊西装毕挺的黑人傀儡取代,但是一切真的都结束了吗?乌布一边翻阅照片,一边涂画,照片中那个梨子头、大肚子的「乌布王」竟然变成献花的小女孩!接著再翻、再涂,照片中与曼德拉握手的前萨伊独裁者莫布图竟然变成「乌布王」。原来,「乌布王」的分身无所不在。
最后乌布爸爸与满面笑容的乌布妈妈站在桌子上挥手,由人推过舞台,银幕上则出现乌布夫妇坐船,向远方的夕阳(旭日?)航行而去的动画。《乌布王》原著中,乌布夫妇抵挡不了波兰王子的复仇,相偕逃往法国,但在《乌布与犯罪真相》最后,乌布爸爸换上闪闪发亮的枣红色睡袍与鞋子,不但不像逃亡,反而像是带著许多黑心钱移居他鄕。
传统的偶戏剧场多是观赏焦点单一的剧场,为了凝聚观众的注意力,表演区通常都会框限起来,像台湾布袋戏或是法国里昻木偶戏(guignol)的舞台都有类似镜框的边界。可是新型的偶戏剧场既然不在戏偶制造的幻觉世界中流连,并结合影片等其他素材,因此舞台上常常是多焦点的呈现。
这出戏里,黑人戏偶代表被支配的弱势族群,由人控制、代言,其象征意义重于其他,偶戏是剧场元素的一部分,而不是舞台的唯一要角。演员虽然不与戏偶对话,但是银幕上的黑白冲突、受刑被虐……等影像的冲击力很强,平面的影像与立体的真人演出藉著隐喩或对比相互呼应,形成强大的张力。而偶戏演师穿著淡色服装,曝白在观众面前,并不掩饰自己置身舞台的事实。
剧本取材方向可资本地偶戏借镜
再就剧本来看,「妙手生春」剧团敢于面对南非悲情的过去与现况,而台湾偶戏搬演的故事仍然不离演义小说、才子佳人或是金光武侠,虽然在形式上有过京剧与布袋戏合演的尝试,但挑选的还是架构简单的英雄救美故事(注6),与台湾一些勇于以戏剧形式思考、呈现历史社会问题的「小剧场」相较,传统剧场在旧剧翻新或新剧编写上,仍然大有余地可以发挥。
西方偶戏朝向各式素材在剧场搭配、组合的发展,可能受到十九世纪中叶华格纳(R.Wagner, 1813-1882)「总体剧场」(théâtre total)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布莱希特(B. Bre-chet, 1898-1956)的「史诗剧场」(théâtre épique)理论引起的风潮,打破戏剧幻觉,人偶同台已不再稀奇。台湾传统偶戏不仅在仪式性质上与西方截然不同,观念上也不受这些西方美学影响,但不管未来台湾偶戏会往哪条道路发展,看看「他山之石」,或许能够激荡出新的灵感。
注:
1.D. Plassard, Dictionnaire Encyclopédique du Théâtre, ed. M. Covin, Paris, Bordas, pp.575-579, p.361.
2.该剧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四日在巴黎东南郊区克地野(Créteil)的马勒侯文艺馆(Maison des Arts et de la Culture André Malraux, MAC)演出。
3.MAC,《乌布与犯罪真相》节目单,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四日。
4.参见“50ème Festival d'Avignon”节目单,一九九六年,p.15。
5.南非政府为了查明在「种族隔离」期间的犯罪真相,在一九九四年设立「真相与赦罪」(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特别法庭。
6.黄富美,〈国光剧团,弘宛然大胆实验人偶同台演出〉,《中央日报》海外版,一九九六年七月廿八日。
文字|简秀珍 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