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式剧院在十九世纪末仍蔚为主流,许多前卫求变的艺术家,在此只能成为寂寞的先知。图为戈登.克雷格为《马克白》设计的舞台草图。(本刊编辑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二〇〇〇回眸「艺」瞥/二十世纪戏剧的回顾与展望/科技篇

设备与观念的革新

剧场科技百年蜕变

以前盖栋剧院总以为是千秋万代之事,人们总是去设想未来可能的需求,但事实往往证明想像中的未来,与预期有相当大的落差。如果能纵观历史发展及了解近代思潮,我们很容易勾勒出理想中现代剧场的面貌,它应该是自由地、更开放地以建筑语汇去构筑剧场意象,绝对避免教条规则,没有真正最好的建筑答案,因为剧场和语言演进或者大陆漂移一样,都是缓慢、不间断地在进化中。

以前盖栋剧院总以为是千秋万代之事,人们总是去设想未来可能的需求,但事实往往证明想像中的未来,与预期有相当大的落差。如果能纵观历史发展及了解近代思潮,我们很容易勾勒出理想中现代剧场的面貌,它应该是自由地、更开放地以建筑语汇去构筑剧场意象,绝对避免教条规则,没有真正最好的建筑答案,因为剧场和语言演进或者大陆漂移一样,都是缓慢、不间断地在进化中。

二十世纪,科技跃进的世纪。自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起,科技发明开始冲激改变世界的面貌。钢铁、电力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能源,产生无限科技及动力的可能性,剧场也迅速地将这些运用引进于表演艺术上。欧美剧场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改建,特别是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百废待兴,更是加速各种更新步伐。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相继激荡影响,剧场结合社会风潮、文化流行及科技建筑,在二十世纪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演出形式的突破与辩证。在世纪末的今日,有必要以历史的宏观角度来重新审视几项革命性改变,并探讨其影响。

本文将分科技演进及剧场建筑两个方向来谈起。

舞台操作设备的科技演进

在科技演进方面,舞台操作设备早在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己发展得相当完备,历代各国更是踵事增华,润饰改进,但操作原则并无太大创新。直至一八八〇年之后才开始以机械动力取代由人升降及推拉布景,其中德国工程师在这方面贡献极多,油压、电动机械大量引进剧场,旧式剧场旧瓶新洒地将舞台设备更新,但仍保持剧院传统形式不变。油压升降移动的舞台,将舞台分成数段,可单独或分组控制,较复杂的甚至可以倾斜成斜坡,使得大型歌剧布景变换更上层楼。磁浮、气浮等动力相继发明,间接也带动多功能、多形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这些发明原是想减少人力,加快布景变换,但事实并非全然如此,首先操作者需更高深的训练,薪酬往往也跟著水涨船高,加上布景设计愈形繁复,反而需要更多人力拼合悬挂。剧院的设备往往成为布景设计所需去适应的因素,而非剧场去配合设计。

旧剧场由于多为木材结构,加上大量使用火烛油灯照明,所以欧洲剧场常遭回禄之灾,布拉格国家歌剧院开幕首演当天,就发生大火,剧院全遭毁损。可抗火之钢铁建材成为最佳取代选择,防火墙的发明更可阻断火势蔓延,钢铁结构加上安全系数较高的钢索,使得布景操作更加安全。

另项重大改变即是舞台面不再倾斜。文艺复兴以降,倾斜舞台面原是为了加强舞台景深,对倾斜度不大的观众席也可以有较好的视野。十九世纪末流行写实自然,布景逐渐立体化,在倾斜舞台面设计制作布景较为困难。一八九六年在慕尼黑首先出现旋转舞台,这在平面舞台上才有可能。新的动力能源如蒸汽、瓦斯、油压、电力改变了剧场机械的力量及规模,与日益壮观的歌剧演出配合,成为演出之主流。

剧场灯光照明的科技演进

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文明大步迈进,铁材使用、油压舞台升降、电动悬吊系统等都可称为科技与剧场结合之显例。但究其本质,并不足以称之为革命性的改变,因为以上诸多科技只是改进原本操作方式,或节省人力,或加快速度,或增进变景方便,于演出本质并无任何改变顚覆,但剧场灯光照明的演进,由火烛、油灯、煤气灯到电力发明,才彻底改变演出与观众的关系,灯光可以控制明灭,观众才得以处于漆黑的大厅聚精会神地观赏演出,至此之后看戏才成为我们今日熟悉的形式。

早自西元前一万五千年开始,油灯便一直是人类主要的照明来源。十八世纪蜡烛开始加入照明行列,油灯也有所改进,但夜间照明一直无长足改进,古时演出大都于日间进行,利用日光为唯一的照明方式。户外剧场渐改为室内演出后,油灯蜡烛取代自然光,—七六五年煤矿才开始使用煤气照明,煤气灯也迅速引进剧场。但这些光源由于控制困难,只能泛光达到起码的照明而已。当时剧院灯光很难控制明暗,和今日看演出经验全然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观众厅都是灯火通明,观众看戏同时也被别人看,它同时也是个重要社交炫耀的场合。观众观看演出的心态并非全然投入,同时演出风格也因此流于形式化。

这种关系直至一八八〇年,电力、电灯开始普遍用于剧院的舞台与观众大厅之后,演出才有了革命性的变动。由于灯光、灯具有了更大的控制可能,舞台上旧式平面布景变得平板难看,氛围亮度却很容易建立,过去逼真的绘景开始减少,立体景片在新式灯光下,凹凸阴暗,更易突出。早在一八四六年巴黎歌剧院已开始使用电灯,但只限于表现太阳东升之类的特殊效果。一八八二年,慕尼黑剧院使用电灯照明演出及布景,之后欧美各大剧院也相继跟进。一九二〇年代之后舞台设计大师如李.西蒙森(Lee Simonson)、罗伯.琼斯(Robert Edmond Jones)等也将灯光视为舞台视觉设计的重要部分。配合光学、电子的迅速发展,灯光可以更易控制方向、角度、明暗、大小、形状等。渐渐的,专业的灯光设计家也名正言顺地出现了。七〇年代电脑为灯光控制带来另一次长足进步,灯光变化更加细致繁复。八〇年代电脑控制的灯具为「movement」带来另一个新定义,灯光「真」的能动起来!至此灯光已从早期单纯照明,变为单独成为艺术呈现的可能。

多媒体、幻灯、录影投影从商业大型晚会开始发展,随著科技发展及成本降低,八〇年代起也渐在剧场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从MTV长大的新一代观众,影像变化目不暇给的演出,似乎是项吸引的要件。至于如何不喧宾夺主、恰如其分地融入剧场演出,则有待观察。

现代与传统剧场建筑的分水岭

介绍剧场建筑,多数专门书籍都会从希腊罗马的户外剧场谈起,但事实上真正对今日剧场面貌形式有直接传承关系的,得从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及英国莎士比亚的三面剧场谈起。西方剧场因主流表演艺术为歌剧,其一切剧场形式设备均深受歌剧影响,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起,马蹄式多层包厢、镜框、乐池、吊杆升降、景片以沟槽推拉等均已发展成形。十九世纪末期随写实自然主义风潮兴起,因歌剧而产生的剧院便显得大而无当,无法呈现舞台上写实景象,装饰趋于简化的镜框式剧场开始产生,但仍隐约感到不足。

一八七五和一八七六年是现代与传统剧院分野的重要年代,一八七五年巴黎歌剧院落成,一八七六年华格纳在拜鲁特(Bayreuth)一手兴建的剧场也相继开幕,这两个剧院却在各方面大异其趣,巴黎歌剧院是集旧式歌剧院之大成,拜鲁特节庆剧院则是现代剧场之起点,两者主要差别不在于舞台及设备,事实上巴黎歌剧院反而更为先进复杂,巴黎歌剧院在竞图设计时,还特别立下几项评审条件,但大多与剧院演出无关,最后的设计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居然是他的设计提供国王出入剧院最近的动线。

拜鲁特节庆剧院在舞台景观及设计上并无太多创新,两者都是倾斜的舞台面(至今还有少数旧式剧院维持这种形式),也都有传统舞台机械。尽管如此它仍被视为现代剧场之起点,因为它是第一个由剧场艺术工作者的观点去重新定义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它的观众席都在同一层面,取消贵族阶层的包厢,移除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镜框后、舞台上的演出,观众与演出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但巴黎歌剧院并不代表旧式剧院从此衰微没落,相反地,更多的剧院因钢铁金属建材的大量始用,使得多层悬空的观众楼层更形加大,剧院也越发雄伟高耸。但原有剧场形式及设备本质上并无多大改变,只不过使原属贵族参与的演出,变成新兴中产阶级热中参加的社交活动。旧式剧院在十九世纪末仍蔚为主流,许多前卫求变的艺术家,在此只能成为寂寞的先知,如戈登.克雷格(Gordon Craig)及阿道夫.阿匹亚(Adolphe Appia ) 一生创见多流为纸上谈兵,不为人识。

电影和电视对剧场建筑的影响

在美国电影对剧场建筑影响较大,美国因为没有受大战波及,电影工业蓬勃发展,许多剧场也同时必须能放映电影,三〇年代许多剧场甚至都被改成电影院,剧场只存在几个主要城市之中,早期新建电影院甚至仍保有顶棚及类似剧场的镜框、大幕及装饰,早期电影仍企图以剧场高贵形象吸引观众,但实际形式却渐有转变,所有座位安排都朝同一方向,因为银幕投射关系亮度差异,侧面包厢因此不见了,而以雕像装饰之,中间的位子变成最佳座位,而非剧场的前排或者包厢,人与人之间的观赏关系,变成只有前排观众的后脑黑影而已,但后来的人们却将剧场与电影院看演出的感觉混淆不清,许多新起的剧场反而视装潢雕饰为洪水猛兽,认为有碍观众的注意力结果剧场装饰越发简化单纯,电影院反而日趋豪华,看电影变得更具吸引力,而剧场座位安排也向电影院看齐,以为如此观众视线会更一致,但对演员观众之间的互动而言,则只是变成单调双向而已,而非如以前的多层次有远近。

第二个对剧场的影响,则是五〇、六〇年代电视的兴起。电视不仅对剧场,甚至电影院都带来空前灾难,但终究电视对剧场利大于害,由于电视萤幕小,只能以特写吸引观众,剧场却可提供两种不同方向吸引电视观众,一个是大型豪华制作,如百老汇音乐剧,电视无法企及其声光效果;一种是三面突出、四面环形剧场所独有的近距离互动演出,这也是电视电影单向互动无法比拟的。电视使得小型剧场日益兴盛,但日后未来高画质大画面的数位电视出现,是否仍是如此,则尙难定论。

环形剧场、三面突出剧场及可多变的剧场等,都是这世纪里发展出来的重要演出形式,一九三〇年代早期俄国莫斯科开始实验让观众环绕舞台而坐,这样的演出与观众的互动全然不同于传统镜框式剧场,布景得减少至最低,以免阻碍观众视线,灯光照明理念也全然不同,它必须考虑各方向演出的灯光照明设计,观众不再只透过平面镜框去与演出互动。我们面对的是立体近距离的表演,演出者与剧本导演也都有全新的课题去发掘。面对电影、电视甚至于电玩的挑战,此类剧场所提供的演出经验,或许是剧场存活发展的方向之一吧?

明日剧场的面貌:五点迷思与三道门

几百年来设计剧场时,都一直离不开探讨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剧场是由舞台、演出加上观众三者才能成立,设计剧场者往往忽略舞台与观众互动的管道,这种感动必须是双向的。历代建筑剧院时总是众说纷纭,争辩无止,事实上,昨日被视为经典的剧场,往往不见得适合今日,甚至未来演出的需求。要勾勒出明日剧场的形貌,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些似是而非积习已久的观念:

一、「大即是好?」:我们常认为剧院要盖得越大越豪华,才有国际水准,符合经济效益,适合都会需求。事实上,从古至今几乎所有成功的戏剧、歌剧,都毫无例外地产生于小剧院,当然戏一经成名,往往会移到较大型剧院演出。反之,大型剧院却很少有成功创新的演出。或许有人会反问,希腊露天剧场不是依山而筑,可容纳成千上万观众?其实希腊戏剧黄金时期,剧场多建筑于小山坡地。近一点的例子,如韩德尔时代的柯芬园歌剧院,也无法与今日的柯芬园歌剧院的规模相比拟。为追求票房收益,现代剧场建筑师宣称可利用创新设计及科技,使大型剧院仍保有亲和力,但却甚少有成功的例子。一味追求大即是好的结果就是,大明星、噱头挂帅的商业演出才能保盈守泰,丧失的却是剧场创新的生命力。

二、「追求良好的视线?」:我们也常发觉旧式剧场虽然视野不佳,却往往比许多现代视野良好的剧场,演出来得成功,为什么?是不是大家都看得见演出的观众席安排,就可以成为好剧场设计?

三、「多功能、可变化的剧场?」:这种设计背后往往隐藏著,昂贵的机械及大量的人力,换得的却是妥协的演出效果。

四、知名舞台设计家?:能设计出眩目多变的舞台效果,却忘掉「人」的存在。这在今日商业挂帅的音乐剧特别明显。

五、「旧不如新?」:许多建筑师相信剧场需要更新革命,扬弃旧工匠累积的智慧技艺。殊不知剧场要求的亲和互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并无大改变。

若能破除上述五点迷思,我们这才容易为明日剧场开启以下的三扇门:

第一道门是「旧瓶新酒」:旧有的好剧院要善加保留,顶多修葺后台、化妆室,改善货物进出入口,更新舞台灯光设备,不要轻易更改原有的观众与舞台的关系。

第二道门是「现成的空间」:一些大型建筑物,因时代推移不复原有功能,但却充满戏剧表演趣味及可能,如最近公卖局废弃的啤酒厂,改建成华山艺术特区即是一例。

第三道门才是「盖新剧场」:所谓的「新剧场」,并非一定得创新形式,反而得对古典剧场多加研究,了解其设计背后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剧场建筑发展的四大方向

本世纪剧场一直试图脱离镜框的束缚,这和社会变迁、艺术发展及科技突破皆息息相关,如立体派、抽象美学的兴起,加上电影致命的一击,如画似真的绘景无法满足剧场,舞台空间不只局限于创造拟真的幻境,更是传达戏剧内涵的真实空间,总括而言剧场发展可分四大方向:

一、华格纳式镜框剧场:其镜框不再金碧辉煌,而只是观众与舞台的模糊分隔,如台北市社教馆即是此类型代表。

二、以英国莎翁剧为本所发展的多面剧场:观众与舞台同处一个空间。

三、可变式、多功能剧场:可随不同的演出形式需求变化,如美国加州喜瑞都文化中心,观众席位及舞台皆可移转变化。

四、非剧场改建的演出空间:欧美许多剧场是由仓库、银行大厅等改建成的,如英国的半月剧场就是利用庭院,结合街景建造演出空间。

尽管有以上如此分野变化,但仍可归纳出两个共同之处:一、它们都企图将演出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二、舞台回归为演出空间而非奇巧机关变化的空间。此两点都是重新发掘演出与演出空间的真实意义。

以前盖栋剧院总以为是千秋万代之事,人们总是去设想未来可能的需求,但事实往往证明想像中的未来,与预期有相当大的落差,参照历代的美学演进,也无法预测未来品味。如果能纵观历史发展及了解近代思潮,我们很容易勾勒出理想中现代剧场的面貌,它应该是自由地、更开放地以建筑语汇去构筑剧场意象,绝对避免教条规则,没有真正最好的建筑答案,因为剧场和语言演进或者大陆漂移一样,都是缓慢、不间断地在进化中。一九八七年,台湾盖了栋十九世纪的国家剧院;如今站在世纪末,面对下一个千禧年时,大家可不可以来思索一下,我们该给后代留下甚么剧场?或者是我们需要甚么剧场?

 

文字|王孟超  舞台设计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