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萍师承乔清秀乔派的路子,其技艺除了具有河南色彩,还加入了京字京韵,成了所谓「北京字儿,河南味儿」。
现在已知的河南坠子,源流可以溯及一九一一年左右;顾名思义,河南坠子起于河南,它的前身是渔鼓(道情)、小鼓弦(颖歌柳),两种曲艺在本世纪初合流之后,大受欢迎。乐器方面,简板取代了夹板,坠胡取代了小鼓弦,所以叫做「坠子」。由于河南坠子风靡一时,大批的说唱艺人纷纷转而唱起坠子,他们不但壮大了坠子的阵容,而且还把其他曲艺的技巧带进来,推动了坠子曲艺的快速高度发展,结果出现了三大派别:乔清秀的小口坠子、董桂枝的老口坠子,以及程玉兰的大口坠子,一九三〇年前后进入当时的北平,在杂耍园子受到相当的欢迎。
勾音转调.深刻传情
现年六十五岁的马玉萍是新一代的著名河南坠子演员,六岁跟著李祥东学艺,十岁登台演出,一九五五年进京加入北京市曲艺团,在京、津享有极髙知名度;在一九六〇年代,曾以《穆桂英指路》获大陆文化部演出一等奖。马玉萍师承乔清秀乔派的路子,其技艺除了具有河南色彩,还加入了京字京韵,成了所谓「北京字儿,河南味儿」;此外她还广泛地向其他戏曲曲艺借镜吸收,其中得力最多的还是河南的曲种。就拿《穆桂英指路》来说,唱到穆桂英见了杨宗保,叙述从桂英的眼中看见宗保的打扮、穿戴,心下欢喜无限,唱腔进行到这里,就用了河南梆子的唱法,大腔(注1)儿里用了一个勾音,自己转调,跳高了八度翻上去唱,不用乐队过渡,就听出桂英遇见了五百年前风流冤孽那种雀跃欣喜。马玉萍表示每回唱到这里,观众的反应总是好极了,掌声热烈得无以复加。
「素身」表演.精采动人
当然,借用其他戏曲曲艺的技巧,在变中有不变,必须顾及坠子的主体性,才能维持河南坠子的特色;但是在不变中要有变化,才能免于千人一面,使每个唱段都有自己的特殊个性。作为一种曲艺,坠子表演时只有两个人在台上,一个演唱,一个伴奏(注2),这门技术可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故事要说得有人物、有情节、有气氛、有配乐,演唱者是「素身」,拿著简板,没有其他戏装、道具和布景,一个人往台上一站,要能「抓人」,掌握住观众,让全场观众目不转睛地注意她的表演,为叙述所感动,为表演叫好。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按老的观念说,演员要有「绝活」才能做得到,「绝活」建立在演员个人的功夫和琢磨上,而马玉萍拿手的「穆桂英指路,见宗保」的大腔,就是很好的例证。
注:
1.每回唱到一个段落的末尾,唱者以「耍花腔」的技巧或是拔高音阶,让整段听起来很庞大、很长,即为「大腔」之意。
2.马玉萍的伴奏李祥云,与马玉萍是夫妻。李祥云十岁学艺,跟马玉萍同门,通了心气儿,在唱腔的烘托渲染上默契深厚蕴藉。
特约采访|李元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