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舞蹈

由「苏合香」思考台湾古典舞蹈情怀

对照当代台湾民族舞蹈一味效法大陆京剧、芭蕾、体操三者合而为一的风潮,「苏合香」显现了古典类型的坚持。在科技快速冲击的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性灵,不再是展示者的问题,看到观众席中部分昏睡的眼睛,如何解开当代人对古典文化视而不见的谬误?或者古典文化中内敛与精致的质感不再是台湾人生命的需求?

对照当代台湾民族舞蹈一味效法大陆京剧、芭蕾、体操三者合而为一的风潮,「苏合香」显现了古典类型的坚持。在科技快速冲击的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性灵,不再是展示者的问题,看到观众席中部分昏睡的眼睛,如何解开当代人对古典文化视而不见的谬误?或者古典文化中内敛与精致的质感不再是台湾人生命的需求?

唐乐舞新古典舞团唐大曲苏合香

2002年11月22日~24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苏合香》舞码源于「因印度阿育王服食苏合香草药而病愈,作此舞以示感恩。传至中国…。」(注1)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舞,中、印乐舞文化的混血儿…充满了佛家的宇宙美学观。」(注2)文本陈述引导观赏者迈向古典乐舞文明的氛围。「苏合香」以唐大曲为主轴展演了四支舞码《皇帝破阵乐》、《春莺啭》、《拔头》及《苏合香》。唐代乐舞文明由文献上理解,承袭隋朝之乐舞文化,共计有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乐乐、康国乐、高昌乐等十部乐,这些乐种除了高丽远在中国东北(现朝鲜半岛),其余大多为当时中亚细亚的国家。十部乐的展演者又分坐部伎、立部伎,其规模之庞大,得自各不同族群融合所倾注的互异之乐舞丰彩,近代学者认为唐代在外来乐舞鼎盛的情况下,继承自传统的雅乐舞相对式微,当时外来文化与原生乐舞之间的风格互动所产生的消长,今日恐难确知。

审乐知政惹争议

「苏合香」创生于上述的时空。欲知七世纪的中国人对乐舞的观感,唐朝皇帝李世民的「礼乐」论(注3)或可得知一二。中国古人习惯以「审乐知政」由乐舞文化观察政教之良窳(注4)。唐太宗则认为礼乐的制作是古时候有德行的人藉用乐舞形式来教化百姓,至于治理国家与音乐的关系不大。这个观点在朝廷中引发一些争议,御史大夫杜淹说:「前朝的衰亡(指隋朝)实在由于乐之委靡,过去,陈国亡时,流行唱《玉树后庭花》。齐国亡时流行《伴侣曲》,走过路边的行人听了就掉眼泪,音乐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证。」太宗颇不以为然,回答道:「不见得吧!音乐怎么可以感人呢?心情好时听了音乐就喜,心情不好听了就悲,悲喜皆是个人情绪的问题,干乐何事?」到底是唐太宗过度理性化,或是当时的乐曲真的平淡如水,情绪如同调味料,加盐则咸,加糖则甜,颇耐寻味。

至于唐代舞蹈的编排,唐太宗也自有一番见解,贞观七年(633AD),唐太宗建国之时,到处有人跳「破阵乐舞」歌颂唐太宗的武德,太常卿萧瑀觉得这种现象尚不足凸显唐太宗南征北讨的威风,于是向太宗提出自己的构想,想以较写实的手法,描述唐太宗「战胜攻取之容」,唐太宗说:「我是为了救赎天下苍生而行干戈征战之事,百姓认同我的行为而跳破阵乐舞;国家顺应民意,做了破阵乐曲。但是,雅乐之容,止得陈其梗慨,假若委曲写实则其状易识。如此,当时被我征讨而降服于我朝的臣子们,看了不是很难堪吗?」萧瑀听了答道:「此事非臣思虑所及。」(注5)

诠释分寸不易掌握

唐朝皇帝体恤亡国降将,清明于自我情绪之中的自省功夫,透过乐舞思维,显现了个人存养的工夫,对唐一代乐舞文明之开展当有相当程度的示范作用吧!如此,回到当代唐大曲的「苏合香」,如何捕捉创作者诠释唐乐舞的分寸,剧场视觉直观性的感受,恐怕将包含过多现代视觉经验的包袱,由唐大曲展现的古典风情,回首台湾半世纪以来,标示著古典情怀、以中原文化思维为依归的舞蹈展演,包括本文论述的主题「苏合香」,现代人如何疏离视觉的主观,体现「苏合香」展演风格对当代时空的意义?

如果以裸裎透视,剥离当代舞蹈者身体的外饰,现代与古典的区分,当包括身体被放置或移动过程的速度。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生,与当代朝九晚五的中产阶级,生活型态的变异促使生命情调的改弦更张。思考台湾古典风情当追忆明末清初,郑成功东渡台湾,书院的建立、儒家思维的古文明开创了台湾教育的先端。「俊秀子弟,亦乐弦诵」(注6)这时候台湾仕绅所能感受到的乐舞是温文婉约、速率缓慢、声韵备置的雅音。中原文物的向往及儒学教化的耕植,历经日政时期的统治,台湾古典风情未曾稍息,今日南管戏曲,算是古典风情的余音;至于舞蹈;可称得上是古典的当属「俏舞」,俏舞为祭孔释奠大典行仪之舞,大多只行之于祭祀中。此外,早期台湾舞者林明德追随梅兰芳的风格,跳出霓裳羽衣舞,林香芸在大陆东北巡演的过程,也接受了京剧表演形式的影响,一九四九年由大陆来台的舞蹈工作者高梓、高棪、李天民、刘凤学等,带来了大陆本土各民族舞蹈的资讯;如西藏、蒙古等,然古典风情的舞姿,,仍旧以京剧之身段及武功把式为主。

唤醒古典的当代意义

单独古典舞蹈展演的鼎盛期可溯至一九五二年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成立,在官方戮力的推广下,民族舞蹈的体态呈现著中原文化中汉民族诗歌乐舞相连一气的典型。但作为古文明乐舞美感表征的民族舞蹈,在草创期其动态风格并无法超越京剧中生旦净丑的巧致性,然因应政治情势的需求,五○到八○年代民族舞蹈成为代表国家、出国演出时重要的文化标记。穿戴著古装服饰,配合国乐曲,是有别于现代舞蹈的展演方式。六○年代在西方现代表演艺术的冲击中,古典的动态造形开始进行部分现代化的修正;但是,「苏合香」的创作者刘凤学前辈,在此时空中为追索传统古典乐舞风格,曾前往日本、韩国吸取雅乐舞之养分,此有别于由京剧动态所衍伸的民族舞蹈模式。一九六七年的成果演出中有《八俏舞》、《拔头》、《兰陵王》、《春莺啭》等舞码,经由学术性的考证,追踪日韩雅乐舞的轨迹,企图恢复古典乐舞文明的风格,跳脱戏曲指示性的动作,当时艺文界极具声望的俞大纲先生对上述古典风格的感受是「有一份属于中国艺术独具的深厚的沉郁感」(注7)或者,当年笔者年事尚轻,未能感受创作者沉郁之气息;然就今日「苏合香」的展演,无疑地极度浪漫与华丽,想像中的唐代乐舞盛事,应不过如此。

对照当代台湾民族舞蹈一味效法大陆京剧、芭蕾、体操三者合而为一的风潮,「苏合香」显现了古典类型的坚持。相较于京剧的旦角身段,「苏合香」舞者的动态更趋内敛稳定。在科技快速冲击的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性灵,不再是展示者的问题,看到观众席中部分昏睡的眼睛,如何解开当代人对古典文化视而不见的谬误?或者古典文化中内敛与精致的质感不再是台湾人生命的需求?由「苏合香」思考台湾古典舞蹈风情的延续,或许是一个比表演艺术更严肃的课题。

 

文字|陈玉秀 舞蹈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

1:见「重建唐代乐舞文明─唐大曲苏合香」节目单(2002)。

2:同注1。

3:据《贞观政要》,唐,吴竞编簒,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民国七十八年七月。

4:《春秋经传集解》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

5:同注3。

6:〈由《台湾教育碑记》看台湾儒学〉,p223,林耀潾,1996.6,台南,第一届台湾儒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7:见「传统与创作─刘凤学舞蹈」节目单(1968)。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