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禹(1910-1996)。(李立亨 提供 许斌 摄)
回忆与悼念 回忆与悼念

曹禺之死:打上一个句点,留下许多问号

大陆最知名的剧作家、戏剧教育者曹禺,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安详逝去。《雷雨》、《原野》、《日出》及《北京人》等知名剧作,都出自曹禹之手。晚年曾一再表示「我不相信话剧是『夕阳艺术』」的曹禺,同时也是中国及世界剧坛一致推崇的中国话剧先驱。

大陆最知名的剧作家、戏剧教育者曹禺,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安详逝去。《雷雨》、《原野》、《日出》及《北京人》等知名剧作,都出自曹禹之手。晚年曾一再表示「我不相信话剧是『夕阳艺术』」的曹禺,同时也是中国及世界剧坛一致推崇的中国话剧先驱。

剧作家曹禺(1910-1996)十二月十三日在睡梦中安详的逝去。

「曹禺的死,正好为中国现代剧场以剧作家为主的时代划上一个句点。」著作等身,被国内剧坛尊称为姚公的姚一苇在接受本刊访问时,为曹禺的过世作下了如斯的注脚。

剧作家剧场的剧本

因著「世界戏剧展」的举行,国家戏剧院在一九九三年的每个月,几乎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剧团推出重要的作品:莫斯科艺术剧院带来契科夫的《海鸥》、英国皇家莎剧团演出莎翁的《错中错》、日本蜷川剧团推出男形版《依底帕斯王》…。

不知道该说是巧合、抑或说是英雄所见略同,除了由李行导演、台湾戏剧公司制作了《雷雨》参加世界戏剧展的演出之外。那一年,台北还先搬演了大陆作曲家金湘在美国首演获得好评的歌剧《原野》;以及经过姚树华改编剧本,并执导的「今天台北的《北京人》」--这三部剧作的作者都是曹禺。

有不少大陆评者将他的《雷雨》,誉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这部作品和他其他十三部剧作,在创作形式上都有个共同点:不管是舞台布景陈设、或剧中角色情绪转换,曹禺都写下了大量的舞台指示--他的剧本是十足的以剧作家心灵活动为主轴的作品。

按照编写过《曹禺传》和《曹禺硏究资料集》的中国话剧硏究所所长田本相在书中透露,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自问世五十多年来,一直是大陆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学校的实验演出剧目。这两出戏、再加上被文学评论大家夏志淸,肯定为曹禺作品里文学价値最高的《北京人》;其实都在曹禺三十岁之前就已完成,他在此之后的剧作都已难超越这段时期的成就。

「当时人家会认为这些作品有哪些地方可取呢?大约因为我衷心憎恶的人物,也是当时的观众所痛恨的。」曹禺在八〇年代末期以《雷雨》、《日出》、《北京人》合辑为《曹禺戏剧集》出版时,在〈自序〉里谈到他对自己少作受欢迎的原因的看法。

把中国话剧艺术提到一定高度

「中国话剧作品,或推而广之,大部分新文学运动已还至七十年代的文学,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论者一般认为与作者的想像力太受『话题现实』所束缚有关。」以英文版《曹禺论》获博士学位的刘绍铭,认为曹禺的性情是近于所谓的「干预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与主流思想鱼水相得」。

曹禺的作品,几乎篇篇与创作当时的「主流话题」有关:《雷雨》讲大家族的黑暗面,立意要批判父权社会伦常关系的虚伪。《日出》以上海某饭店房间内,由傍晚到隔日天明的曲折变化,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北京人》则左批传统中国老人的自私虚伪、右打士大夫的绩弱无能。

不过,曹禺到了「新时代」之后所创作的作品,像是以「知识份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明朗的天》、想发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正义之声的《胆剑篇》,一部比一部更像是为符合「主旋律」而写的教化剧本。他的晚期作品,其实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论者经常以「人物造型独特」、「文字细腻」来形容曹禺剧作的特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也以「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称许曹禺的成就。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曹禺的作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功力;但是,从「剧场制作」的角度来看,他的许多戏就太像「戏」了。这也就难怪李行所导演的《雷雨》,当剧中人物关系「巧妙」的「复杂」起来之后,国家戏剧院的观众席里传递出的不是紧绷的情绪、而是一波大于一波的笑声。

当我们今天用现代剧场的眼光、严肃的角度来检视曹禺作品时,可能会发现:跳脱掉特殊时代背景、社会因素之后,要从他的作品找到中文话剧剧本的「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留下値得省思的问题

曹禺的剧作在挖掘社会现实问题的切入点方面,可以淸楚的看到当时「易卜生主义」的影响(《雷雨》及《北京人》里混乱的血源关系,和易卜生的《群鬼》关系匪浅)。他描述人物心理的细腻、铺陈中心主题的功力,又和当时传入中国并为文艺界喜爱的尤金.欧尼尔神似。

曹禺停止剧本创作已超过三十年,他生前近八年的时间,几乎都在病床上度过。不过,他在中国剧场界的大师地位,却没有被动摇过。曹禺晚年曾表示今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时间被写作以外的事占去太多,二是缺乏独立思考。这两大遗憾,是不是至今仍是海峡两岸许多艺术家的共同困扰呢?

按照刘绍铭在〈曹禺新论〉里的说法:「独立地看,曹禺不是什么『不世之才』;拿他的戏剧就跟同辈比,他却是『一代宗师』。」値得探究的是,曹禺三十岁之后的中国的话剧界,仿佛还未曾出现几部会令人挺直了腰、细心考究的好戏。

是中国话剧已经早由剧作家时代,步入导演剧场时代了吗?抑或是六十多年来的政治社会激变,还是无力去沈淀出传世剧作呢?或更甚者,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値一哂、没有深刻的情感好表达的呢?

曹禺的过世,让我们在哀悼怀念之余,仍得细细省思他所遗留下的一连串问题。

(本刊编辑 李立亨)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曹禺创作简表

1910 生于天津,本名万家宝。

1922 入南开中学,在校期间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古典名著、并编演时事新剧。

1928 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隔年转入淸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 完成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隔年发表在《文学季刊》。

1935 淸华大学毕业,开始构思《日出》并于隔年完成。

1936 开始到南京国立剧专授课。

1937 《原野》陆续发表于《文丛》。

1941 写就《北京人》,隔年改编巴金小说《家》成剧本。

1950 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952 出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61 在《人民文学》发表历史剧剧本《胆剑篇》。

1978 发表历史剧剧本《王昭君》。

1988 获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主席。

1996 于睡梦中逝于北京。

台湾曹禺硏究基本书目

1.刘绍铭(1982)《中国戏剧杂论》,台北:洪范出版社。

2.曹禹(1988)《曹禹戏剧选集》,台北:远东图书公司。

3.表演艺术杂志,一九九三年四月号〈中国话剧/曹禹〉专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